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不在远":会心之处并不在远方,
"顷步便得之":走几步就能得到它。
"长风吹月来":长风吹来月亮,
"清影落半池":月亮的清影洒落在半池中。
"屋头见木叶":在屋顶看到树叶,
"玲珑剪琉璃":像玲珑地裁剪过的琉璃。
"红尘绊两足":红尘束缚住双脚,
"大笑儿辈痴":大笑孩子们幼稚。
"老禅挽我游":老禅师邀请我去游玩,
"高论方轩眉":高谈阔论时正扬起眉毛。
"潘郎忽鼎来":潘郎忽然大驾光临,
"谈诗解人颐":谈诗让人开颜欢笑。
"晚诵云髻篇":晚上诵读《云髻篇》,
"濯濯余春姿":如看到那清新美好的姿态。
"想见篇中人":仿佛能看到文章中描绘的人,
"清润如君诗":那人清雅温润就如同你写的诗一样。
"笑我两枯木":嘲笑我像两根枯木,
"独与三冬期":只与寒冬相伴。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通过夏夜池畔与友人时叙纳凉、诵诗品词的雅集场景,以“长风吹月”“木叶玲珑”的清凉意境为背景,既抒发了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与文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玲珑剪琉璃”以比喻手法,将木叶光影比作琉璃雕琢,借鉴李商隐诗的瑰丽风格,形象灵动;“潘郎鼎来”融合潘岳容貌的典故与《周易》鼎卦意象,形成双重隐喻,丰富了诗句内涵,体现出意象构造的精妙。对偶:“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长风”对“清影”,“吹月”对“落池”,写出夜风携月、光影入池的清幽。“红尘绊两足,大笑儿辈痴”,“红尘”对“儿辈”,“绊足”对“痴笑”,对比中显超脱。用典:“潘郎忽鼎来”巧用“潘郎”典故,指西晋潘岳,以才名与俊貌著称。诗中以“潘郎”称友人时叙,既赞其诗才出众如潘岳,又暗合席间谈诗的雅兴,表达对友人新词的欣赏。
3. 分段赏析
“会心不在远,顷步便得之。”开篇点明主旨,即会心之事不必远求,走几步就能遇到,为后文聚会之乐做铺垫。“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描绘长风吹拂,月亮仿佛被吹来,月影洒落在半池的清幽景色,营造宁静美好的氛围。“屋头见木叶,玲珑剪琉璃。”写看到屋头木叶,像玲珑裁剪过的琉璃,形象描绘木叶的美丽。“红尘绊两足,大笑儿辈痴。”诗人感慨自己被红尘羁绊,嘲笑儿辈的痴傻,体现超脱心态。“老禅挽我游,高论方轩眉。”老禅邀请诗人同游,高谈阔论时诗人轩眉,表现出聚会的愉悦和对友人言论的欣赏。“潘郎忽鼎来,谈诗解人颐。”潘郎突然到来,谈诗令人开怀,展现聚会的欢乐和友人的才华。“晚诵云髻篇,濯濯余春姿。”晚上诵读云髻篇,如见文中人清润如诗,体现对友人诗词的赞赏。“想见篇中人,清润如君诗。”此句深化了诗歌中对友人诗词才华赞赏的主题。进一步表达了对潘郎诗词所营造的美好意境以及其本人才华的肯定和欣赏。“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诗人调侃自己如两枯木,只与三冬相伴,幽默表达对自身状态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