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zhōu
zhào
gōng
jiù
zāi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3
níng
nián
xià
yuè
hàn
jiǔ
yuè
zhèng
diàn
殿
xué
shì
zhī
yuè
zhōu
zhào
gōng
qián
mín
zhī
wèi
wéi
shū
wèn
shǔ
xiàn
zāi
suǒ
bèi
zhě
xiāng
mín
néng
shí
zhě
yǒu
dāng
lǐn
guān
zhě
rén
gōu
fáng
gòu
zhù
jiù
mín
shǐ
使
zhì
zhī
zhě
suǒ
qián
cāng
zhě
rén
chū
zhě
jiā
sēng
dào
shì
shí
zhī
xiàn
shū
zhě
cún
shǐ
使
shū
duì
ér
jǐn
bèi
zhōu
xiàn
shǐ
mín
zhī
lǎo
ruò
néng
shí
zhě
èr
wàn
qiān
jiǔ
bǎi
rén
gào
shì
suì
lǐn
qióng
rén
dāng
sān
qiān
shí
ér
zhǐ
gōng
liǎn
rén
suǒ
shū
sēng
dào
shì
shí
zhī
xiàn
zhě
wàn
qiān
shí
zuǒ
fèi
shǐ
使
shí
yuè
shuò
rén
shòu
shēng
yòu
xiǎo
bàn
zhī
yōu
zhòng
xiāng
róu
shǐ
使
shòu
zhě
nán
ér
rén
shòu
èr
zhī
shí
yōu
liú
wáng
chéng
shì
jiāo
wéi
zhī
suǒ
fán
shí
yǒu
shǐ
使
biàn
便
shòu
zhī
ér
gào
jiā
zhě
guān
wéi
yòng
zhī
zài
zhí
ér
jìng
zhě
shí
ér
rèn
shì
néng
shí
zhě
yǒu
shì
néng
shí
zhě
wèi
zhī
gào
rén
tiào
yòu
wéi
zhī
guān
wàn
èr
qiān
shí
píng
jià
mín
wéi
tiào
zhī
suǒ
fán
shí
yǒu
shǐ
使
zhě
biàn
便
shòu
yòu
jiù
mín
wán
chéng
qiān
bǎi
zhàng
wéi
gōng
sān
wàn
qiān
yōng
qián
yòu
zài
bèi
zhī
mín
qián
zhě
gào
rén
zòng
zhī
ér
dài
shú
guān
wèi
cháng
nán
zhě
shǐ
使
rén
shōu
yǎng
zhī
míng
nián
chūn
wéi
bìng
fāng
chǔ
bìng
zhī
guī
zhě
sēng
èr
rén
shǔ
shì
yào
yǐn
shí
lìng
shī
suǒ
shì
fán
zhě
shǐ
使
zài
chù
suí
shōu
zhī
lǐn
qióng
rén
jìn
sān
yuè
dāng
zhǐ
shì
suì
jìn
yuè
ér
zhǐ
shì
yǒu
fēi
biàn
便
wén
zhě
gōng
rèn
lèi
shǔ
yǒu
shàng
qǐng
zhě
huò
biàn
便
duō
zhé
xíng
gōng
shí
zǎo
bèi
xīn
shǎo
xiè
shì
gōng
qīn
gěi
bìng
zhě
yào
shí
duō
chū
qián
mín
xìng
hàn
miǎn
zhuǎn
suī
shī
liǎn
mái
jiē
gōng
shì
shí
hàn
bèi
yuè
mín
jǐn
zhě
dài
bàn
zāi
wèi
yǒu
tiān
dōng
xiàng
yōu
láo
zhōu
xiàn
tuī
shàng
ēn
rén
rén
jìn
gōng
suǒ
xún
mín
yóu
wéi
guī
suǒ
jīng
yíng
suí
xiān
hòu
zhōng
shǐ
zhī
wěi
xiān
bèi
zhě
shī
suī
zài
yuè
rén
shì
tiān
xià
shì
suī
xíng
shí
chuán
hòu
gài
zāi
zhī
xíng
zhì
shì
néng
shǐ
使
zhī
ér
néng
wéi
zhī
bèi
mín
bìng
ér
hòu
zhī
xiān
shì
ér
wéi
zhě
yǒu
jiàn
ér
yǒu
wéi
zhī
zhě
yǒu
jiàn
cǎi
yuè
gōng
suǒ
tuī
xíng
wèi
zhī
shí
xiáng
wèi
yuè
rén
zhī
bàn
shǐ
使
zhī
yǒu
zhì
mín
zhě
xìng
ér
suì
zhī
zāi
tuī
gōng
zhī
suǒ
shì
tiáo
dài
qǐng
ér
gōng
zhī
xiǎo
qiě
jìn
gōng
yuán
fēng
èr
nián
xué
shì
jiā
tài
bǎo
zhì
shì
jiā
zhí
dào
zhèng
xíng
zài
cháo
tíng
zhī
shí
zài
shēn
zhě
zhù
zhù
huāng
zhèng
shī
zhě
wéi
yuè
zhōu
zhào
gōng
jiù
zāi
yún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尽量借钱给他们,告诉富人放纵百姓给予他们等待庄稼成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就地埋葬他们。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皇上勤于政务,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归家还乡在衢州。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逐句剖析

