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八年夏":熙宁八年夏天,
"吴越大旱":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 吴越: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分一带。
"九月":这年九月,
"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 知越州:主持越州政务的地方长官。
"前民之未饥":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
# 前民之未饥:在老百姓还没有闹饥荒之前。
"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
# 被:蒙受、遭受。,为书问属县:写公文询问下属各县。
"民能自食者有几":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
# 能自食者:自己有钱粮能够度过饥荒的。
"当廪于官者几人":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
# 廪:粮仓。此处指由官仓供给粮食。
"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
"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
# 仓粟:官仓的存粮。,库钱:公库的存款。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
# 可募出粟者:可以劝募捐出粮食来的。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
# 具存:实存。,籍:账簿。,羡:余。
"使各书以对":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
# 对:回答报告。
"而谨其备":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故事":向来规矩,
# 故事:向来的例规。
"岁廪穷人":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
"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 石:旧时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
"公敛富人所输":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
# 输:缴纳。,敛:搜集,聚集。
"及僧道士食之羡者":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
"得粟四万八千余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
"佐其费":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 佐其费:添补救灾的费用。
"使自十月朔":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
# 朔:农历每月初一。
"人受粟日一升":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 人受粟日一升:每人每天领米一升。
"幼小半之":孩童每天领半升。
"忧其众相蹂也":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
"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
"而人受二日之食":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忧其流亡也":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
"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
"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计官为不足用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
# 计官为不足用也:估计到发粮放赈的官吏不够用。
"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
"给其食而任以事":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不能自食者":不能养活自己的人,
# 不能自食者:自己没有能力度过饥荒的。
"有是具也":有了这样的供应。
"能自食者":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
"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
"又为之官粟":又替他们调出官粮,
"得五万二千余石":共五万二千余石,
"平其价予民":用低价卖给百姓。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
"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
"为工三万八千":费工三万八千个,
"计其佣与钱":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又与粟再倍之":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
# 又与粟再倍之:又给他们加倍的粮食。
"民取息钱者":官府劝告富裕人家尽量借钱给他们,
"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告诉富人放纵百姓给予他们等待庄稼成熟,
"官为责其偿":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弃男女者":被抛弃的男女孩童,
"使人得收养之":都让人收养他们。
"明年春":第二年春上,
"大疫":瘟疫很严重。
"为病坊":官府设立病院,
# 病坊:临时设立的病院。
"处疾病之无归者":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募僧二人":招募两位僧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
# 属:通“嘱”托付。
"令无失所恃":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 恃:依靠。
"凡死者":凡是死去的人,
"使在处随收瘗之":就地埋葬他们。
# 瘗:埋葬。,在处:所在之处。
"法":按规定,
# 法:指官府的规定。
"廪穷人尽三月当止":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
# 尽三月当止:满三个月就要停止。
"是岁尽五月而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
"事有非便文者":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
# 非便文者:不便于见之公文的,即不能随便处理的。
"公一以自任":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
"不以累其属":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有上请者":有请示上级的事,
"或便宜多辄行":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 辄:立即。
"公于此时":赵公在这段时间,
"蚤夜惫心力不少懈":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
# 少:稍。,惫:乏,用尽。,蚤:同“早”。
"事细巨必躬亲":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 私钱:指赵公自己的钱。
"民不幸罹旱疫":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
# 罹:遭遇。
"得免于转死":能避免辗转死去;
# 得免于转死:得以避免流离死亡。转,流离辗转。
"虽死得无失敛埋":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
"皆公力也":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是时旱疫被吴越":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
"民饥馑疾疠":百姓遭受饥荒瘟病,
"死者殆半":死去的将近一半,
# 殆:将近。
"灾未有巨于此也":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天子东向忧劳":皇上勤于政务,
"州县推布上恩":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
"人人尽其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所拊循":赵公抚慰百姓,
# 拊循:抚慰。
"民尤以为得其依归":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
