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抛秧田妇接":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
# 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
"小儿拔秧大儿插":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插下秧苗。
# 插:将秧苗栽插在水田中。
"笠是兜鍪蓑是甲":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
#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雨从头上湿到胛":雨水从头上流入,打湿了肩胛。
#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唤渠朝餐歇半霎":农妇呼唤农夫休息一会儿吃早饭,
# 半霎:极短的时间。,朝餐:早饭;吃早饭。,渠:他,代词。
"低头折腰只不答":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 只不答:指不搭理农妇的要求,但却有别的话要说。以下两句便是农夫说的话。,折腰:弯腰。
"秧根未牢莳未匝":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
#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匝,满。,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照管鹅儿与雏鸭":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农民在插秧季节的辛勤劳动的诗。此诗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江南农家全体成员齐心协力插秧的生动场景,其中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司其职,从拔秧、抛秧、接秧到插秧,整个流程既紧张繁忙又不失条理。诗的前四句纯以细腻的描写见长,极具视觉冲击力;而后四句则如同一系列特写画面,既描绘了形态又捕捉了声音。全诗以新颖、奇特、迅捷、恬淡的笔触,完美展现了诚斋体诗歌的独特韵味。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直接、朴素地描绘了农家插秧的场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将农忙时节的紧张与忙碌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喻: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斗笠比作头盔(兜鍪),蓑衣比作铠甲(甲),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同时也暗示了插秧的艰辛和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细节描写:诗中“雨从头上湿到胛”等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雨中劳作的艰辛,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虚实结合:诗中前三联实写雨中劳作,尾联虚写潜在风险(家禽破坏秧苗),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即动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插秧图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分工明确,精细入微。小儿负责轻松的拔秧工作,田妇则接手轻巧的接秧任务;而抛秧与插秧这两项较为繁重的活儿,自然落在了田夫与大儿的肩上。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精准地捕捉了劳动的瞬间,尤其是“抛”字,生动地展现了秧束在雨中飞舞的灵动景象,仅两句诗,便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了雨中抢插的紧张氛围。春雨之密、之急、之大,从雨水顺着斗笠流入脖颈、沾湿肩膀的情景中可见一斑。诗人以“兜鍪”(古代头盔)和“甲”(铠甲)分别比喻“笠”和“蓑”,不仅形象生动,更透露出一种战斗的气息,暗示着抢插稻苗如同一场激烈的战斗。五六两句通过一位老人(可能是老妪或老翁)的呼唤,展现了家人的专注与投入。老人呼唤他们吃早饭,希望他们能稍作休息,但无人回应,无人抬头,仿佛对田埂上的呼唤充耳不闻。这种情景的描绘,更加凸显了抢插稻苗的紧张与忙碌。最后两句仿佛是田夫对老人的回应。他们告诉老人,稻苗还未栽稳,田地也还未插完,他们稍后会吃饭,但老人需要赶紧回去照看好家禽,以防它们进入田地造成破坏。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农民的责任感与细心,也再次强调了抢插稻苗的紧迫性。
4. 作品点评
全诗描绘的场景源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精准捕捉了劳动的瞬间,因而显得极为逼真且自然。
# “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