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
cǎo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shì
shuō
yǒu
xiān
cǎo
zhī
néng
yǐn
shēn
xiān
shū
guài
wàng
shì
kuàng
wén
jiē
ěr
cóng
shuí
biàn
wěi
zhēn
chí
xíng
shì
wèi
shù
tōng
shén
bái
jué
huáng
jīn
lěi
luò
jiǎn
zhēn
páng
rén
yǎn
kǒu
xiào
zòng
zàn
huān
xīn
fāng
jīn
suǒ
wèi
shì
jìn
máng
hūn
fēi
rén
jiàn
nǎi
jiàn
rén

译文

世间传说有一种仙草,得到它就能隐身。仙书中的记载本就荒诞不经,这种事情更是无据可查。唉,你究竟是从谁那里得到的?连真假都分不清楚。你拿着它走进都市,自以为掌握了通神之术。光天化日之下抢夺黄金,还大摇大摆地挑选奇珍异宝。旁人掩口偷笑,任由你暂时得意忘形。你正沾沾自喜于所得,以为世上的人都是瞎子。其实并非别人看不见你,而是你看不见别人。

逐句剖析

"世说有仙草":世间传说有一种仙草,

"得之能隐身":得到它就能隐身。

"仙书已怪妄":仙书中的记载本就荒诞不经,

"此事况无文":这种事情更是无据可查。

# 况无文:意谓仙书隐身之事,未见有书面的记载。

"嗟尔得从谁":唉,你究竟是从谁那里得到的?

# 得从谁:从谁那里听说的。,嗟尔:对你的行为表示感叹。

"不辨伪与真":连真假都分不清楚。

"持行入都市":你拿着它走进都市,

"自谓术通神":自以为掌握了通神之术。

"白日攫黄金":光天化日之下抢夺黄金,

# 攫:抓取。

"磊落拣奇珍":还大摇大摆地挑选奇珍异宝。

# 磊落拣奇珍:公然无忌,堂而皇之地盗取别人的财物。

"旁人掩口笑":旁人掩口偷笑,

"纵汝暂欢欣":任由你暂时得意忘形。

"汝方矜所得":你正沾沾自喜于所得,

"谓世尽盲昏":以为世上的人都是瞎子。

# 昏:糊涂。

"非人不见汝":其实并非别人看不见你,

"乃汝不见人":而是你看不见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仙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讽刺诗。这首诗通过“仙草能隐身”的荒诞传说,辛辣地揭示了迷信者的愚昧与自欺。欧阳修以冷静而犀利的笔触,讽刺了那些盲目追求虚幻力量、自以为能通神的人,指出他们的行为不过是自欺欺人、徒增笑柄。诗中描绘的“持行入都市,自谓术通神”的场景,生动展现了迷信者的可笑与无知,而“旁人掩口笑,纵汝暂欢欣”则进一步以旁观者的视角,揭示了这种行为的荒诞性。欧阳修通过这首诗,不仅批判了迷信思想,也表达了对理性与真实的追求。他以“非人不见汝,乃汝不见人”作为结尾,深刻指出问题的本质并非外界无法察觉,而是迷信者自身陷入了虚幻的泥潭,无法看清现实。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既展现了欧阳修作为文学家的艺术功力,也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理性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仙草》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景祐三年(1036年)所作。当时,欧阳修担任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这一年,朝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政治风波: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朝政,与宰相吕夷简发生激烈冲突。吕夷简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并以辞去相位相要挟。最终,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欧阳修对范仲淹被贬一事深感愤慨。他认为,谏官高若讷在事件中依违不言、未能仗义执言,是一种失职行为。为此,欧阳修写下了著名的《与高若讷书》,严厉谴责高若讷的懦弱和虚伪。他在信中引用汉代萧望之与王章的典故,批评高若讷的行为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并质问其是否畏惧祸患而不敢直言进谏。欧阳修通过这首诗,借“仙草能隐身”的荒诞传说,讽刺那些迷信虚幻、自欺欺人者,同时也暗喻当时朝中某些人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的行为。诗中表达了他对朝政腐败、忠良被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理性、正义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仙草》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讽刺诗。诗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传说中能令人隐身的神奇仙草,实则是愚昧者自我蒙蔽的幻象。欧阳修借这一荒诞不经的传说,抨击了那些沉溺于虚幻、自诩通神的人,揭露了他们的愚昧与荒唐。诗中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犀利的言辞,讽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行径,同时彰显了对理性与真实的崇尚。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欧阳修卓越的文学造诣,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精神。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迷信者”与“旁人”的态度,突出了主题。迷信者“持行入都市,自谓术通神”,而“旁人掩口笑”,形成鲜明对比,既揭示了迷信者的愚昧,也增强了讽刺效果。细节描写:诗中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白日攫黄金,磊落拣奇珍”,生动地刻画了迷信者的行为,使得讽刺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世说有仙草,得之能隐身。仙书已怪妄,此事况无文。”诗人先介绍世间流传仙草能隐身的说法,随即表明自己观点,认为仙书内容荒诞,此说法更是毫无依据,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暗示故事主人公行为的荒谬根源。中间四句:“嗟尔得从谁,不辨伪与真。持行入都市,自谓术通神。”讲述有人不知从何得来仙草,未加辨别真假,就自信满满进入都市,自以为掌握神奇隐身术。此部分刻画了主人公的盲目与自负,为后文的讽刺埋下伏笔。后八句:“白日攫黄金,磊落拣奇珍。旁人掩口笑,纵汝暂懽忻。汝方矜所得,谓世尽盲昏。非人不见汝,乃汝不见人。”描写主人公在大白天公然抢夺财物,还为自己暂时得手而高兴,旁人却都嘲笑他。而主人公不仅不自知,还自夸并觉得世人皆昏盲。结尾点明并非别人看不到他,而是他自己看不清现实,将讽刺推向高潮,深刻揭示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扶沟知县周职方录示白鹤宫苏才翁子美赠黄道》

下一篇:宋·欧阳修《秋晚凝翠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