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东风飞絮":暮春时节,东风吹拂,眼前尽是飞舞的柳絮。
"催行色、短亭春暮":好像在催人启程。远望开去,落花流水,芳草连天。看着看着,仿佛是肠断南浦。
# 行色:行旅。
"落花流水草连云":远望开去,
"看看是、断肠南浦":落花流水,芳草连天。看着看着,仿佛是肠断南浦。
# 南浦:送别之处。
"檀板未终人去去":檀板一曲,歌声萦耳踏上行程。
# 人去去:谓友人即将离去。,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此处代指乐曲。
"扁舟在、绿杨深处":转眼间一叶扁舟已驶向绿杨深处。
"手把金尊难为别":送行之人手把酒杯,
# 尊:一作“樽”。
"更那听、乱莺疏雨":送别之情难以诉说;也更不忍心听那黄莺乱啼,疏雨滴沥。
# 那听:哪里还有心思去听。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它通过描绘春日短亭送别的场景,抒发了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与惆怅之情。这首词以春日短亭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东风飞絮、落花流水等暮春景象,以及行人匆匆离去的情景,抒发了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惆怅与伤感之情,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痛苦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满眼东风飞絮。催行色、短亭春暮。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开篇通过描写东风、飞絮、短亭、落花、流水、草地等暮春时节的景象来抒发情感。东风劲吹,杨花飞舞,短亭边,春色已暮。落花随着流水飘逝,与天边的云相连,这“断肠南浦”之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哀愁的氛围,为下文的离别之情作了铺垫。词人借这些衰败、萧索的自然景象,表达出离别的不舍和内心的悲凉,即将与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以乐景衬哀情:“檀板未终人去去。扁舟在、绿杨深处”,在宴席上,音乐(檀板)还未结束,友人却匆匆离去,只留下一叶扁舟在绿杨深处。酒宴歌舞本应是欢乐的场景,但此时却成为了离别的衬托,以热闹的音乐和友人离去后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离别的伤感和无奈。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哀情更加深切、浓烈。
3. 分段赏析
上片先呈晚春之景,“满眼东风飞絮”六字,尽显作者心绪烦乱,定下惜别基调。直言日暮短亭,友人将行。“短亭春暮”三义俱含,既明离别之事,又点明时间、地点。接着笔锋一转,描绘更阔暮春画面:远望落英纷飞,被无情流水卷走,青草连云,凄迷朦胧,南浦遥望,令人断肠。整个上片,柳絮、落花、芳草、流水、短亭、南浦等意象都充满了伤别伤怀的意味,离愁浓厚。下片述告别场景,于渡口前设宴饯友,请来歌伎。无奈情绪烦乱,歌未尽,友人便频呼作别,走向绿杨深处舟船。此时天降小雨,更添主人公阴郁:若在平日,细雨黄莺应是最美景致,可今日因与友人分别惆怅,主人公毫无闲情逸致。结尾二句递进写离情。“乱莺疏雨”与开篇“东风飞絮”呼应,景色恼人,心绪烦乱始终。
4. 作品点评
《夜行船·满眼东风飞絮》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以景托情是此词显著特色。若非送别背景,词中景或赏心悦目,然融入离情,便兴味索然,甚至反衬愁绪。如碧草连云、杨柳青绿、疏雨莺啼,与飞絮落花、流水之景结合,皆成离别愁肠。全词刻画入微,情景交融,堪称送别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