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chū
sài
jiǔ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yōu
yōu
jiāo
gōng
jiā
yǒu
chéng
wáng
mìng
yīng
huò
luó
jūn
jìng
kāi
biān
duō
jué
ēn
tūn
shēng
xíng
chū
mén
yuǎn
shòu
ròu
ēn
duàn
nán
ér
shí
zǒu
tuō
pèi
tóu
shǒu
zhōng
tiǎo
qīng
jié
xià
wàn
rèn
gāng
shēn
shì
qiān
dāo
shuǐ
shuǐ
chì
rèn
shāng
shǒu
qīng
cháng
duàn
shēng
xīn
luàn
jiǔ
zhàng
shì
guó
fèn
wǎn
yǒu
gōng
míng
lín
zhàn
dāng
xiǔ
sòng
yǒu
zhǎng
yuǎn
shù
yǒu
shēn
shēng
xiàng
qián
láo
chēn
féng
xiāng
shí
rén
shū
liù
qīn
āi
zāi
liǎng
jué
jué
tóng
xīn
tiáo
tiáo
wàn
lǐng
sān
jūn
jūn
zhōng
zhǔ
jiàng
nìng
jìn
wén
jiàn
shū
shù
bǎi
qún
shǐ
wéi
shí
shù
gōng
xūn
wǎn
gōng
dāng
wǎn
qiáng
yòng
jiàn
dāng
yòng
cháng
shè
rén
xiān
shè
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shā
rén
yǒu
xiàn
liè
guó
yǒu
jiāng
gǒu
néng
zhì
qīn
líng
zài
duō
shā
shāng
tiān
xuě
jūn
xíng
gāo
shān
jìng
wēi
bào
hán
shí
zhǐ
luò
céng
bīng
jiān
hàn
yuè
yuǎn
shí
zhù
chéng
huán
yún
nán
zhēng
wàng
pān
chán
kòu
lěi
bǎi
fēng
chén
hūn
xióng
jiàn
dòng
jūn
wèi
bēn
míng
wáng
guī
jǐng
shòu
yuán
mén
qián
shēn
bèi
háng
liè
shèng
lùn
cóng
jūn
shí
nián
néng
fēn
cùn
gōng
zhòng
rén
guì
gǒu
xiū
léi
tóng
zhōng
yuán
yǒu
dòu
zhēng
kuàng
zài
róng
zhàng
fāng
zhì
ān
qióng

译文

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射他骑的马,擒贼先擒贼的首领。杀人也要有个限度,立国总归得有个疆界。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略,又何须过多地杀伤他们。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当了十几年的兵,哪能不立一点战功。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逐句剖析

"戚戚去故里":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

# 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悠悠赴交河":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 交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是唐王朝防吐蕃处。,悠悠:犹漫漫,遥远貌。

"公家有程期":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

# 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公家:犹官家。

"亡命婴祸罗":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 亡命婴祸罗:是说如果逃命,又难逃法网。唐行“府兵制”,天宝末,还未全废,士兵有户籍,逃则连累父母妻子。

"君已富土境":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

# 君已富土境:“君已”两句:点出赴交河之故,是全诗的主脑,是人民的抗议,也是杜甫的斥责。

"开边一何多":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

"吞声行负戈":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门日已远":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

# 出门日已远:“出门”两句:离家日久,一切习惯了,熟习了,放下再受伙伴们的戏弄和取笑。按《通典》卷一百四十九:“诸将上不得倚作主帅,及恃己力强,欺傲火(伙)人,全无长幼,兼笞挞懦弱,减削粮食衣资,并军器火具,恣意令擎,劳逸不等。”则知当时军中实有欺负人的现象。

"不受徒旅欺":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恩岂断":骨肉之恩岂能不顾?

