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望南山":登临北面的宫阙,遥望洛阳城南的龙门山和香山,
# 南山:指龙门山和香山。,阙:古指宫门前的望楼。
"明岚杂紫烟":雨过天晴,山间的雾气交杂在一起,阳光折射出缥缈的紫烟。
# 明岚杂紫烟:这句话的意思是山间的雾气与阳光穿过云雾折射出的紫烟交汇在一起。岚:山间的雾气。杂:交杂在一起,混杂。
"归云向嵩岭":悠然归去的云朵向嵩山飘去,
# 嵩岭:嵩山,在洛阳东南方向。
"残雨过伊川":残余的雨已经过了伊川。
"树绕芳堤外":绿树成荫环绕在百花芬芳的堤岸之外,
"桥横落照前":一座拱桥横亘在落日夕照前。
"依依半荒苑":远处依稀可见的,是一座快要荒废坍塌的古代苑囿,
# 荒苑:古代遗留下来的荒废苑囿。,依依:依稀;隐约。
"行处独闻蝉":能步行通过的地方,只能听到声声蝉鸣。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抒情的五言律诗。介绍了北宋欧阳修雨后独行洛北,描绘北阙望南山时“明岚杂紫烟”的朦胧远景,归云飘向嵩岭、残雨洒落伊川的动态画面,及芳堤外树绕、落照前桥横、半荒苑中独行闻蝉的近景,营造出荒凉寂寥氛围,表达对自然景致的欣赏与世事变迁的隐思。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前两联写南山“明岚杂紫烟”、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是实写眼前远景,却因云雾缭绕、归云飘逝,营造出空灵虚幻之感;后两联绘树绕芳堤、桥横落照、半荒苑蝉鸣,实写近景,又借荒苑暗示往昔繁华,虚藏兴衰之叹,虚实交融,拓展诗意空间。寓情于景:“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中,荒苑“依依”似有眷恋姿态,却难掩荒芜,独行时只有蝉鸣相伴。“半荒”道尽往昔繁华不再,“独闻蝉”以蝉声的孤清,衬诗人的孤寂落寞,更牵出对世事兴衰的感慨、对国家前景的隐忧,景到极致,情也推至深沉,是寓情于景的收束与升华。
3. 分段赏析
首联“北阙望南山,明岚杂紫烟”,从诗人视角起笔,以“北阙”“南山”勾勒空间,“明岚”“紫烟”晕染朦胧景致,为独行营造出悠远、静谧的开场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写归云飘向嵩岭,残雨洒过伊川,以动态的云、雨,拓展画面空间,展现雨后天地间的舒展与空灵,也暗含诗人独行时目光追随自然的状态。颈联“树绕芳堤外,桥横落照前”,聚焦近景,“树绕芳堤”显堤岸生机,“桥横落照”融桥、光、景于一体,落照为画面添暖色调,让静谧场景多了几分柔和与清朗,细腻呈现洛北雨后黄昏的景致。尾联“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依依”状荒苑残留的生机与眷恋之感,“独闻蝉”以蝉鸣衬独行之寂,于荒苑、蝉声中,表现出一种历经繁华后的淡远、孤寂,也让全诗的情感在自然景物中沉淀、升华,尽显诗人对洛北雨后景致的细腻体悟与深沉感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创作于明道元年,欧阳修雨后独行经洛阳城北门,描绘眼中自然风光。画面荒寂,隐有淡淡凄凉,却又别具意趣与雅致,借景抒情,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欧阳修《郑十一先辈赴四明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