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嵌根藏洞宫":太湖石的根部深深嵌入水底,仿佛藏着水下的洞府宫殿,
"槎牙石生奫沦中":参差不齐的石块生长在幽深的水波中。
"波涛投隙漱且啮":波涛从石缝中涌入,冲刷且啃咬着石头,
"岁久缺罅深重重":年深日久,石头上的缺口和裂缝变得又深又多。
"水空发声夜镗鎝":水面空旷处,夜晚会发出镗鎝般的声响,
"中有晴江烟嶂叠":石中仿佛有晴朗江面上重叠的烟霞山峦。
"谁欤断取来何时":是谁在什么时候将它从水中截断取来,
"山客自言藏奕叶":山里的主人说这是他家世世代代收藏的宝物。
"江上愁心惟画图":江上的愁绪只能寄托在画图之中,
"苏仙作诗画不如":苏东坡先生写诗赞叹,认为画作也比不上(这实景或奇石)。
"当年此石若并世":当年这块石头如果和(苏东坡所咏的)雪浪石、仇池石同时存在,
"雪浪仇池何足书":那雪浪、仇池的名声又哪里值得书写。
"我无俊语对巨丽":我没有精妙的语言来对应这巨石的壮丽,
"欲定等差谁与议":想要评定它们的等级次序,又能和谁商议。
"直须具眼老香山":真应该请有慧眼的白居易老先生来,
"来为平章作新记":为它作出新的品评记述。
"烟江叠嶂":烟江叠嶂,
"太湖石也":是一块太湖石,
"鳞次重复":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
"巧出天然":精巧得仿佛出自天然。
"王晋卿尝画《烟江叠嶂图》":王晋卿曾画过《烟江叠嶂图》,
"东坡作诗":苏东坡还为这幅画写过诗,
"今借以为名":如今我借用这个名字来为这块太湖石作诗。
"此石里人方氏所藏故物":这块石头是乡里方氏家族收藏的旧物,
"非近年以人功雕斲者比":不是近些年人工雕琢出来的东西能比的,
"尤可贵":尤其珍贵。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太湖石“烟江叠嶂”的形态、来历及其独特之美,通过与画作、其他名石对比,寄寓了文人审美意趣,表达了对这块天然奇石的赞美与喜爱。
2. 写作手法
用典:“当年此石若并世,雪浪仇池何足书”引用了苏轼咏雪浪石、仇池石的典故:雪浪石在定州学宫,苏轼曾为之作诗;仇池石是苏轼欲与王晋卿交换韩干二散马的奇石,苏轼也有相关诗作。诗人借此典故,凸显藏石的历史渊源,强调该太湖石的珍贵与独特。
3. 分段赏析
“太湖嵌根藏洞宫,槎牙石生奫沦中”两句描写太湖石的生长环境。“嵌根”“藏洞宫”写出太湖石深深扎根于太湖之中,仿佛藏在水下的洞府;“槎牙”形容石形参差不齐,“奫沦”指水深广的样子,展现出石头在深水之中自然生长的状态,凸显其源于自然的特点。“波涛投隙漱且啮,岁久缺罅深重重”两句描绘石头的形成过程。“投隙漱且啮”形象地写出波涛在石缝中冲刷啃咬的情景,“岁久”点明时间漫长,“缺罅深重重”则表现出经过长久冲刷,石头形成了层层叠叠的缝隙,体现出天然雕琢的奇妙。“水空发声夜镗鎝,中有晴江烟嶂叠”两句写石头与水相关的声响和形态。夜晚水面上空传来如钟鼓般的镗鎝之声,这是水流与石头作用的结果;而石头本身的纹理,就像晴朗江面上层层叠叠的烟霞,呼应了“烟江叠嶂”之名,将石头的形态与烟江美景联系起来。“谁欤断取来何时,山客自言藏奕叶”两句交代石头的来历。“谁欤断取”提出疑问,引发好奇,“山客自言藏奕叶”则给出答案,说明是山客世代收藏的旧物,进一步强调了石头的珍贵和历史感。“江上愁心惟画图,苏仙作诗画不如”两句引用苏轼的典故。提到江上的美景曾让人心生愁绪,只能寄托于画图,而苏轼作诗赞美,其诗的妙处甚至超过画作,既点出苏轼与“烟江叠嶂”相关的创作,也间接烘托出所咏太湖石的独特魅力。“当年此石若并世,雪浪仇池何足书”两句继续用典,将此太湖石与苏轼所咏的雪浪石、仇池石对比。“何足书”意为不值得书写,突出如果当年此石与那两块名石同时出现,雪浪石、仇池石的风采就难以与之相比,彰显了此太湖石的出众。“我无俊语对巨丽,欲定等差谁与议”两句抒发诗人的感慨。“无俊语”表达了诗人面对太湖石的壮丽,难以用精妙语言形容的无奈;“欲定等差谁与议”则说想评定它的等级却无人能商议,进一步强调了石头的壮美非凡,难以衡量。“直须具眼老香山,来为平章作新记”两句表达对太湖石的高度认可。“具眼”指有鉴赏力,“老香山”代指有眼光的人,诗人认为只有像白居易那样有见识的人,才能来评判并为它写下新的记文,侧面烘托出太湖石的珍贵与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