"男儿死无时":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 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头":摘掉络头让马疾驰,

# 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去掉不用。,走马:即跑马。

"手中挑青丝":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 青丝:即马缰。,挑:信手地挑着。

"捷下万仞冈":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

# 捷下:即飞驰而下。

"俯身试搴旗":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 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拔旗。《通典》卷一百四十九:“搴旗斩将,陷阵摧锋,上赏。”所以要“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

# 呜咽水:指陇头水。《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这以下四句即化用陇头歌。

"水赤刃伤手":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欲轻肠断声":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

# 肠断声:呜咽的水声。,轻:轻忽,只当没听见。

"心绪乱已久":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 心绪乱已久:是上句的否定。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初尚不知,见水赤才发觉,刻划入微。

"丈夫誓许国":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

# 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

"愤惋复何有":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 愤惋复何有: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此承上句。

"功名图麒麟":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

# 功名图麒麟: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麒麟:一作骐麟。

"战骨当速朽":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 当:此字很有意思,好像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矛盾现象,是由于这个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

"送徒既有长":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

# 送徒既有长: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

"远戍亦有身":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

# 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

"生死向前去":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

# 生死向前去:“生死”两句:是说死活我们都向前去,决不作孬种,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也是任性使气的话。仇注:“吏即送徒之长。”

"不劳吏怒嗔":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

"路逢相识人":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

"附书与六亲":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

# 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附书:即捎信儿。

"哀哉两决绝":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

# 哀哉两决绝:“哀哉”两句:概括书中的大意。决绝,是永别。仿佛是说:“妈呀!爸爸呀!妻呀!儿呀!……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我们苦也不能苦在一起了!”吴瞻泰云:“不言不同欢乐,而言不同苦辛,并苦辛亦不能同,怨之甚也。”

"不复同苦辛":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

"迢迢万余里":走了迢迢万里路,

# 迢迢:远貌。

"领我赴三军":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军中异苦乐":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

# 异苦乐:是说苦乐不均。在剥削阶级的部队中,官兵总是对立的。

"主将宁尽闻":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

# 骑:指骑兵。,河:即交河。

"倏忽数百群":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 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

# 我始为奴仆:《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说当时“戍边者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可见“为奴仆”确是实际情形。

"几时树功勋":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 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拉弓要拉最坚硬的,

# 挽弓当挽强:“挽弓”四句:这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用箭当用长":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射人先射他骑的马,

"擒贼先擒王":擒贼先擒贼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杀人也要有个限度,

#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沈德潜《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萧涤非认为不确。

"列国自有疆":立国总归得有个疆界。

#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略,

# 苟能制侵陵:“苟能”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

"岂在多杀伤":又何须过多地杀伤他们。

"驱马天雨雪":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

# 雨雪:即下雪。雨,作动词用。

"军行入高山":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径危抱寒石":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

# 径危抱寒石:山高所以径危。因筑城,故须抱石。

"指落层冰间":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 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

# 汉月:指祖国。

"何时筑城还":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浮云暮南征":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

# 浮云暮南征:“浮云”两句:祖国在南方,所以见浮云南去便想攀住它。“暮”字含情。

"可望不可攀":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单于寇我垒":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

# 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百里风尘昏":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雄剑四五动":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

