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iāo
yuè
xià
yǒu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1
qiū
kōng
míng
yuè
xuán
guāng
cǎi
zhān
shī
湿
jīng
què
wèi
dìng
fēi
yíng
juǎn
lián
tíng
huái
hán
yǐng
shū
lín
chǔ
shēng
jiā
kuàng
wàng
wàng
kōng
zhù

译文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逐句剖析

"秋空明月悬":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

"光彩露沾湿":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 沾:润湿。

"惊鹊栖未定":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 未:一作不。,栖:栖息。

"飞萤卷帘入":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 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飞萤:萤火虫。

"庭槐寒影疏":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

# 杵: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佳期旷何许":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

# 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望望空伫立":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 伫立:久久站立。,望望:望了又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宵月下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月夜思念亲人的情感。此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幽的中秋夜景,通过明月、惊鹊、飞萤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邃的氛围。诗中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之美,又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特别是“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写作手法上,孟浩然采用了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个人情感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整首诗虽然语言平实,但意境悠远别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宵月下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该诗描绘了秋夜月光下的景色,通过描写明月、惊鹊、飞萤等自然景象,以及庭槐寒影和邻杵夜声的人间画面,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与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秋夜凝视明月时的感怀,通过描写明月、惊鹊、寒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首写思乡念亲的五言律诗中,孟浩然借景抒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孤清月夜图,既体现了仕途失意、理想幻灭和人生坎坷带来的惆怅,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慰藉与喜悦,展示了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此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变化。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人巧妙地将静态与动态元素相结合。首联“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以静态的画面勾勒出孤清明月图,而颔联“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则通过惊鹊和飞萤的动态描写,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对比:诗人通过对不同生物状态的对比,如惶恐不安的鹊与迅速寻找寄托的飞萤,突显出自己身处异乡、漂泊不定的心境。颈联中“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的对比描写,更是加深了孤清意境,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借景抒情:全诗围绕着“明月”这一核心意象展开,通过描述月下之景,如明月、惊鹊、寒影等,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理想幻灭带来的愁苦。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主题的情感色彩。象征:诗中的“明月”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那份淡如水的关怀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一句,则象征着诗人对未来团聚时刻的渴望与无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秋宵月下有怀》首联“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以极其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明月高悬于清冷的秋夜天空中,其光辉洒落在晶莹剔透的露珠上,不仅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那份淡如水的关怀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颔联“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通过描绘惊鹊未能安定栖息和飞萤随灯光进入室内的动态场景,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突显出诗人在众人欢聚之时内心的彷徨与孤独,仿佛自己就像那只无处安身的惊鹊,在茫茫人海中漂泊不定。颈联“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进一步加深了孤寂清冷的意境,庭院中稀疏的槐树影子下,邻家传来急促的捣衣杵声,使得诗人更加形单影只,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在这寂静的夜晚被无限放大,情感表达既强烈又含蓄。尾联“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人面对遥不可及的美好相聚时刻,只能独自一人久久伫立在冷清凄凉的庭院里,默默注视着远方,这种无声的叹息不仅是对亲人团聚的渴望,更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悲哀的真实写照。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细致入微的描写,成功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思与境谐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世界。

4. 作品点评

《秋宵月下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诗通过描绘明月、惊鹊、寒影等意象,成功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意境,既体现了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清新淡雅风格,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仕途失意带来的愁苦情绪。全诗语言平实自然,但意境深远,尤其是尾联“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以简练的文字传达了深沉的情感,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名句之一。该诗句句紧扣主题,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达到了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同时,诗中运用动静结合、对比等手法,增强了画面感和情感表现力,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亦为一篇吟月思乡的上乘之作。它被世人传咏至今的原因,不在于他表达感情的直白和热情,也不在于其气势的壮阔,因为它既没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狂放豪迈,也没有“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的威慑,它更以它的独特的意境,清冷的情思为后人所慨叹。

明黄琛

# 亦自纤丽,与“疏雨滴梧桐”相似,谓其诗枯淡,非也。

宋刘辰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齐己《落叶》

下一篇:唐·韩偓《凄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