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xiá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xíng
mài
qiāo
qiāo
shān
shì
duō
duān
yún
mén
zhuǎn
jué
àn
mái
tiān
hán
hán
xiá
shí
cháng
dān
kuàng
dāng
zhòng
dōng
jiāo
yán
沿
zēng
lán
rén
xún
yān
xíng
bàng
shuǐ
cān
shēng
miǎn
shū
wèi
gǎn
nán

译文

行程一天天缓慢地进行,山谷的地势复杂多变。云雾缭绕的山口环绕着绝壁,重重险阻让天空都笼罩在寒气之中。寒冷的硖谷难以通过,我实在是衣裳单薄。况且正值仲冬时节,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都增添了波澜。山谷中的野人寻找烟火并与之交谈,远行的人傍着水边就餐。这一生能免于扛着兵器从军征战,不敢抱怨路途的艰难。

逐句剖析

"行迈日悄悄":行程一天天缓慢地进行,

# 行迈:远行。

"山谷势多端":山谷的地势复杂多变。

"云门转绝岸":云雾缭绕的山口环绕着绝壁,

# 绝岸:指陡峭险峻的山崖。,云门:即指渠口,古秦国地名。

"积阻霾天寒":重重险阻让天空都笼罩在寒气之中。

"寒硖不可度":寒冷的硖谷难以通过,

# 寒硖:位于秦州至同谷(今甘肃省天水至成县)之间。

"我实衣裳单":我实在是衣裳单薄。

"况当仲冬交":况且正值仲冬时节,

# 交:初。,仲冬:农历十一月。

"溯沿增波澜":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都增添了波澜。

# 溯沿:逆水流而上为“溯”,顺水流而下为“沿”。

"野人寻烟语":山谷中的野人寻找烟火并与之交谈,

# 烟:人烟,即有人居住的地方。

"行子傍水餐":远行的人傍着水边就餐。

"此生免荷殳":这一生能免于扛着兵器从军征战,

# 荷殳:手持兵器,即从军。殳,用竹子制作的兵器,多为军队中充当先锋的人所拿。

"未敢辞路难":不敢抱怨路途的艰难。

# 辞:拒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作。此诗写于杜甫流离颠沛的生涯中,描绘了他在饥寒交迫日子里的艰难情景。前四句写旅途环境的恶劣,中间四句写自身的饥寒交迫,后四句则升华到对百姓苦难的关怀,展现了杜甫由己及人的博大胸怀。杜甫运用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以景寄情,通过“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等景物描写,烘托出旅途的艰险与内心的孤寂。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层层递进,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紧密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四十八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流寓陇右,开启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辛旅程。同年七月,他离开长安,辗转至秦州(今甘肃天水),短暂居住了约三个月。然而,迫于生计,他不得不离开秦州,途经盐井(今甘肃礼县盐官镇)、寒硖、青阳峡、龙门镇等地,最终于十月初抵达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杜甫经过成州(今甘肃西和县)时,留下了数十首纪行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饥寒交迫中流离颠沛的艰难生涯,通过“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等句,生动刻画了旅途的险恶与自身的困苦。同时,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百姓的苦难,体现了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抒发了对战乱时局的伤怀,营造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对时代苦难的深刻洞察与悲悯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描绘寒硖山谷中云雾、绝壁、寒气等景象,借恶劣的自然环境抒发旅途的艰难与内心的无奈,使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之中,增强了感染力。正衬:以“此生免荷殳”与“未敢辞路难”形成对比,用免于从军征战的相对幸运,衬托出路途艰难却仍需坚持的无奈与坚韧,突出了诗人的复杂心境。

3. 分段赏析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这四句描绘了诗人途经寒硖时所见的景象。首句从整体着笔,概括了旅途的疲惫与山谷的险峻。“日悄悄”点出行路时间之久,“势多端”则极言山谷幽深、群峰环绕、道路崎岖,以环境的艰险烘托出行人困顿的情态。正如沈德潜所评:“起笔如壁立千仞,气势逼人。”(《唐诗别裁》)“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紧承首句,进一步刻画环境的恶劣。秋云密布,峡谷深邃,寒意刺骨,光线昏暗,仿佛前路难寻。诗句中透露出一种严峻而紧张的氛围,令人心生寒意。“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这四句在描写客观环境的基础上,着重抒发了诗人的切身感受。时值秋冬之交,水流湍急,寒硖难越,加之衣衫单薄,腹中空空,饥寒交迫。诗人以简练的文字和白描手法,道出了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凄凉沉郁、哀伤悲壮之情油然而生,难以自抑。诗人以“本真”之笔,借环境的险恶来衬托个人遭遇的困苦,正如韩愈所言:“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为诗歌的第三层。诗人以赋的笔法,描绘了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的人物活动。炊烟袅袅中,诗人向村民询问路径,发现历经战乱后,百姓流离失所,只能在河边简单用餐。目睹此景,诗人不禁发出“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的感慨。若能免于战祸,百姓不再被迫从军,得以安居乐业,那么即使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也无所怨言。

4. 作品点评

从全诗的整体结构来看,第三层是诗情的高潮部分,卒章显志。诗人由自身的遭遇和眼前的现实,联想到百姓的苦难,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跃然纸上。正如别林斯基所言:“诗人之所以伟大,并非仅仅因为描写了自身的痛苦或幸福,而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他们是社会、时代与人类命运的代表。”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刻画自身的困苦,折射出社会的动荡与时代的苦难,并寄托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切情感,以及渴望平息战乱、变革现实的崇高理想。这种情感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可以说,《寒硖》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展现了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怨伤忠厚,得诗人之忠厚(末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唐人写山水妙远,往往用“无端倪”三字,此又曰“势多端”,又有其妙(“山谷”句下)。钟云:“实”字苦,如闻其诉声(“我实”句下)。钟云:三字幻甚(“野人”句下)。钟云:苦中幽事(“行子”句下)。钟云:义命止足语(“此生”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崔德符曰:昔韩子苍尝论此诗笔力变化,当与太史公诸赞方驾,学者宜常讽诵之。陈继儒曰:此与《铁堂峡》、《青阳峡》篇,幽奥古远,多象外异想,悲风泣雨,入蜀人不堪读。周珽曰:首二句已括峡中行旅之苦,下数句正叙山谷多端苦势,“势”字可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积阻之气,至于霾天,著此一句,寒峡方显(“积阻”句下)。

《杜诗话》

# “行迈”四句,从“峡”字滚出“寒”字。接写四句,本说峡寒,反将“衣单”、“冬半”翻转来说,涉笔便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至极不堪处,忽父作自解语,翻转前篇“死道路”、“肝肺热”等句意,笔极变幻(末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

下一篇:唐·白居易《行香子·文殊菩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