# 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雄剑:古宝剑有雌雄。这里只是取其字面。

"彼军为我奔":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 奔:奔北,即吃了败仗。

"虏其名王归":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

# 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虏:一作掳。

"系颈授辕门":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 辕门:即军门。

"潜身备行列":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

# 潜身备行列:“潜身”两句:主要写有功不居的高尚风格,是第三章“大夫誓许国”的具体表现,也是下章“丈夫四方志”的一个过渡。

"一胜何足论":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

"从军十年余":当了十几年的兵,

"能无分寸功":哪能不立一点战功。

# 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余,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

"众人贵苟得":众人争相冒功求赏,

# 苟得:指争功贪赏。,众人:指一般将士。

"欲语羞雷同":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

# 欲语:二字一顿。想说说自己的功,又不屑跟他们同调,干脆不说也罢。《礼记·曲礼》:“毋剿说,毋雷同。”雷一发声,四下同应,故以比人云亦云。

"中原有斗争":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

# 中原:“中原”两句:过去解说不一,大意是说: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应前“单于寇我垒”。

"况在狄与戎":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

"丈夫四方志":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

# 四方志:指为国戍边而言。

"安可辞固穷":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 固穷:坚守素志而不失气节。《论语》中有“君子固穷”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画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画以身许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 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前出塞九首》是一组五言古诗。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画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画以身许国。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2. 分段赏析

《前出塞九首》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第一首叙述役夫被迫出征、辞亲离家时的悲愤。“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是这组诗的主旨,和《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犹未已”一样,都是借被迫出征士卒之口讽唐玄宗后期的穷兵黩武、恣意开边。第二首叙说上路后轻身自奋情状。恣意开边,师出无名,离乡别井,本不欲来。现既已来,岂可受人欺凌,低人一头?脱缰走马,俯身搴旗,初试身手,亦不后人。写此役夫的骁勇,非止见其骁勇,亦见其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更见其有感于“背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而自暴自弃的愤懑心情。举一隅而三隅反,可说极尽艺术之能事了。像现在这样写,既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又能相反相成地借铤而走险的心理状态和行动表现,反衬出朝廷倒行逆施的决策,给有头脑、有正义感的役夫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既写活了人物,又表现了主题,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这无疑是难能可贵、值得很好学习的。第三首通过途中一个生活细节的描写,反映这一役夫内心剧烈的矛盾和无比的痛苦。第四首,描写在途中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形。前已充分写出了这一役夫的有血性、有头脑,这样的人却受到愚蠢而蛮横的徒长的无理对待,就更觉难堪。不管是用积极还是消极的想法,他似乎多少已解决了一些思想问题,减轻了一些精神负担,如今面对这“被驱不异犬与鸡”的残酷现实,他又重新掉进了痛苦的深渊,更加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第五首,自叙跋涉万里初到军中的感叹: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军中”二句与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的意思有所不同。后者指主将与士卒苦乐迥异,而前者则指下面部属、士卒之间存在着待遇不公、苦乐各别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而主将很难了解。言外之意是说所受之苦并非一般。第六首,役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这首诗很著名,“擒贼”句已成为成语。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很正确。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酷似民间谣谚,是乐府本色,亦合抒情主人公口吻,同时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在人物性格、赴边经过得到充分展开以后,插入这一段议论,点醒主旨,显得比较自然。第七首,写筑城戍守的艰苦和无时或释的思归之情。“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写苦寒奇警,读之感同身受,不寒而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亦写严寒,程度有别,稍有夸大,不违常情。从中可悟现实主义细节描写分寸的掌握。第八首,写役夫一战告捷,且虏其名王而归。末谓潜身行伍,仅获一胜,仍难出人头地。第九首,以慨叹军中赏罚不明、众人争功而结束全篇。擒王之功不可谓不大了,有功者不言功,无功者竞邀赏,人心浇薄,公道何存?遇此等处,常人为之必大发议论,而杜甫却轻轻带过,只写役夫不忧自身的不荣显而忧四方的多故、中原的将乱,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表现,深刻地揭示了穷兵黩武必会给国家带来致命危机的这一极富政治远见的主题思想。

