"雨余溪水掠堤平":雨后的溪水漫过堤岸快要跟堤相平,
# 掠:拂过,漫过。,雨余:雨后。
"闲看村童谢晚晴":闲来观看村童们感谢老天向晚初晴。
# 晚晴:放晴的傍晚夕阳。
"竹马踉蹡冲淖去":有的骑着竹马跌跌撞撞冲进了烂泥坑,
# 踉蹡:跌跌撞撞,行步歪斜貌。一作踉跄。,竹马:儿童游戏,折竹骑以当马也。桓温少时,与殷浩共乘竹马。
"纸鸢跋扈挟风鸣":有的放着风筝,风筝横冲直撞的迎风飞鸣。
# 纸鸢:风筝,俗称鹞子。
"三冬暂就儒生学":冬季的三个月就跟着塾师学习
# 儒生:这里指塾师。,三冬:冬季的三个月。古代农村只在冬季三个月中让儿童入学读书。
"千耦还从父老耕":农忙时节就回家跟随父兄耕田种地。
# 千耦:指农忙景象。耦:两个人各执一耜,并肩而耕。《诗·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识字粗堪供赋役":识字勉强能够应付租税劳役就好,
# 赋役:租税劳役。,供:应付。,粗堪:勉强能够。
"不须辛苦慕公卿":辛苦读书不需要羡慕王公贵族。
# 不须:不必要。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田园生活题材诗。描绘雨后溪水与堤岸齐平,诗人闲看村童在傍晚嬉戏,有的骑竹马,有的放风筝。还描述村童冬季学习、农忙耕种,指出识字能应付赋役,不必辛苦追逐功名,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对官场的厌倦。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颔联中“竹马踉跄”“纸鸢跋扈”是动态描写,展现村童嬉戏的活泼;首联“雨后溪水掠堤平”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白描: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如“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勾勒出村童嬉戏画面,生动展现场景。对比:将村童在不同时节的学习与劳作生活,和官场的追逐名利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村童嬉戏、生活劳作等场景,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雨后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点明雨后溪水高涨,几乎与堤岸相平,诗人悠闲观看村童趁着傍晚初晴嬉戏,“闲看”二字既写诗人状态,又为全诗奠定闲适氛围。颔联“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细致刻画村童游戏,“竹马踉蹡”“纸鸢跋扈”,生动展现村童的天真活泼和游戏时的欢快场景。颈联“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由嬉戏场景转到村童生活,冬季学习,农忙耕种,体现农村生活质朴的一面,也表达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赞赏。尾联“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发表感慨,指出村民识字能应付赋役即可,不必羡慕追逐功名,反映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此诗创作于陆游免官闲居之际,是他对那段生活的感悟,映照出他对官场倾轧的厌恶,以及对澄澈心境的追求。诗题中的“观”字,不经意间泄露了他的真实心境。这里的“观”意为静观、旁观,表明他并未全然融入乡村生活,与村民打成一片。陆游士大夫的特殊身份,使他能够以审美的视角去欣赏田园生活的美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能够亲身参与到乡村劳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 “踉冲淖去”,活画出儿童稚幼无邪的动作;而“跋扈挟风鸣”,谁能不说又是当时儿童昂奋向上心情的写照呢?
现代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韩盼山《儿童古诗赏读》
上一篇:宋·吴文英《满江红·翠幕深庭》
下一篇:宋·刘辰翁《忆秦娥·收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