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ǎn
xìng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zhé
lóng
sān
dōng
lǎo
wàn
xīn
shí
xián
jùn
rén
wèi
yóu
shì
jīn
kāng
kǒng
míng
yǒu
zhī
yīn
yòu
lǒng
sōng
yòng
shě
zài
suǒ
xún
zāi
shuāng
xuě
gàn
suì
jiǔ
wéi
lín
zhě
páng
gōng
wèi
céng
zhōu
xiāng
yáng
jiù
jiān
chǔ
shì
jié
shí
zhōng
jìng
wèi
luó
lín
mào
niǎo
yǒu
guī
shuǐ
shēn
zhī
jiā
鹿
mén
liú
biǎo
yān
táo
qián
wēng
wèi
néng
dào
guān
zhù
shī
hèn
gǎo
shēng
shì
shí
gài
zǎo
yǒu
xián
guà
huái
怀
bào
gōng
zài
wèi
cháng
qīng
kuáng
shàng
shū
hái
huáng
guān
guī
xiāng
shuǎng
zhì
rén
jīn
wáng
shān
yīn
máo
jiāng
hǎi
liáng
lián
mèng
hào
rán
shù
cháng
shī
duō
wǎng
wǎng
líng
bào
xiè
qīng
jiāng
kōng
jiù
chūn
gān
zhè
měi
wàng
dōng
nán
yún
lìng
rén
bēi
zhà

译文

蛰龙能够隐卧多年,老怀着奋飞万里的雄心。当年一些贤俊的人才,终生不遇有似如今。嵇康不得善终,是由于当政者相仍,孔明建立功勋,是由于遇到了知音。这就像陇山的松树,用与舍在于是否有人来访寻。如果没人发现,就是那高大的经霜历雪的树干,年深日久也会变成枯林。当年的庞德公,一生都没进过州府。在襄阳的年高望重者当中,他是独苦其节的处士。哪里是由于无济时良策?到底还是害怕缚身的网罗。鸟儿归入茂林中,鱼儿聚在深水里。庞德公举家隐入鹿门,刘表怎能把他获取?陶潜虽是位避俗的老翁,却未必能做到达观。读他所作的诗集,也有颇恨生涯枯槁的诗篇。参透人生的处世态度,哪里仅止于此,他大概是没有早早地默识此道。否则,对儿子们的贤愚,何必如此牵肠挂肚。贺知章先生操着吴地雅语,任职时经常放逸不羁。上巯请求辞去官职,头戴黄冠回到故里。这豪迈的气概已不可再有,这种倜傥的人物如今不复存在。想贺公在山阴留下的一所茅屋,日日沐浴着江海的清凉之气。我怜惜孟浩然先生,他在清贫中死去。写诗何必要看数量多呢,他的诗篇质量超过鲍谢。如今清江里空游着他生前喜钓的鱼,春雨中他种的甘蔗又匆匆长起。我每每遥望东南一一诗人故乡之云,禁不住发出一声声悲慨的叹息。

逐句剖析

"蛰龙三冬卧":蛰龙能够隐卧多年,

# 蛰龙: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此指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徐庶曾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老鹤万里心":老怀着奋飞万里的雄心。

# 老鹤:喻指嵇康。《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嵇延祖之父即嵇康。

"昔时贤俊人":当年一些贤俊的人才,

"未遇犹视今":终生不遇有似如今。

"嵇康不得死":嵇康不得善终,是由于当政者相仍,

# 不得死:不得善终。《晋书·嵇康传》载,嵇康被钟会忌恨,遭谗,被司马昭所杀。一作且不死。

"孔明有知音":孔明建立功勋,是由于遇到了知音。

"又如垄底松":这就像陇山的松树,

# 垄底:陇山。一作陇坻。

"用舍在所寻":用与舍在于是否有人来访寻。

"大哉霜雪干":如果没人发现,就是那高大的经霜历雪的树干,

"岁久为枯林":年深日久也会变成枯林。

"昔者庞德公":当年的庞德公,

# 庞德公:东汉末年隐士。《后汉书·庞公传》载,襄阳人庞德公居岘山南,未尝入州府。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出山,他未应许。后携妻子儿女,登鹿门山,采药不返。,昔者:一作在昔。

"未曾入州府":一生都没进过州府。

"襄阳耆旧间":在襄阳的年高望重者当中,

# 耆旧:年高望重者。

"处士节独苦":他是独苦其节的处士。

# 独:一作犹。

"岂无济时策":哪里是由于无济时良策?