"熙宁八年夏":熙宁八年夏天,

"吴越大旱":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 吴越: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分一带。

"九月":这年九月,

"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 知越州:主持越州政务的地方长官。

"前民之未饥":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

# 前民之未饥:在老百姓还没有闹饥荒之前。

"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

# 被:蒙受、遭受。,为书问属县:写公文询问下属各县。

"民能自食者有几":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

# 能自食者:自己有钱粮能够度过饥荒的。

"当廪于官者几人":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

# 廪:粮仓。此处指由官仓供给粮食。

"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

"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

# 仓粟:官仓的存粮。,库钱:公库的存款。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

# 可募出粟者:可以劝募捐出粮食来的。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

# 具存:实存。,籍:账簿。,羡:余。

"使各书以对":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

# 对:回答报告。

"而谨其备":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故事":向来规矩,

# 故事:向来的例规。

"岁廪穷人":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

"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 石:旧时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

"公敛富人所输":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

# 输:缴纳。,敛:搜集,聚集。

"及僧道士食之羡者":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

"得粟四万八千余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

"佐其费":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 佐其费:添补救灾的费用。

"使自十月朔":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

# 朔:农历每月初一。

"人受粟日一升":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 人受粟日一升:每人每天领米一升。

"幼小半之":孩童每天领半升。

"忧其众相蹂也":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

"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

"而人受二日之食":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忧其流亡也":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

"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

"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计官为不足用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

# 计官为不足用也:估计到发粮放赈的官吏不够用。

"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

"给其食而任以事":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不能自食者":不能养活自己的人,

# 不能自食者:自己没有能力度过饥荒的。

"有是具也":有了这样的供应。

"能自食者":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

"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

"又为之官粟":又替他们调出官粮,

"得五万二千余石":共五万二千余石,

"平其价予民":用低价卖给百姓。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

"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

"为工三万八千":费工三万八千个,

"计其佣与钱":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又与粟再倍之":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

# 又与粟再倍之:又给他们加倍的粮食。

"民取息钱者":官府劝告富裕人家尽量借钱给他们,

"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告诉富人放纵百姓给予他们等待庄稼成熟,

"官为责其偿":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弃男女者":被抛弃的男女孩童,

"使人得收养之":都让人收养他们。

"明年春":第二年春上,

"大疫":瘟疫很严重。

"为病坊":官府设立病院,

# 病坊:临时设立的病院。

"处疾病之无归者":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募僧二人":招募两位僧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

# 属:通“嘱”托付。

"令无失所恃":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 恃:依靠。

"凡死者":凡是死去的人,

"使在处随收瘗之":就地埋葬他们。

# 瘗:埋葬。,在处:所在之处。

"法":按规定,

# 法:指官府的规定。

"廪穷人尽三月当止":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

# 尽三月当止:满三个月就要停止。

"是岁尽五月而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

"事有非便文者":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

# 非便文者:不便于见之公文的,即不能随便处理的。

"公一以自任":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

"不以累其属":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有上请者":有请示上级的事,

"或便宜多辄行":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 辄:立即。

"公于此时":赵公在这段时间,

"蚤夜惫心力不少懈":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

# 少:稍。,惫:乏,用尽。,蚤:同“早”。

"事细巨必躬亲":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 私钱:指赵公自己的钱。

"民不幸罹旱疫":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

# 罹:遭遇。

"得免于转死":能避免辗转死去;

# 得免于转死:得以避免流离死亡。转,流离辗转。

"虽死得无失敛埋":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

"皆公力也":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是时旱疫被吴越":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

"民饥馑疾疠":百姓遭受饥荒瘟病,

"死者殆半":死去的将近一半,

# 殆:将近。

"灾未有巨于此也":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天子东向忧劳":皇上勤于政务,

"州县推布上恩":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

"人人尽其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所拊循":赵公抚慰百姓,

# 拊循:抚慰。

"民尤以为得其依归":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

# 依归:依附。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

"委曲纤悉":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

"无不备者":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其施虽在越":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

# 施:施行、实施。

"其仁足以示天下":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

# 示:昭示显示。

"其事虽行于一时":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

"其法足以传后":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

"盖灾沴之行":大约灾害发生,

# 灾沴:灾害、疾疫。

"治世不能使之无":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

"而能为之备":却能够预先作防备。

# 为之备:预先做好准备。

"民病而后图之":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

# 图:图谋,处指设法挽救。,病:此处指遭受灾害。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

"则有间矣":就有很大差距了;

# 间:距离差别。

"不习而有为":不熟习而还要去做,

# 为:习惯指经验。

"与夫素得之者":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

"则有间矣":两者也有很大差距。

"予故采于越":我特意到越地采访,

# 故采于越:曾经在越州访询考察。

"得公所推行":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

"乐为之识其详":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

# 识:记录。

"岂独以慰越人之思":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

"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

"推公之所已试":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

# 推:采用。

"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

# 具:完备。,科条:法规条令。此处指办法。

"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 小:指地域而言非小。,泽:恩泽。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

