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相玲珑透八窗":(芭蕉的茎干)质地轻盈空透,如同玲珑剔透的八面窗棂。
"花头倒挂紫荷香":(芭蕉的)花苞低垂倒挂,散发着如紫荷般清幽的香气。
"绕身无数青罗扇":无数青翠的叶片环绕茎干,好似层层叠叠的青罗团扇。
"风不来时也不凉":即便没有清风拂过,(芭蕉的姿态)也自带几分清凉意趣。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比喻:“骨相玲珑透八窗”把芭蕉的茎干比作玲珑剔透、有八扇窗户的物体,形象地写出了芭蕉茎干中空、通透的特点。“绕身无数青罗扇”将芭蕉的叶子比作无数的青罗扇,生动地描绘出芭蕉叶的形状和颜色,以及环绕芭蕉茎干的形态,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拟人:“骨相”一词本是用来形容人的骨骼相貌,这里用来描述芭蕉,赋予了芭蕉人的特质,仿佛芭蕉具有人的体态和气质,使芭蕉形象更加鲜活。“花头倒挂”中的“头”字也把芭蕉花当作人来写,好像花有了生命,有了可以倒挂的“头”,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感:“花头倒挂紫荷香”一句中,诗人将芭蕉花的香气比作紫荷的香气,这是一种嗅觉上的联想。同时,“紫荷香”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色彩感,仿佛能看到紫色的荷花散发着香气,将嗅觉和视觉相互沟通,使读者更能全方位地感受到芭蕉花的魅力。衬托:“风不来时也不凉”通过环境的衬托来突出芭蕉给人的清凉之感。即使没有风,芭蕉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凉的意趣,从侧面烘托出芭蕉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清幽、凉爽的特质,强化了芭蕉给人的整体印象。
2. 分段赏析
首句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芭蕉茎干以人的“骨相”,巧妙运用通感将视觉与触觉融合。“玲珑”形容其质地轻盈,“透八窗”则以建筑意象比喻茎干的中空通透,既精准捕捉芭蕉形态特征,又暗含诗人对自然造物的精妙赞叹。此句奠定全诗灵动活泼的基调。次句通过“花头”的拟人化表述,将低垂的花苞比作娇羞的少女。“紫荷香”以嗅觉通感延伸诗意,既实写芭蕉花的淡雅香气,又以紫荷这一高洁意象隐喻芭蕉的品格。“倒挂”与“透八窗”形成空间呼应,构建出立体的视觉画面。第三句以动态比喻突破静态描写,将舒展的蕉叶比作随风舞动的青罗团扇。“绕身”二字强化了植物的生命动感,“无数”则突出叶片层叠的繁茂姿态。此句暗含诗人对自然韵律的敏锐捕捉,为末句的意境升华蓄势。末句以逆向思维收束全篇,通过“风不来”与“不凉”的双重否定,反写芭蕉自带的清凉意趣。这种“无理而妙”的表达,既符合杨万里“活法”诗风的机趣,又将物理属性升华为审美体验,使整首诗超越单纯的咏物层面,进入哲理化的意境空间。
下一篇:宋·释慧开《偈颂八十七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