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nuǎn
jùn
sàn
sān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4
xuān
cǎo
háng
jiān
guò
xìng
huā
yǐng
sàn
wén
shū
qiū
fēng
qiǎn
shū
tuán
shàn
yòu
bèi
chūn
fēng
qiǎn
huàn

译文

在萱草从中间走过,鞋上的装饰蹭着草叶,在杏花的影子里,随意翻看着诗文。秋天的风让我把团扇丢在一边,现在春天的风又让我把它找了回来。

逐句剖析

"萱草行间过履絇":在萱草从中间走过,鞋上的装饰蹭着草叶,

"杏花影里散文书":在杏花的影子里,随意翻看着诗文。

"秋风遣我疏团扇":秋天的风让我把团扇丢在一边,

"又被春风遣唤渠":现在春天的风又让我把它找了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为组诗的第二首。此诗前两句描写诗人在郡圃中,于萱草间漫步、在杏花影里散书的闲逸场景;后两句以团扇在秋风中被弃、又因春风被召回的有趣变化,暗合春日到来的情境。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勾勒出春日里悠闲自在的游赏画面,传递出轻松愉悦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记游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在春日郡圃中漫步的情景,通过萱草、杏花等春景,以及对团扇在春秋季不同境遇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闲游的惬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后两句“秋风遣我疏团扇,又被春风遣唤渠”运用了对比。将“秋风”使“我”疏远团扇与“春风”使“我”召唤团扇的情景相对照,突出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体现时光流转。情景交融:前两句“萱草行间过履絇,杏花影里散文书”运用了情景交融。诗人在萱草间漫步、杏花影中翻书的“景”,与内心悠然闲适的“情”融为一体,营造出春日郡圃中宁静惬意的氛围。意象组合:“萱草”“杏花”“团扇”等意象组合,勾勒出春日郡圃中生机与过往团扇并存的画面,传递出时节更替之感。拟人:“秋风遣我疏团扇,又被春风遣唤渠”中,“遣”字将秋风、春风拟人化,赋予其主动驱使的动作,生动表现出季节对团扇使用的影响。用典:“秋风遣我疏团扇”一句化用了汉代班婕妤《怨歌行》(又名《团扇歌》)中的典故:班婕妤以团扇自喻,写夏日里团扇常伴主人左右,可一旦秋风起,暑气消散,便会被弃置箱中,后世诗文常以“团扇”象征恩情断绝或境遇冷落。诗人这里借用此典,表达秋凉之后,团扇便不再需要的意思,去除了原典中强烈的怨情,转而融入对自然时序变化的欣然之意。

3. 分段赏析

“萱草行间过履絇”一句,聚焦于春日郡圃中的行走场景。“萱草行”点明是在萱草丛生的小径,“过履絇”则以鞋上的系带代指脚步,写出在萱草间穿行的轻盈姿态。短短七字,既点出了春日的景物,又勾勒出诗人漫步的闲适,画面简洁却充满生机。“杏花影里散文书”承接上句,继续铺展春日闲趣。“杏花影”描绘杏花投下的斑驳光影,营造出朦胧美好的氛围;“散文书”则写诗人在这样的光影中随意翻阅文书,一个“散”字,既表现出动作的随性,又透露出心境的悠然,与前句的“过”相呼应,共同构成一幅春日闲游的惬意图景。“秋风遣我疏团扇”笔锋一转,忆及过往的季节。“秋风”作为秋天的象征,“遣我疏团扇”用拟人的手法,仿佛秋风主动让“我”疏远了团扇——因为秋凉之后,团扇便不再需要。这句看似平淡,却暗藏时光流转的痕迹,为后文的春日呼应埋下伏笔。“又被春风遣唤渠”回归当下的春日,与上句形成巧妙的对照。“春风”同样被赋予人的动作,“遣唤渠”即让“我”把团扇重新找来,“渠”在这里代指团扇。秋风让团扇被闲置,春风又让它被记起,两个“遣”字生动有趣,既写出季节对日常器物的影响,又暗含诗人对时节更迭的欣然接纳,让全诗在轻松中多了一层时光流转的微妙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元干《虞美人·菊坡九日登高路》

下一篇:宋·陈普《孟子·公孙衍张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