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黄魏紫向谁赊":名贵的姚黄魏紫牡丹要向谁去赊购呢,
"郁李樱桃也没些":就连普通的郁李和樱桃也见不到一点。
"却是南中春色别":然而南方的春色却与众不同,
"满城都是木棉花":整个城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木棉花。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绵花”,将北方常见的牡丹(姚黄魏紫)、郁李、樱桃等花卉的缺失,与南方满城盛开的木棉花作对比,鲜明地突出南方春色的独特,使南方木棉花的形象更引人注目,强化了诗人对南方特殊春景的感受。白描:诗中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南方春天的景象,如“满城都是木绵花”,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诗人先说在这个地方,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牡丹,都不知道该向谁去赊购,就连普普通通的郁李和樱桃,也一点儿都见不着。这就给人一种此地花卉稀少、略显单调的感觉。然而,后两句“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绵花”,笔锋一转,诗人指出南方的春色与众不同,整个城里到处都是艳丽的木棉花。前两句的“无”与后两句的“有”形成强烈反差,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凸显出南方春天那独特而热烈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南方这种别具一格春色的惊叹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