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暮看失燕支":凑近看,傍晚时的李花似带点红,其实一点胭脂色也没有,
"远白宵明雪色奇":远处望去,夜里的李花洁白如雪,明亮又奇特。
"花不见桃惟见李":要是赏花只见李花、不见桃花,
"一生不晓退之诗":那一辈子也读不懂韩愈写李花的诗。
"桃李岁岁同时并开":桃树和李树每年都同时开花,
"而退之有":可韩愈写出“
"花不见桃惟见李":只见李花不见桃花”
"之句":的句子,
"殊不可解":实在让人费解。
"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后来我傍晚登上碧落堂,眺望江对岸的桃李,
"桃皆暗而李独明":见桃花都显得暗淡,只有李花格外明亮,
"乃悟其妙":才明白其中的妙处,
"盖炫昼缟夜云":大概是桃花在白天耀眼,李花在夜晚皎洁吧。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紧扣李花的视觉特点,从不同距离、时段描摹其形态。“近红暮看失燕支”中,“燕支”(胭脂)代指娇艳的红色(如桃花)。傍晚时分凑近观察,李花看似略带红色,实则并非真的嫣红,那胭脂般的色泽会逐渐褪去。此句点出李花“不艳”的本质,与桃花等明艳花卉形成对比,暗写其素雅特质。“远白宵明雪色奇”则转向远景与夜色:从远处望去,李花在夜晚的光线中呈现出皎洁的白色,如冰雪般明亮奇特。这里突出李花“素白”的核心美感,尤其强调其在夜色中更显清奇的意境,与韩愈笔下李花“月寒日暖,为云为霞”的朦胧之美形成呼应,为后文议论做铺垫。后两句“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由写景转入议论,点明理解韩愈诗作的关键。诗人认为:若赏花时只看到李花的素白,却忽略桃花等其他花卉的艳色,便永远无法真正读懂韩愈的李花诗。韩愈写李花常以对比凸显其美(如《李花二首》中“桃花净尽李花开”,以桃花落尽反衬李花开得清绝),杨万里在此点出:李花的美,正源于其与桃花等花卉的差异:不事张扬却自有风骨。唯有领会这种对比中的独特性,才能理解韩愈诗作对李花气质的描写。这两句看似直白,实则揭示了“赏物需观其异,读诗需悟其巧”的道理,将对李花的鉴赏与对前人诗作的理解结合。
上一篇:宋·杨时《春日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郑刚中《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