# 致仕:辞官退休。,太子保:太子少保,加官非实职。

"家于衢":归家还乡在衢州。

# 家于衢:在衢州安家。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

# 直道正行:为人正直的行为。

"岂弟之实在于身者":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

# 实:品德。,岂弟:即恺悌,平易近人。

"此不著":这里不详细介绍。

"著其荒政可师者":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

# 师:效法。,荒政:救济灾荒的施政措施。

"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越州赵公救灾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详细记载了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在熙宁八年(1075年)越州旱灾和瘟疫期间的救灾举措,展现了他的卓越领导才能和仁爱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越州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县,这里曾是古时重要的行政中心。而赵公说的便是赵抃,他是宋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字阅道,去世后被追谥为“清献”。 赵抃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无私,弹劾权贵从不手软。因为他曾担任过殿中侍御史,负责监察百官,所以在京城里,人们都称他为”铁面御史“。后来,他官至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到了晚年,便到越州任职。在越州期间,他的政绩尤为突出。 特别是熙宁八、九年,吴越一带接连遭遇旱灾和瘟疫,百姓死伤惨重。但赵抃在救灾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他的名声也因此轰动朝野。《宋史·赵抃传》里特别记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意思是在这场灾难中,赵抃竭尽全力救灾,他不仅救治病患、埋葬死者,还让活下来的人得以保全性命。他又下令整修城墙,让百姓通过劳动维持生计。 值得一提的是,曾巩也曾担任过越州通判,并且在救灾事务上表现出色。他详细记录下赵抃的救灾事迹,既是为了总结救灾的经验,更是对赵抃为官才能与品德的由衷赞美,希望后人能够从中有所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叙事文。文章介绍了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具体事迹,通过清晰有条理的记述,展现了赵公救灾过程中的举措与成效,体现了赵公的担当与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救灾的真实情况。

2. 分段赏析

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赵抃救灾的故事本身固然是一方面,但曾巩的写作手法,更是功不可没。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不仅展现了曾巩的史家笔法,更蕴含着一种质朴真挚的情感。它的动人之处,既在内容,也在形式。一、质朴文风:行云流水般的叙事赵抃救灾的故事之所以真实动人,与曾巩的文风密不可分。曾巩的散文向来以质朴著称,不像韩愈、苏轼那样追求奇崛的笔法,而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这篇文章完全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调查研究,再制定措施,接着付诸实践,最后取得成效。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多余的渲染。比如首段写赵抃备灾的考虑,一连提出七个问题:灾害波及多少乡?多少人能自食其力?多少人需要官府救济?还能修缮哪些公共设施?仓库还有多少存粮?可以动员哪些富户?寺庙积存多少余粮?这些问题涵盖了救灾的方方面面,为后文的具体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质朴的文风,体现在语言上是少有修饰,句句实在。曾巩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不讲究文采的一个。今天我们用”文学性“的标准来看,或许觉得不够”精彩“,但缺乏文采并不等于缺乏感情。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传达出了最真挚的情感。二、条分缕析:清晰的叙事结构曾巩擅长叙事,这一点在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救灾本是千头万绪的事情,但作者抓住关键,叙事清晰,毫不给人繁琐之感。文章首段提出的七个问题,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纲。后文虽然没有机械地一一回答,但通过将灾民分为”能自食者“和"不能自食者”,灾情分为“旱情”和“疫情”两个方面,逐一给出解决方案,既全面回答了首段的问题,又条理分明。比如在赈灾措施上,作者不仅按灾民的不同情况分别施策,还考虑到长远发展。当灾情缓解后,他及时下令修缮城墙,让百姓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这种“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的救灾理念,正是文章“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的最好体现。三、经世致用:“文以载道”的传统曾巩的文章,一向注重实用价值。《越州赵公救灾记》正是这样一篇经世致用的文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赵抃树碑立传,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有志于民”的官吏楷模来写。在文中,作者特意强调赵抃的救灾措施”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他希望其他官吏能够”推公之所已试“,向赵抃学习。这种写作目的,正符合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更值得称道的是,曾巩并非空谈道义。他的文章既有经义的高度,又有史实的严谨。他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具体数字,如存粮数额、征募劳力人数、病坊数量等,这种写法使得文章不仅具有道德教诲的意义,更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四、知行合一:曾巩的人格魅力曾巩这类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仅在于文笔,更在于他身体力行。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实践者。在他担任地方官期间,曾多次实施救灾措施,如减赋赈饥、治理水患、修缮城墙、储备药材等,这些政绩在历史文献中都有详细记载。正是这些亲身的实践,使得他的文章写得如此实在、感人。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赵抃的救灾事迹,更是在分享自己的为政经验。这种“知行合一”的品质,使得曾巩的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这篇文章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至今仍然感动读者,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真诚、务实的为政之道。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曾巩笔下的赵抃,依然是一面镜子,指引着后来者如何面对灾难,如何体察民情,如何办实事、办好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下一篇:宋·贺铸《秦淮夜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