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sāng
·
·
qún
fāng
guò
hòu
西
hǎo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qún
fāng
guò
hòu
西
hǎo
láng
cán
hóng
fēi
méng
méng
chuí
liǔ
lán
gān
jìn
fēng
shēng
sàn
jìn
yóu
rén
shǐ
jué
chūn
kōng
chuí
xià
lián
lóng
shuāng
yàn
guī
lái
zhōng

译文

百花凋零之后西湖依然美好,落花狼藉满地,飞絮濛濛飘飞,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微风轻拂。笙歌乐声渐渐消失,游人也都离去,这才发觉春天即将过去。放下窗帘,看到双燕在细雨中归来。

逐句剖析

"群芳过后西湖好":百花凋零之后西湖依然美好,

#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狼藉残红":落花狼藉满地,

# 狼藉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飞絮濛濛":飞絮濛濛飘飞,

#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微风轻拂。

#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笙歌乐声渐渐消失,游人也都离去,

# 去:离开,离去。,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始觉春空":这才发觉春天即将过去。

# 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垂下帘栊":放下窗帘,

#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双燕归来细雨中":看到双燕在细雨中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北宋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词,是《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词。词的上片描绘暮春西湖残红、飞絮、垂柳等景色,下片写众人归去后的景象。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西湖春末清空幽寂之景与词人的闲适之情相融合。文字疏隽,感情含蓄,词人于落寞中寄情于景,展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热爱眷恋,将西湖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由欧阳修创作。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之职辞去官职,回到颍州。暮春之时,他前往西湖游玩,彼时西湖的景色触动其心弦,内心满溢喜悦,由此创作了《采桑子》十首,本词便是其中之一。欧阳修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起伏,此时退居颍州,在西湖的游玩中,借景抒情,以词展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描绘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的景色,体现了西湖静谧清疏的风姿,表达了词人在暮春美景中所寄托的闲适之情,以及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与眷恋。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通过描写残花、飞絮、垂柳等暮春之景,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寄情湖山的闲适情怀。白描:上下两片纯用白描手法,如“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不做过多修饰,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西湖暮春的景象,却生动地展现出景色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倒装:“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衬托:以动衬静,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首“群芳过后西湖好”,词人不落窠臼,在百花凋零的时节却言西湖之“好”,瞬间抓住读者眼球,奠定了全词独特的情感基调。紧接着“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狼藉”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落花零乱、委顿于地的模样,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暮春的衰残之态;“飞絮濛濛”则从视觉上营造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氛围,那漫天飞舞的柳絮,仿佛是春天即将离去的愁绪;而垂柳在栏杆旁整日随风轻摆,看似平常的景象,却因“尽日”二字,增添了几分悠长的韵味。这几句通过对落花、飞絮、垂柳等典型暮春意象的选取与刻画,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略带寂寥却又别具一格的暮春西湖图。词人突破了常人面对暮春衰景时惋惜、伤感的常规情绪,将自己舒畅、愉悦的心境融入其中,以乐观豁达的视角看待这一切,实现了移情于景,使得西湖的暮春之景在其笔下别具一番“好”意。下片,“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词人笔锋一转,从对眼前西湖景致的描写,转到对往昔与当下情境的对比。曾经“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热闹游春盛况已然消逝,“笙歌散尽”从听觉角度写出喧嚣不再,“游人去”从视觉角度展现出热闹过后的空荡。“始觉”二字用得极为精妙,似是词人在繁华消散后突然的顿悟,这一感觉既包含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怅惘,又有繁华喧闹消失后的空虚之感。然而,在这空虚之中,词人又感受到一种宁静带来的畅适。这种复杂微妙的心境,正是词人对春天深深眷恋又无奈其逝去的体现。“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词人将视角拉回室内,“垂下帘栊”这一人物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出词人在感受外界变化后的一种内心调适。而“双燕归来细雨中”为则以自然景物相映衬,采用倒装的手法,先言结果后叙原因,使得语句更具韵味。细雨如丝,轻柔地飘落,双燕在雨中欢快地归巢,这一画面既以细雨烘托出春空之后的清寂氛围,又以双燕的飞归带来了一丝灵动与欢娱,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在历经繁华与寂静的交替后,内心归于恬淡、闲适,展现出其恬适淡泊的胸襟与超脱的人生态度。

4. 作品点评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展现出了欧阳修的审美眼光,虽通篇写景,未直白表露主观情感,却于字里行间委婉展现出旷达胸怀与恬淡心境。它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所作《采桑子》十首中的作品,生动体现了词人彼时的心境与情感,对研究欧阳修的创作风格及人生态度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其语言简洁自然,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暮春之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词中蕴含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工于雕琢,琢静境,静怡人心。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现代刘永济《词论》

# 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西湖在宋时,极游观之盛。此词独写静境,别有意味。

现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语言轻重有致,描绘优美,情感真挚,是醉翁一篇优秀的代表词作。

现代语言学家刘征《宋代诗词典选》

# 欧阳修工于静景,《采桑子》十首可谓其晚年一大力作。“群芳过后西湖好”一词,着力写得心景相通,呈现的是西湖的静,这与心态是相合的。他为我们展现的是西湖残红、蒙蒙飞絮、人歌散尽的场面,这要联系欧阳修的生活看,虽然适居颍州,但晚年的悲凉不可避免,所以首先刻画得悲凉些。“好”字可以看做是一些自我安慰吧。“始觉”在此很重要,这意味着他突然悟透了人生悲欢离合。这样的措词与他晚年信禅有关。人生也许就是如此,在词中,作者已经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看法,总结了自己的一辈子,“双燕归来细雨中”是对自己的感叹罢。这首词取境与别人不同,是不俗的,融合自己对人生的总结也是不俗,这点就不愧是八大家了。整体看,全词大概是《采桑子》十首的缩影,依愚论,它是欧阳修一大佳作。

现代陈寅恪《采桑子》十首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倦征》

下一篇:宋·欧阳修《寄题景纯学士藏春坞新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