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cǎi
duō
běn
fāng
bēi
gēn
xiàng
chí
qíng
xiāng
bái
cuì
nòng
qīng
xiē
liáng
biāo
yān
míng
zhào
jiāng
shàng
piān
dòng
yuè
rén
bēi

译文

荷叶原本采自那芬芳的池塘,如今被移种到华美的池子里。晴朗时,它的香气在白露的润泽下愈发浓郁,翠绿的色泽在清澈的涟漪中摇曳生姿。雨停后,凉爽的疾风轻轻吹起,烟霭在明亮的夕照中缓缓移动。为何江上漂泊的思绪,偏偏触动了像我这样客居他乡之人的悲伤 。

逐句剖析

"采掇本芳陂":荷叶原本采自那芬芳的池塘,

"移根向玉池":如今被移种到华美的池子里。

"晴香滋白露":晴朗时,它的香气在白露的润泽下愈发浓郁,

"翠色弄清漪":翠绿的色泽在清澈的涟漪中摇曳生姿。

"雨歇凉飚起":雨停后,凉爽的疾风轻轻吹起,

"烟明夕照移":烟霭在明亮的夕照中缓缓移动。

"如何江上思":为何江上漂泊的思绪,

"偏动越人悲":偏偏触动了像我这样客居他乡之人的悲伤 。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荷叶》由北宋欧阳修创作。此诗为五言律诗,是典型的咏物诗。开篇“采掇本芳陂,移根向玉池”,点明荷叶从美好的池塘被采来移植到玉池。中间两联“晴香滋白露,翠色弄清漪。雨歇凉飚起,烟明夕照移”,从嗅觉、视觉等角度描绘荷叶在不同时段的状态,晴日香气与白露交融,翠色在涟漪中摇曳,雨后凉风、烟霞夕照中荷叶姿态万千。尾联笔锋一转,“如何江上思,偏动越人悲”,借荷叶勾起江上思乡之情。诗人运用描写、借景抒情等手法,借荷叶这一意象,委婉地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感,风格自然且含蓄蕴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晴香滋白露,翠色弄清漪”,从嗅觉“晴香”和视觉“翠色”“清漪”等方面,细腻描绘出荷叶在晴日与白露映衬下、在水中的姿态,生动展现荷叶之美。借景抒情:“雨歇凉飚起,烟明夕照移。如何江上思,偏动越人悲”,通过描绘雨后凉风、夕照烟霞等景色,营造氛围,借景引发思乡之情,情景交融。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采掇本芳陂,移根向玉池”,简单直白地交代了荷叶的来历,从美丽的池塘被移到玉池,看似平淡叙述,实则为后文情感铺垫。颔联“晴香滋白露,翠色弄清漪”,诗人细腻地展现了荷叶在晴日与白露相伴时散发香气,翠绿颜色在涟漪中晃动的画面,让荷叶之美跃然纸上。颈联“雨歇凉飚起,烟明夕照移”,描绘雨后凉风起、烟霞在夕照中移动的场景,营造出宁静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尾联“如何江上思,偏动越人悲”,诗人借景抒情,因眼前荷叶之景,突然引出江上思乡之情,情感自然流露,令人感同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再和》

下一篇:宋·欧阳修《送张吉老赴浙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