3. 作品点评

《前出塞九首》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十四篇(按指前后《出塞》)笔力与《古诗十九首》并驱。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前后《出塞》,字字句句,皆宜圈点。神化之妙,言之不悉。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诗有体有格:体贵,格高;体不贵,格卑。此诗独具汉魏风骨,其体贵也。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周珽曰:前后《出寒》诸什,奴隶黄初诸子而出,如将百万军,宝之惜之,而又能风雨使之,真射潮之力,没羽之技。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六朝好拟古,类无其事,而假设其词。杜诗词不虚发,必因事而设,此即“修辞立诚”之旨,非诗人所及。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前出塞》云“赴交河”……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时事;而诗有“磨刀呜咽水”,陇头乃出征吐蕃所经繇者,诗亦当作于此时。注云“追作”,非也。……《出塞》九首,是公借以自抒其所蕴。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张鋋曰:李杜二公齐名,李集中多古乐府之作,而杜公绝无乐府,惟此前后《出塞》数首耳;然又别出一格,用古体写今事。大家机轴,不主故常,昔人称“诗史”者以此。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毛诗》无处不佳,予尤爱《采薇》《出车》《杕杜》三篇,一气贯串,篇断意联,妙有次第。千载后,得其遗意者,惟老杜《出塞》数诗。此诗节节相生,真与《毛诗》表里,必不可删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九首皆代从军者之词,指事深切,以沉郁写其哀怨,有亲履行间所不能自道者,可使天雨粟,鬼夜哭矣。读《东山》《江汉》诸诗,《风》《雅》既变,斯为极焉。以视王粲《从军》五首,真靡靡不足道。后开篇视此稍纵而格力如一,其所缘起者殊也。吴昌祺曰:扫绝依傍,独有千古,无意不深,无笔不健。于鳞谓杜五古不合汉魏,乌知其尽脱窠臼而异轨齐驱耶!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九章多从军愁苦之词。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诠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当与《东山》《采薇》诸诗并读,视太白乐府更高一筹。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刘云:如亲历甘苦,极征行孤往之意。人所不能自道,诗必如此序情,悯劳之际,其庶几乎!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老杜长于造境。能造境,即情色种种毕著。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此句承“日已远”,妙,实有此境(“不受”句下)。钟云:口硬心酸(“骨肉”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董养性曰:离家日久,谙习战伐,众不敢欺,便觉得勇气百倍。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章云“弃绝父母恩”,而此又云“骨肉恩岂断”,徘徊展转,曲尽情事。死既无时,而后作壮语,所谓“知其不可如何而安之若命”者也,愈壮愈悲。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一句,壮勇之气已隐然可掬。“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见其国而忘家,恩以义断。“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四句,皆于忙中着闲。上写征行之苦,下写争先示勇之致。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齐截摹写轻生喜事之状,跃跃欲飞。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刘会孟曰:又缓而急。刘履曰:人谓子美古诗学建安,是矣;然未免有时亦离去,如此篇“水赤”二语,已微露痕迹,而未甚相远,读者详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周甸曰:此虽征人自誓之强,实诗人劝忠之义。前四句极凄婉,后四句极勇决。蒋一梅曰:章法由浅入深,一步高一步。吴山民曰:结岂人情?然正为宽解之辞。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四句化用《陇头歌》,极炉锤之妙,后四句发前未尽之意,作意外之想以自宽,正见其心绪之错也。“图麒麟”,岂易言哉!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即《毛诗》“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意,忠义激烈,勃然如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途中感触。兴体也。……以下又捷转出一副血性语,心绪虽乱,终不以易吾誓死之志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钟云:三字妙,“亦”字悲甚,下二句从此生(“远戍”句下)。钟云:真志,真勇(“生死”二句下)!谭云:亦复厚(“路逢”四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董养性曰:此篇见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杨慎曰:惨然语,不堪多读。屠隆曰:使人不可读,不可不读。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云“不劳怒嗔”,则驱迫之苦可知。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远戍亦有身”,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哀哉”两语,即书中之意。孤身远戍,欲同苦辛而不可得,语更惨戚。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句与符章末句意相似肩前是出门时言,犹感慨意多,此是因附书后再一决绝言之,直前不顾矣。且前止父母,此兼姻戚,文情之密,非复也。补出史与相识人来,尤见周匝。“附书”下三句,亦暗与次章“骨肉恩岂断”二语相应,又微反《毛诗》“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意,妙于脱胎变化。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向前去”“不劳嗔”,作索性语,愤所激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是决绝语。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刘云:眼前语,意中事,通透自别;亦极哀怨之体,所以可传(首四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此语出“主将”门,便足王师(“军中”二句下)。谭云:真悲愤。钟云:热中(“我始”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单复曰:此殆不甘为人下而思欲自奋者(末二句下)。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军中异苦乐”,又意外意;乐者不言,言者不乐。不曰“为军士”,而曰“为奴仆”,盖军人以强弱相役,此正其所苦。而无从赴诉于主将者。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上四章俱是途中事,此章始至军中而述所经历。末句不徒感慨,亦有鼓锐意。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李因笃曰:结语有深味,想打之却聘者,与此同悲。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读“我始”二语,寒士泪下。此章乃九诗之适中,为前后过峡,如曲谱之有过赚。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五章初到军中而叹,亦见功名难就意,就三首末二句翻转。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足感伤语。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刘云:此其自负经济者,军中常存此人。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此四句与下四句非两层,擒斩中正寓不欲多杀之意,所谓“歼其渠魁,胁从罔治”也(前四句下)。谭云:仁义节制之师(后四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语语筋力。前四语不知何自?或是成语,或自己出,用得合拍,总为妙境。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前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清黄生《杜诗说》

