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有仙草":世间传说有一种仙草,
"得之能隐身":得到它就能隐身。
"仙书已怪妄":仙书中的记载本就荒诞不经,
"此事况无文":这种事情更是无据可查。
# 况无文:意谓仙书隐身之事,未见有书面的记载。
"嗟尔得从谁":唉,你究竟是从谁那里得到的?
# 得从谁:从谁那里听说的。,嗟尔:对你的行为表示感叹。
"不辨伪与真":连真假都分不清楚。
"持行入都市":你拿着它走进都市,
"自谓术通神":自以为掌握了通神之术。
"白日攫黄金":光天化日之下抢夺黄金,
# 攫:抓取。
"磊落拣奇珍":还大摇大摆地挑选奇珍异宝。
# 磊落拣奇珍:公然无忌,堂而皇之地盗取别人的财物。
"旁人掩口笑":旁人掩口偷笑,
"纵汝暂欢欣":任由你暂时得意忘形。
"汝方矜所得":你正沾沾自喜于所得,
"谓世尽盲昏":以为世上的人都是瞎子。
# 昏:糊涂。
"非人不见汝":其实并非别人看不见你,
"乃汝不见人":而是你看不见别人。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仙草》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讽刺诗。诗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传说中能令人隐身的神奇仙草,实则是愚昧者自我蒙蔽的幻象。欧阳修借这一荒诞不经的传说,抨击了那些沉溺于虚幻、自诩通神的人,揭露了他们的愚昧与荒唐。诗中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犀利的言辞,讽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行径,同时彰显了对理性与真实的崇尚。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欧阳修卓越的文学造诣,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精神。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迷信者”与“旁人”的态度,突出了主题。迷信者“持行入都市,自谓术通神”,而“旁人掩口笑”,形成鲜明对比,既揭示了迷信者的愚昧,也增强了讽刺效果。细节描写:诗中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白日攫黄金,磊落拣奇珍”,生动地刻画了迷信者的行为,使得讽刺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世说有仙草,得之能隐身。仙书已怪妄,此事况无文。”诗人先介绍世间流传仙草能隐身的说法,随即表明自己观点,认为仙书内容荒诞,此说法更是毫无依据,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暗示故事主人公行为的荒谬根源。中间四句:“嗟尔得从谁,不辨伪与真。持行入都市,自谓术通神。”讲述有人不知从何得来仙草,未加辨别真假,就自信满满进入都市,自以为掌握神奇隐身术。此部分刻画了主人公的盲目与自负,为后文的讽刺埋下伏笔。后八句:“白日攫黄金,磊落拣奇珍。旁人掩口笑,纵汝暂懽忻。汝方矜所得,谓世尽盲昏。非人不见汝,乃汝不见人。”描写主人公在大白天公然抢夺财物,还为自己暂时得手而高兴,旁人却都嘲笑他。而主人公不仅不自知,还自夸并觉得世人皆昏盲。结尾点明并非别人看不到他,而是他自己看不清现实,将讽刺推向高潮,深刻揭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