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xiāng
tái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1
qiān
shān
jìn
fēng
xíng
rén
cóng
shǔ
chuān
píng
zhǎng
gèng
gāo
chù
wàng
dōng

译文

越过千山,登上最后一座峰峦,容我立马山巅,莫要快马扬鞭。进入蜀川地势就像手掌一样平坦了,再没有高高矗立的山头可以登上去远望东吴家乡。

逐句剖析

"千山已尽一峰孤":越过千山,登上最后一座峰峦,

# 尽:走完。

"立马行人莫疾驱":容我立马山巅,莫要快马扬鞭。

# 疾驱:赶马很快地奔跑。,立马:使马站住,指停马不走的意思。

"从此蜀川平似掌":进入蜀川地势就像手掌一样平坦了,

# 蜀川:指四川盆地。

"更无高处望东吴":再没有高高矗立的山头可以登上去远望东吴家乡。

# 东吴:指作者的家乡江苏省苏州市。,更无:不再会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乡台》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述诗人从静江府赴成都任所,入川途中的经历与心境,运用欲抑先扬、借景抒情等手法,语言质朴,感染力强。首句写行程艰辛与孤峰之景,次句借停马缓行暗示复杂情感,第三句描绘蜀川地势,末句直抒无法登高望乡的思乡之愁。全诗以平实笔触,将诗人远离家乡的惆怅与眷恋抒发得真挚动人,生动展现其宦游途中的思乡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自静江府(今桂林)启程,奔赴成都赴任,入川境途中作此诗。于古人而言,登台望乡乃源远流长之习俗,这里的望乡台可能是作者入川路上遇到的一座高峰。他宦游千里,远离故乡,内心满是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遂以“望乡台”为诗题,挥笔写下此诗,借诗抒发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千山已尽一峰孤”“从此蜀川平似掌”等对山川景色的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诗人借千山的尽头、孤峰的耸立以及蜀川的平坦,烘托出自己长途跋涉的疲惫与即将深入蜀地的心境。直抒胸臆:“更无高处望东吴”一句,在描述地势变化难以再登高望乡的同时,直接抒发了对家乡东吴的深切思念,情感冲击力极强,毫无保留地将诗人的心境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强烈共鸣。欲扬先抑:首句“千山已尽一峰孤”,描绘出历经千山万水后,眼前只剩一座孤峰的画面,给人一种即将摆脱艰难行程,迎来新境地的轻松感,此为“扬”。但紧接着次句“立马行人莫疾驱”,诗人却让行人停马缓行,情绪陡然一转,原来是因为即将进入蜀川,离家乡愈发遥远,乡思更切,这种情感的转折便是“抑”。通过欲抑先扬,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张力,引发读者对诗人复杂心境的深入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句从视觉角度切入,描绘出诗人长途跋涉,历经千山万水之后,眼前仅存一座孤峰的画面。“千山已尽”凸显了行程的漫长与艰辛,诗人在漫漫征途中不断前行,而“一峰孤”则营造出一种孤独、突兀的氛围。这里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借孤峰的耸立,暗示诗人远离家乡、孤身一人的漂泊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次句从行动描写转向心理刻画。“立马”“莫疾驱”,诗人让行人停下匆忙的脚步,不要急切赶路。看似违背常理的举动,实则蕴含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在即将踏入蜀川之际,诗人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期待着新的行程,另一方面又因离家乡越来越远而不舍,这种矛盾心理通过这一行为生动地展现出来,也引发读者对诗人后续心境的好奇。第三句承接上句,点明了诗人即将进入蜀川,且描绘出蜀川地势平坦的特点。从写作手法上看,这是对客观环境的写实,同时也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地势的变化象征着诗人生活境遇的改变,而平坦的蜀川在诗人眼中,却可能意味着再也难以找到像之前那样可以登高望乡的地方,为末句的情感爆发埋下伏笔。末句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直抒胸臆,“更无高处”直白地写出因地势平坦而无法再登高眺望家乡东吴的无奈,“望东吴”则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至此,诗人宦游千里、思乡心切的情感被推向极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远离家乡的惆怅与对故乡的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云露堂前杏花》

下一篇:宋·范成大《两头纤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