# 策:一作术。

"终竟畏罗罟":到底还是害怕缚身的网罗。

# 罗罟:罗网。罗:一作罪。,竟:一作岁

"林茂鸟有归":鸟儿归入茂林中,

"水深鱼知聚":鱼儿聚在深水里。

"举家依鹿门":庞德公举家隐入鹿门,

# 依:一作隐。

"刘表焉得取":刘表怎能把他获取?

"陶潜避俗翁":陶潜虽是位避俗的老翁,

# 陶潜:字渊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不慕名利,厌官场,曾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上司折腰而辞职。钟嵘《诗品》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未必能达道":却未必能做到达观。

"观其著诗集":读他所作的诗集,

# 观其著诗集:“观其”二句:陶潜《饮酒》诗云:“生称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借颜渊以自况。

"颇亦恨枯槁":也有颇恨生涯枯槁的诗篇。

"达生岂是足":参透人生的处世态度,哪里仅止于此,

"默识盖不早":他大概是没有早早地默识此道。

"有子贤与愚":否则,对儿子们的贤愚,

# 有子贤与愚:“有子”二句:陶潜于《责子》诗中对其子的愚懒予以责备。

"何其挂怀抱":何必如此牵肠挂肚。

"贺公雅吴语":贺知章先生操着吴地雅语,

# 贺公:指贺知章,越州水兴(今浙江萧山)人。唐代诗人,性达,善谈笑。晚年更加纵诞,自号“四明狂客”。

"在位常清狂":任职时经常放逸不羁。

"上疏乞骸骨":上巯请求辞去官职,

# 乞骸骨:古时官史因年高自请退体,称此。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上疏请求度为道士,回归故乡,唐玄宗诏许。

"黄冠归故乡":头戴黄冠回到故里。

# 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爽气不可致":这豪迈的气概已不可再有,

"斯人今则亡":这种倜傥的人物如今不复存在。

"山阴一茅宇":想贺公在山阴留下的一所茅屋,

# 山阴:越州,在会稽山北,故名。

"江海日凄凉":日日沐浴着江海的清凉之气。

# 江:一作淮。

"吾怜孟浩然":我怜惜孟浩然先生,

#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一生清淡寡居,不爱交结官府。

"裋褐即长夜":他在清贫中死去。

# 裋褐:粗陋布衣。古时贫者所穿。

"赋诗何必多":写诗何必要看数量多呢,

# 赋诗何必多: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中说:“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叇意也。流落既多,篇章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而获集其诗首。”

