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九州都有名山作为镇守,
"而洛阳天下中":而洛阳位居天下中心,
"周营汉都":是周朝和汉朝的都城,
"自古常以王者制度临四方":自古以来常以王者的制度统治四方,
"宜其山川之势雄深伟丽":它那山川的形势雄伟壮丽,
"以壮万邦之所瞻":用来壮大各邦国所瞻仰的地方。
"由都城而南以东":由都城向南向东,
"山之近者":近处的山,
"阙塞、万安、轘辕、缑氏以连嵩少":阙塞山、万安山、轘辕山、缑氏山,它们与嵩山、少室山相连,
"首尾盘屈逾百里":首尾弯曲超过百里。
"从城中因高以望之":从城中凭借高处远望,
"众山逶迤":群山连绵,
"或见或否":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惟嵩最远而最独出":只有嵩山最远而且最突出,
"其崭岩耸秀":它山势高峻,
"拔立诸峰上而不可掩蔽":耸立在众峰之上而不能被遮蔽。
"盖其名在祀典":大概它的名字在祭祀的典册中,
"与四岳具备":与四岳都具备,
"天子巡狩望祭":天子巡视时会遥望祭祀它,
"其秩甚尊":它的等级非常尊崇,
"则其高大殊杰当然":那么它的高大突出就是必然的了。
"城中可望而见者":城中可以望见的地方,
"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像巡检署在洛河北岸是地势较高的。
"巡检使内殿崇班李君":巡检使内殿崇班李君,
"始入其署":刚到他的官署,
"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就察看其西南角并增筑,
"治亭于上":在上面建造亭子。
"敞其南北向以望焉":使亭子南北敞开以便远望,
"见山之连者、峰者、岫者":看见那相连的山峦、突兀的山峰、峰峦间的山洞,
"络绎相互":络绎相互交错,
"卑相附":低的相附,
"高相摩":高的相摩,
"亭然起":突然而起,
"崒然止":突然而止,
"来而向":到来的山峰面向(观者),
"去而背":离去的山峰背向(观者),
"倾崖怪壑":倾斜的山崖、怪异的沟壑,
"若奔若蹲":像奔跑像蹲坐,
"若斗若倚":像争斗像倚靠。
"世所传嵩阳三十六峰者":世上传说的嵩山三十六峰,
"皆可以坐而数之":都可以坐着数出来。
"因取其苍翠丛列之状":于是取那苍翠排列的形状,
"遂以":就用“
"丛翠":丛翠”
"名其亭":为亭子命名。
"亭成":亭子建成,
"李君与宾客以酒食登而落之":李君与宾客带着酒食登上并为之落成全之礼,
"其古所谓居高明而远眺望者欤!":古时候所说的居于高处而远望的人既已这样!
"既而欲记其始造之岁月":就想要记录它开始建造的年月,
"因求修辞而刻之云":因此来请求我写文辞并刻在石上。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部分,作者点明洛阳处于天下之中,山川雄伟壮丽,是各方瞩目的地方,为后文描写丛翠亭周边景色做铺垫,也展现出作者对洛阳地理形势的熟悉和赞美。中间部分,详细描述在丛翠亭上所见之景,如“见山之连者、峰者、岫者,络绎相亘,卑相附,高相摩”,运用描写的手法,将山峦连绵、高低错落之态生动呈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生动刻画。结尾部分,说明了亭子名字的由来以及作记的原因,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
下一篇:宋·欧阳修《端午帖子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