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原霜后若榴红":霜后的晴朗原野上石榴泛红,
"佳节登临兴未穷":在佳节时登高,兴致无穷无尽。
"日泛花光摇露际":阳光洒在花上,花光在露水边缘摇曳,
"酒浮山色入樽中":山色随着酒液浮动,映入酒杯之中。
"金壶恣洒毫端墨":尽情用金壶中的墨汁,在笔下挥洒,
"玉麈交挥席上风":席间众人手持玉麈,相互挥动,谈笑风生。
"惟有渊明偏好饮":只有像陶渊明一样特别喜爱饮酒,
"篮舆酩酊一衰翁":坐着篮舆,酩酊大醉的一个衰翁。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晴原霜后若榴红,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通过描绘霜后晴原石榴泛红,阳光、花、露水以及山色等秋日美景,将自己在秋日登高时的愉悦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用典:“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酩酊一衰翁。”运用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典故,以陶渊明自比,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还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与友人相聚时洒脱、畅快饮酒的状态,深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官描写:诗中多处运用视觉描写,如“晴原霜后若榴红”“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从晴原、石榴、花、露、山色等多个视觉角度,细致地描绘出秋日山间的景色,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晴原霜后若榴红,佳节登临兴未穷。”诗人开篇描绘出一幅霜后的晴原画面,石榴在霜后呈现出泛红的色彩,点明了秋日的季节特征。“佳节登临兴未穷”则表明在这个美好的节日(推测为重阳节),与友人一同登高,兴致十分高涨,为全诗奠定了欢快的基调,展现出诗人对此次登高活动的期待与喜爱。颔联:“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此联进一步描绘秋日登高所见之景。阳光洒在花朵上,使得花光在露水边缘摇曳闪烁,景色十分迷人。而当诗人举起酒杯,山色仿佛也随着酒液浮动,进入到酒杯之中。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饮酒的场景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秋日美景的敏锐捕捉和欣赏,同时也流露出与友人相聚饮酒的欢乐心情。颈联:“金壶恣洒毫端墨,玉麈交挥席上风。”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山上的活动场景。大家尽情地用金壶中的墨汁,在笔下挥洒文字,席间众人手持玉麈,谈笑风生,气氛热烈。这两句展现出诗人与友人的才情与兴致,他们在秋日美景中,不仅欣赏自然,还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突出了相聚的欢乐氛围。尾联:“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酩酊一衰翁。”诗人以陶渊明自比,表明自己如同陶渊明一样喜爱饮酒。在与友人的欢聚中,自己坐着篮舆,酩酊大醉,成为一个沉醉在欢乐中的衰翁。此联借陶渊明的典故,展现出诗人洒脱、畅快的心境,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闲适与豁达的韵味,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