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yín
·
·
guò
nán
jiàn
shuāng
lóu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tóu
西
běi
yún
tiān
wàn
cháng
jiàn
rén
yán
shēn
cháng
jiàn
dǒu
niú
guāng
yàn
jué
shān
gāo
tán
kōng
shuǐ
lěng
yuè
míng
xīng
dàn
dài
rán
xià
kàn
píng
lán
què
fēng
léi
lóng
cǎn
xiá
shù
cāng
jiāng
duì
guò
wēi
lóu
fēi
hái
liǎn
yuán
lóng
lǎo
fáng
gāo
bīng
liáng
diàn
qiān
xīng
wáng
bǎi
nián
bēi
xiào
shí
dēng
lǎn
wèn
rén
yòu
xiè
piàn
fān
shā
àn
xié
yáng
lǎn

译文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登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逐句剖析

"举头西北浮云":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

#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倚天万里须长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

"人言此地":人们说这个地方,

"夜深长见":深夜的时候,

"斗牛光焰":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 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我觉山高":我觉得山高,

"潭空水冷":水潭的水冰冷,

"月明星淡":月亮明亮星光惨淡。

"待燃犀下看":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

# 待:打算,想要。

"凭栏却怕":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

"风雷怒":风雷震怒,

"鱼龙惨":鱼龙凶残。

# 惨:狠毒。,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

"峡束沧江对起":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

# 束:夹峙。

"过危楼、欲飞还敛":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

# 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元龙老矣":我有心像陈登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

"不妨高卧":不妨高卧家园,

"冰壶凉簟":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

# 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千古兴亡":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

"百年悲笑":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

# 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

"一时登览":嬉笑怒骂。

"问何人又卸":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

# 卸:解落,卸下。

"片帆沙岸":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

"系斜阳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 缆:系船用的绳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所创作。上片词人眺望西北方向,以苍凉的笔触勾勒出国土被侵占、战祸连绵的时代背景。他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应对这一时代危机的关键策略。词人巧妙地将笔触转向双溪楼,引入了宝剑不慎落水的古老传说,以此隐喻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深刻描绘了爱国抗敌的力量因重重阻碍而无法显露光芒,无法施展其保家卫国的伟大抱负。下片词人进一步阐述,正因爱国抗敌之士面临重重困难,甚至身处险境,才产生了避世隐居的消极念头。然而,词人并未因此沉沦,他最终以眼前所见之景作为全词的收尾,与开篇遥相呼应,使得整首词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情感深沉而富有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他之所以创作了这首词,是因为在职期间,他受到了主和派的谗言陷害,从而导致落职。在这段经历中,他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当作者途经南剑州时,他登上了历史上著名的双溪楼,眼前的壮丽景色与内心的激荡情感相互交融,促使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是一首描写登楼抒怀、感慨时事与抒发个人抱负的词。此词上阙起始,词人举目西北,勾勒出一幅国土沦陷、战火纷飞的时代图景,随即提出应对时局的关键策略。随后,笔触聚焦于双溪楼,巧妙引入宝剑落水的古老传说,以此隐喻爱国志士的壮志难酬。至结尾处,词人深刻描绘了爱国抗敌力量因重重阻碍而无法展现其光辉,无法充分发挥其保家卫国的伟大作用。下阙中,词人因目睹爱国抗敌势力备受打压,甚至面临生死威胁,不禁萌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然而,他并未完全沉沦,终以眼前之景作为全词的收尾,与开篇遥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全词线索明了,结构紧凑,从近及远,由小及大,通篇运用暗喻手法,对比鲜明,情感深沉而富有力量。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词人通过描绘西北的浮云、高山、空潭、冷水、明月等自然景象,以及想象中的风雷、鱼龙等,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以此抒发内心的激荡情感。对比:词中通过自然景象与现实情境的对比,“峡束苍江对起”的壮丽与“欲飞还敛”的无奈,形成鲜明的对照。借古讽今:词人通过登高远望,抚今追昔,借古讽今,抒发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用典:词中引用了延平津双剑的典故,通过描绘宝剑的神奇与失落,隐喻了爱国志士的壮志难酬和国家的危难时局。拟人:“风雷怒,鱼龙惨”,这里将“风雷”和“鱼龙”拟人化,风雷仿佛因某种情感而愤怒,鱼龙则显得凄惨。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增强了词作的动态感和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激荡与不安。象征:“西北浮云”与“须长剑”,浮云通常象征着变幻莫测的时局或朝廷中的奸佞小人,而“须长剑”则象征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杀敌报国的决心。这里的“长剑”不仅指实际的武器,更象征着词人的理想与抱负。双关:“斗牛光焰”通常指夜空中斗宿和牛宿的星光,但在这里也可能象征着词人对光明、正义的追求,或者是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向往。这种双关使得词句既具有实际的天文意义,又蕴含了深层的象征意义。“斜阳缆”是双关语的精髓所在。一方面,“斜阳缆”实指夕阳下系船的缆绳,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傍晚景象;另一方面,“斜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归宿,“缆”则隐喻着束缚或停留。词人通过这一双关语,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与期待。这种双关使得词句既具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意味。

3. 分段赏析

上阙开篇,词人犹如天外飞将军,以凌云健笔,将高耸入云的高楼与千丈巍峨的奇峰尽收眼底,描绘得寒光闪烁,气势逼人。其笔下所蕴含的,正是词人身处宋室南渡之际,以一己之力支撑东南半壁江山,并怀揣恢复神州的宏伟抱负,这种笔力何等雄浑。“人言此地”以下三句,词人巧妙地借延平津双剑的传说,营造出剑气直冲斗牛的壮丽词境。接着,他又将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冷景象融为一体,以“我觉”二字引领,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意,仿佛毛发都为之竖立。“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随上文的“怕”字,将静态的场景推向了惊心动魄的境地,字里行间洋溢着勃勃生机。下阙中,词人运用盘空硬语,真实地描绘了峡、江、楼的壮丽景象。其词笔刚劲中不失韧性,展现出极高的文字锤炼功夫,这无疑是借鉴了柳宗元游记散文的文笔精髓。其中,“欲飞还敛”的高峡,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奇峻,又暗含了词人从激烈的民族斗争前线被迫退下来的悲凉心境。“不妨高卧,冰壶凉簟”,词人以淡泊之词,勉强抑制自己沸腾的壮志。此时的他已年过五旬,担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却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接下来的千古兴亡之叹,情感低回婉转,表面看似消沉,实则隐藏着词人无法释怀的国事忧愤。这与那些江湖山林词人所抒发的悠闲自在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作品点评

此词乃辛弃疾的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亦是展现其强烈爱国情感的名篇之一。全词结构紧凑,逻辑清晰,由近及远,见微知著。辛弃疾胸怀壮志,矢志不渝地将抗击金兵、恢复中原失地视为己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欲抉浮云,必须长剑,长剑不可得出,安得不恨鱼龙?”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雄奇兀奡,真令江山生色。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

# 词直气盛,宝光焰焰,笔阵横扫千军。雄奇之景,非此雄奇之笔,不能写得如此精神。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雨过至城西苏家》

下一篇:宋·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