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芦青柳不宜霜":碧绿的芦苇,婀娜的垂杨,全然经不起冰霜,
# 不宜霜:不耐霜。,芦:芦苇。
"染作沧洲一带黄":水乡秋日,被天工染成一片枯黄。
# 沧洲:水边洲渚。
"莫把江山夸北客":不要向北方人夸耀了,说这江山依旧多彩,
# 北客:北方被金人占据,北方来的客人,指金国派往南宋的使者。,江山:山河社稷。
"冷云寒水更荒凉":转眼之间,就是冷云寒水,更加荒凉。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描绘了秋日江南水乡碧芦青柳经霜后一片衰败荒凉的景象,通过与柳永笔下秋日景象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丧权辱国行径的批判与嘲讽,借自然景象的荒凉引发无限感慨,将深意寄于言外。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北宋柳永《望海潮》中描绘的秋日清新秀丽景象,与自己诗里秋日江南水乡衰败荒凉的景象相对比,突出不同时代、不同心境下诗人对自然景象选材角度的差异,强化了对南宋现状的感伤与批判。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这样衰败荒凉的秋景,诗人含蓄地抒发了内心对南宋国势倾危的忧思以及对朝廷苟安的愤懑,把情感融入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之中。托物言志:诗中的“碧芦青柳”等秋日之物,被霜打后变得枯黄,象征着南宋朝廷在风雨飘摇中的衰败,诗人借这些事物的变化,隐晦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朝廷偏安的不满,借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与态度。
3. 分段赏析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此二句乃是诗人对秋日江南水乡近景的刻画。在范成大的笔触下,原本碧色的芦苇与青色的柳树,在寒霜侵袭后,尽数化作一片枯黄之色,尽显衰败与荒凉。这与北宋初年柳永于《望海潮》中所描绘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般清新秀丽的秋日景致截然不同。显然,因所处时代有别,个人心境迥异,二人从自然景象选材的角度也大相径庭。柳永生活在社会承平之时,水乡秋日的清新秀丽自然契合他的审美;而范成大身处国势倾危之际,衰败荒凉之景方能牵系其深沉情怀。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进入议论层面。柳永在《望海潮》结尾有“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之语,范成大却直言“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劝诫莫要向北方之人夸赞江南江山,只因芦柳枯黄,冷云笼罩寒水,江南的秋比北国更为萧索。这并非单纯感慨秋日荒凉,亦非仅针对柳永而言。彼时南宋朝廷不惜丧权辱国,只为求得片刻苟安,他们满足于偏安江南寻欢作乐,对北方大片国土被金人侵占之事无动于衷。这正是诗人借诗隐晦嘲讽的现实,只要细加品味,诗中深意便不难领会。
4. 作品点评
《秋日二绝(其一)》是范成大诗作中的独特篇章,在写作特色上,其巧妙运用对比与衬托手法,将江南秋景的衰败与柳永笔下的盛景相对照,又借“黄”“冷”等字渲染出凄苦氛围,使诗意更为深沉。诗中虽无广为传颂的单句名句,却以整体的精妙构思取胜。从文学地位而言,此诗以小见大,借秋日景象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的偏安行径,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与文人心态,在南宋诗歌中展现出独特的批判视角与深沉的忧国情怀。
# 诗用“更荒凉”三字结束,情景相生,尤显得无限凄咽,余韵邈绵。
现代陈祥耀《载酒园诗话》
上一篇:宋·范成大《念奴娇·双峰叠障》
下一篇:宋·范成大《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