"往往凌鲍谢":他的诗篇质量超过鲍谢。

# 鲍谢:指南朝宋诗人鲍照和谢灵运。

"清江空旧鱼":如今清江里空游着他生前喜钓的鱼,

# 清江空旧鱼:孟浩然隐居中常到岘山附近的汉水边钓鳊鱼(即“武昌鱼”),曾有诗记钓鱼事。空旧鱼:一作旧鱼美。

"春雨余甘蔗":春雨中他种的甘蔗又匆匆长起。

# 春雨馀甘蔗:孟浩然隐居时,在乡间“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亦应有种蔗之事。

"每望东南云":我每每遥望东南一一诗人故乡之云,

"令人几悲吒":禁不住发出一声声悲慨的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遣兴五首》为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组诗首篇并置诸葛亮与嵇康,二者同怀奇才却命运殊途,借其遭际慨叹知音难遇的怅惘;次篇咏庞德公,以“世乱须归隐”的哲思映照乱世中的生存智慧;第三篇借陶潜未能全然达观的人生矛盾,暗含自我解嘲的沉郁;第四篇追慕贺知章清狂高逸的品格,在古今对照中寄寓对时风的针砭;末篇伤悼孟浩然终身清贫而早逝的际遇,字里行间尽是悲怆。诗作善用托物起兴、以古鉴今的手法,将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与个人情志深度勾连,在“诸葛抱奇才而殁,嵇康负高节而亡”的悲剧叙事中,构筑起苍凉沉郁的美学意境。全诗以史为镜,既含对先贤遭际的痛惜,亦隐射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于凄婉诗境中尽显沉雄悲壮的悲剧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烽烟未散的岁月里,杜甫决然卸下官职,跋涉陇山,栖身秦州边关。朝堂之上,局势如沸鼎翻羹,而他个人亦陷身世飘零之境。于那赋闲寂寥的时光中,杜甫回望半生沉浮,瞻望前路苍茫,万千愁绪翻涌心间。随性而发,他挥毫写下四组《遣兴》诗,借诗抒怀,以遣心中块垒。眼前这五首诗作,正是这组诗中寄寓深情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组诗借对诸葛亮、嵇康、庞德公、陶潜、贺知章、孟浩然等历史人物的追怀,展现杜甫流寓秦州时的精神状态。通过慨叹孔明遇知音、嵇康结局悲,咏庞德公乱世归隐,借陶潜达观之憾自解,赞贺知章高风、伤孟浩然清贫早逝,抒发诗人“致君尧舜”志向难酬的苦闷,呈现弃官避俗却难遗世的精神困扰,折射出命运与人生价值冲突,尽显悲剧美学意蕴。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化用历史人物典,如写“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嵇康本为魏晋名士,因刚直遭构陷遇害;孔明遇刘备,得展济世之才。杜甫借二者不同际遇,以“不得死”与“有知音”对比,映射自身渴望遇明主、展抱负却难偿的境遇,借古事精准传递仕途感慨,让历史与现实共情,深化“知音难遇”的悲叹。借古抒怀:诗人借庞德公、陶潜、贺知章、孟浩然等古贤事迹与命运,抒发情感。写庞德公避世守节,叹其乱世隐者的精神负重与自身难寻避世净土的喟叹;以陶潜“恨枯槁”,展现其精神矛盾,呼应自己乱世中挣扎的无奈;借贺知章“清狂”离世,伤先贤精神难继,隐忧高逸品格被时代消解;怜孟浩然贫寒早逝,追怀其诗才,融入自身漂泊追慕前贤不得的落寞,借古贤境遇。起兴:以“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起笔,借“蛰龙”蛰伏、“老鹤”有高远之心的形象起兴,引出对“昔时贤俊人”未遇与际遇的抒写,用自然物象的特性,引发对人事(贤才命运等)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以“蛰龙”喻隐忍待发的贤才,“老鹤”状胸怀高远的志士,起笔用比喻塑造两类贤俊形象。“三冬卧”与“万里心”对比,暗合贤才未遇时的蛰伏与志向不灭。后两句由古及今,感慨往昔贤俊未遇时的处境,恰似当下(诗人所处乱世)的写照,以史映今,奠定组诗“借古伤今”的基调。“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陇坻松,用舍在所寻”,举嵇康(遭谗被害)、孔明(得刘备知遇)事例,一悲一喜,凸显贤才遇合的天渊之别。“陇坻松”再用比喻,松之“用舍”(被任用或舍弃)取决于“所寻”(时势、伯乐),暗指贤才命运系于外部际遇,深化对“人才与时代、伯乐”关系的思考,寄寓自身漂泊难遇明主的怅惘。