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林一夜收寒了":一夜风雪过后,林中寒意尽消。
"东风恰向灯前到":东风恰好赶在灯节前吹到。
"今夕是何年":今夜究竟是何年。
"新春新月圆":新春时节,新月正圆。
"绮丛香雾隔":隔着繁花与香雾。
"犹记疏狂客":仿佛还能想起那疏放不羁的身影。
"留取缕金幡":且留着那缕金幡吧。
# 金幡:一作金德。
"夜蛾相并看":待夜色里与飞蛾并肩凝望。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节令词。借“雪林收寒”“东风灯前”的初春景象、“绮丛香雾”的宴游场景及“缕金幡”“夜蛾”的节俗细节,写出了立春与元宵双节同庆的热闹氛围和对节令习俗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象征:“东风恰向灯前到”中,“东风”象征节气流转,东风本是春天的代表性风向,它在灯前吹到,既点明时节已至立春,也象征着新春的气息悄然降临,通过这个意象,含蓄地展现出元夕遇立春时冬去春来的节气特点。虚实相生:词中“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是实写,描绘出雪消寒退、东风拂面、新春新月圆满的元夕立春实景;“绮丛香雾隔,犹记疏狂客”“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是虚写,回忆往昔在香雾缭绕的花丛中与“疏狂客”相伴,以及留存金幡、共看夜蛾的场景。实写的当前节景触发虚写的过往回忆,虚写的温馨往事又为实写的当下增添了怀旧的暖意,虚实交织间,既展现了元夕立春的景致,又抒发了对往昔时光的眷恋之情。通感:“绮丛香雾隔”一句,将视觉所见的“绮丛”(色彩绚烂的花丛)与嗅觉所感的“香雾”(弥漫的香气)相通。“隔”字既写视觉上花丛的浓密遮拦,又借香气的弥漫感强化了这种朦胧阻隔的效果,让读者仿佛既能看到花影重重,又能嗅到香气萦绕,以通感手法生动营造出宴游时迷离又馥郁的氛围。比喻:上阕“雪林一夜收寒了”运用比喻,以“雪林收寒”暗喻冬春交替。“雪林”指覆雪的树林,“收寒”即寒气消退,将冬日的寒冷褪去、春日气息渐生的季节转换过程,比作覆雪树林主动收纳了寒气并使其消散,形象地写出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烘托:下阕“绮丛香雾隔”运用烘托手法,“绮丛”指华美的花丛,“香雾”是花丛散发的香气如雾般弥漫,通过描绘花丛华美、香气萦绕的场景,间接烘托出宴游时热闹、雅致的氛围,无需直接写宴游的人群与活动,仅靠景物的精致与香气的浓郁,便让宴游的愉悦情境呼之欲出。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节令转换的景象。“雪林收寒”写出冬去春来的暖意,“东风灯前到”则将春风与元宵灯火结合,既点明了立春的到来,又暗合元夕的热闹,东风仿佛通晓人意,恰在灯影闪烁时送来暖意,充满生活气息。“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两句,由景入情,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感慨。“今夕是何年”化用苏轼词句,既写出元夕与立春相遇的特殊,又带着几分沉醉于良辰美景的恍惚;“新春新月圆”则以“新”字强调生机,“圆”字暗含圆满之意,将新春的希望与新月的美好融为一体,传递出对当下时光的珍视。下片“绮丛香雾隔。犹记疏狂客”转入回忆与情思。“绮丛香雾”描绘出元宵夜花灯璀璨、香气弥漫的热闹场景,而“隔”字则暗示了今昔之间的距离,由此引出对“疏狂客”的回忆,那个曾经不羁洒脱的身影,在朦胧的香雾与记忆中更显清晰,流露出淡淡的怀念。结尾“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以细节收束全篇。“缕金幡”是立春的习俗饰物,留存此物既是对节令的纪念,也暗含对过往的牵挂;“夜蛾相并”则以飞蛾双宿双飞的景象,呼应着内心对团圆与温暖的期盼,将个人情思融入节令风物之中。
4. 作品点评
全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将节气物候与人文活动交织融合,例如“绮丛香雾隔”借助视觉与嗅觉的通感手法来烘托宴游的热闹氛围,“疏狂客”则以鲜活的人物群像增强节庆的欢快氛围,共同构成了一幅包含时令特征与人事风情的节令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