# 依归:依附。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
"委曲纤悉":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
"无不备者":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其施虽在越":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
# 施:施行、实施。
"其仁足以示天下":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
# 示:昭示显示。
"其事虽行于一时":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
"其法足以传后":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
"盖灾沴之行":大约灾害发生,
# 灾沴:灾害、疾疫。
"治世不能使之无":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
"而能为之备":却能够预先作防备。
# 为之备:预先做好准备。
"民病而后图之":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
# 图:图谋,处指设法挽救。,病:此处指遭受灾害。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
"则有间矣":就有很大差距了;
# 间:距离差别。
"不习而有为":不熟习而还要去做,
# 为:习惯指经验。
"与夫素得之者":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
"则有间矣":两者也有很大差距。
"予故采于越":我特意到越地采访,
# 故采于越:曾经在越州访询考察。
"得公所推行":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
"乐为之识其详":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
# 识:记录。
"岂独以慰越人之思":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
"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
"推公之所已试":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
# 推:采用。
"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
# 具:完备。,科条:法规条令。此处指办法。
"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 小:指地域而言非小。,泽:恩泽。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
# 致仕:辞官退休。,太子保:太子少保,加官非实职。
"家于衢":归家还乡在衢州。
# 家于衢:在衢州安家。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
# 直道正行:为人正直的行为。
"岂弟之实在于身者":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
# 实:品德。,岂弟:即恺悌,平易近人。
"此不著":这里不详细介绍。
"著其荒政可师者":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
# 师:效法。,荒政:救济灾荒的施政措施。
"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叙事文。文章介绍了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具体事迹,通过清晰有条理的记述,展现了赵公救灾过程中的举措与成效,体现了赵公的担当与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救灾的真实情况。
2. 分段赏析
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赵抃救灾的故事本身固然是一方面,但曾巩的写作手法,更是功不可没。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不仅展现了曾巩的史家笔法,更蕴含着一种质朴真挚的情感。它的动人之处,既在内容,也在形式。一、质朴文风:行云流水般的叙事赵抃救灾的故事之所以真实动人,与曾巩的文风密不可分。曾巩的散文向来以质朴著称,不像韩愈、苏轼那样追求奇崛的笔法,而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这篇文章完全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调查研究,再制定措施,接着付诸实践,最后取得成效。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多余的渲染。比如首段写赵抃备灾的考虑,一连提出七个问题:灾害波及多少乡?多少人能自食其力?多少人需要官府救济?还能修缮哪些公共设施?仓库还有多少存粮?可以动员哪些富户?寺庙积存多少余粮?这些问题涵盖了救灾的方方面面,为后文的具体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质朴的文风,体现在语言上是少有修饰,句句实在。曾巩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不讲究文采的一个。今天我们用”文学性“的标准来看,或许觉得不够”精彩“,但缺乏文采并不等于缺乏感情。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传达出了最真挚的情感。二、条分缕析:清晰的叙事结构曾巩擅长叙事,这一点在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救灾本是千头万绪的事情,但作者抓住关键,叙事清晰,毫不给人繁琐之感。文章首段提出的七个问题,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纲。后文虽然没有机械地一一回答,但通过将灾民分为”能自食者“和"不能自食者”,灾情分为“旱情”和“疫情”两个方面,逐一给出解决方案,既全面回答了首段的问题,又条理分明。比如在赈灾措施上,作者不仅按灾民的不同情况分别施策,还考虑到长远发展。当灾情缓解后,他及时下令修缮城墙,让百姓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这种“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的救灾理念,正是文章“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的最好体现。三、经世致用:“文以载道”的传统曾巩的文章,一向注重实用价值。《越州赵公救灾记》正是这样一篇经世致用的文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赵抃树碑立传,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有志于民”的官吏楷模来写。在文中,作者特意强调赵抃的救灾措施”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他希望其他官吏能够”推公之所已试“,向赵抃学习。这种写作目的,正符合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更值得称道的是,曾巩并非空谈道义。他的文章既有经义的高度,又有史实的严谨。他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具体数字,如存粮数额、征募劳力人数、病坊数量等,这种写法使得文章不仅具有道德教诲的意义,更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四、知行合一:曾巩的人格魅力曾巩这类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仅在于文笔,更在于他身体力行。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实践者。在他担任地方官期间,曾多次实施救灾措施,如减赋赈饥、治理水患、修缮城墙、储备药材等,这些政绩在历史文献中都有详细记载。正是这些亲身的实践,使得他的文章写得如此实在、感人。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赵抃的救灾事迹,更是在分享自己的为政经验。这种“知行合一”的品质,使得曾巩的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这篇文章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至今仍然感动读者,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真诚、务实的为政之道。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曾巩笔下的赵抃,依然是一面镜子,指引着后来者如何面对灾难,如何体察民情,如何办实事、办好事。
下一篇:宋·贺铸《秦淮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