“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以松经霜雪、岁久枯槁收束,既呼应前文“陇坻松”意象,又以松的命运喻贤才被时代辜负的悲剧,“大哉”赞其风骨,“枯林”叹其结局,在对比中强化对贤才不幸、时代沉沦的悲叹。第二首“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开篇点明庞德公终身不仕、隐居襄阳的行迹,“未曾入州府”凸显其隐逸坚守。“耆旧间”定位其在地方贤达中的坐标,“节独苦”强调其守节背后的孤苦与执着,以“苦”字破隐逸的“闲淡”表象,深挖乱世中隐者的精神负重。“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先设疑“岂无济时策”,再揭因“畏罗罟”(惧怕官场网罗)而隐,展现庞德公的矛盾:有济世才,却因乱世险恶选择避世。后两句以“林茂鸟归”“水深鱼聚”作比,喻乱世中隐者寻得自保之所,呼应庞德公“举家依鹿门”的选择,从自然规律层面,为隐逸行为找合理性依据。“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以反问收束,强调鹿门山的隐居环境,让庞德公免受刘表征辟(入仕),既突出隐逸地的庇护作用,也侧面反映乱世中士人对“入仕-避世”选择的挣扎,借庞德公的“全身而退”,暗含诗人对自身羁旅漂泊、难寻避世净土的喟叹。第三首“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开篇直言陶潜是“避俗翁”,却否定其“全然达道”,以“未必”启思。“观其诗集”发现他“恨枯槁”,点出陶潜虽隐逸,仍有对贫寒、人生困窘的遗憾,打破“陶潜绝对达观”的刻板印象,呈现其真实的精神矛盾。“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进一步剖析:“达生”(超脱人生)并非陶潜精神的全部,他因“默识盖不早”(对人生困境的洞察、应对或许不够及时),仍被世俗烦恼纠缠。“有子贤愚”事,更显其作为常人的牵挂,以陶潜的“未达”与“有憾”,呼应诗人自身在乱世中的精神挣扎——即便欲学隐逸,也难逃现实羁绊,借古贤之憾,抒己身对人生无常、超脱难全的无奈。第四首“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勾勒贺知章形象:操吴地雅言,为官时“清狂”(清高狂放),以“上疏乞骸骨”的主动辞官、归乡为道士(黄冠)作结,展现其超脱官场、坚守本真的人生轨迹,“清狂”贯串仕与隐,凸显其个性风骨。“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前两句叹贺知章离世后,其“清狂爽气”难再寻觅,“不可致”强化对先贤精神消逝的惋惜。后两句以“山阴茅宇”写其归乡后的居处,“江海日凄凉”渲染空间(茅宇)与时间(日)维度的凄凉,借景悼人,既伤贺知章身后寂寥,也暗含诗人对“清狂者在乱世难容、精神难继”的隐忧,以个体消逝折射时代对高逸品格的消解。第五首“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开篇直抒对孟浩然的怜惜,“裋褐即长夜”以粗布短衣、贫寒终身概括其人生,“长夜”双关(既指贫寒如漫长黑夜,也暗喻生命早逝)。“赋诗何必多”赞其诗才:虽存诗数量有限,却常能超越鲍照、谢朓(鲍谢),以“凌”字凸显对孟浩然诗歌造诣的推崇。“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清江空旧鱼”用典(或化用与孟浩然相关的“鱼”意象),喻孟浩然的诗才、风神已随其离世而空寂;“春雨余甘蔗”以春雨后甘蔗的润泽,或喻孟诗的清新韵味,然“余”字含“留存不多、难再继”之意。末两句写诗人遥望东南(孟浩然故乡方向)的云,频发悲叹,借空间遥望与情感悲吒,收束对孟浩然的追怀,也暗合自身漂泊秦州、追慕前贤却难追其风神的落寞,在对个体诗人的伤悼中,融入乱世文人的集体悲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俱借古人以遣自己之兴,非尚论古人也。浩然之穷,公亦似之,怜孟所以自怜也。

明王嗣奭《杜臆》

# 高、岑、王,孟,并驰声天宝间。孟独布衣终身,皂年谢世,乃处士之最可悲者。“清江”以下,望襄阳而感叹。“空”“馀”二字,见物在人亡。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诸诗皆从汉魏出,自成杜体。嗣宗《咏怀》、太冲《咏史》,延年《五君咏》,公盖兼而用之。蒋弱六云:子美本襄阳人。诸葛、庞、孟皆以襄阳,故思之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鱼玄机《夏日山居》

下一篇:唐·颜真卿《登平望桥下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