# 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中明不必滥杀之故。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军中自励之言。上四句亦即《毛诗》“岂敢定居,岂不日戒”意,下四句更有“薄伐来威”之旨。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黄生曰:明皇不恤其民而远慕秦汉,此诗托讽良深。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作“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文云:“古本皆然”。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上四如此飞腾,下四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适如是。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六章忽作闲评论一首,复提醒本意。大识议,非诗人语(末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刘会孟曰:作者缓急自合。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周珽曰:写出戍苦乡思,诵之惨然。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前四句言军士之苦,如亲历之者。在途则生死向前,在军则无日不思归,此人情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草言筑城事。叙景处不仅本“载途雨雪”,兼从“渐渐之石”章来;末语更有《扬水》之痛。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高戍守也。戍守则须城筑,城筑必依山险。三、四,写冲寒陟危之苦、设色黯惨,边庭之苦极矣。苦极故思家也。六亲之念,前已丢开,此又提起,有雪舞回风之致。……读《东山》之诗,知此为“变风”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刘云:千载不死,坠泪未干。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挺动(“虏其”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董养性曰:此篇所以愧天下后世,为君子争功言也。陆时雍曰:善于自负。三、四语中有神(“雄剑”二句下)。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虏名上,授辕门,不以一胜为功,盖其立志远大,必空漠南之庭而后快也。若以“不伐”看此诗,则浅矣。

明末清初王嗣奭王嗣奭杜臆》

# 此写猛气雄心,跃跃欲动。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方及战事,八句凡数层折,蹊回径转,各具奇观。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末二语有“大树将军”意度。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起二,彼势之盛。中四,我军之勇。剑才动而奔者已奔,系者已系,笔妙正在不费张皇。一结窅然以远,却为下章引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刘云:乃并与军中妒忌者之意得之,必不可少者(首四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豪杰志概,圣贤心肠(“众人”二句下)。钟云:出门激烈,至此却敦厚。出门是士卒气象,至“杀人亦有限”“一胜何足沦”“众人贵苟得”等语,便是大将军气象矣。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公诗云:“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盖深悲之,而发之于此。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军中蒙蔽之形,不言而见。“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亦即“一胜何足论”意。但始犹一胜,此则十年之功,退让不言,志更不隳,更图后效,较之“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度量相越多少。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合九章成一章法(“丈夫”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隐见得不偿失。借军士口中逗出,总是绵里裹针之法。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是自占身分语。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龟蒙《离骚》

下一篇:唐·韦庄《含山店梦觉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