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ún
mén
西
liù
wén
gōng
lán
ruò
zuì
yōu
xuē
tóng
wǎng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3
wèi
fāng
féng
zài
jié
jiāo
zhǐ
sōng
bǎi
wèn
xún
lán
xiǎo
liè
róng
zhōu
guài
shí
jīng
suǒ
zuì
yōu
jué
suǒ
zhù
jiē
jìng
zhě
yún
xīng
zuò
tiān
kōng
luò
jiē
xià
shàng
rén
wén
chén
niàn
dōu
shě
chán
zhēn
qiè
shì
jiǎ
yuàn
chéng
gān
rùn
huì
fēng
zhǐ
tuō
shān
mén
shuí
néng
xiào
qiū

译文

原以为只有我独自迷失了方向,没想到在荒郊野外竟也遇到了你。我们的结交如同松柏般坚贞,为了探寻佛法,我们一同前往那幽静的佛寺。那狭窄的小溪仅仅勉强能容纳小船通过,一路上奇形怪状的石头,好几次惊吓到了我们的马匹。这里居住的地方极其幽静美妙,所居住的人也都是内心平静、远离尘世喧嚣的修行者。云朵簇拥着在我们座位的角落涌起,开阔的天空仿佛垂落在台阶之下,仿佛伸手可及。符公上人听闻了怎样高深的佛法呢,他已经将尘世的种种杂念都舍弃干净了。通过修习四禅领悟到了真如的境界,才明白世间的一切不过是虚幻不实的。我多么希望能承蒙佛法的甘露滋润我的心灵,也满心欢喜地得到那如同惠风般的佛法的吹拂和教诲。我愿意依托在这佛门之中,从此修行,谁还会去效仿孔子那样在仕途上奔波呢。

逐句剖析

"谓予独迷方":原以为只有我独自迷失了方向,

# 迷方:迷失方向,隐喻诗人仕途不达。迷,一作“游”。

"逢子亦在野":没想到在荒郊野外竟也遇到了你。

# 在野:不居官,与“在朝”相对应。

"结交指松柏":我们的结交如同松柏般坚贞,

"问法寻兰若":为了探寻佛法,我们一同前往那幽静的佛寺。

# 问法:探究佛法。

"小溪劣容舟":那狭窄的小溪仅仅勉强能容纳小船通过,

# 劣:仅。

"怪石屡惊马":一路上奇形怪状的石头,好几次惊吓到了我们的马匹。

"所居最幽绝":这里居住的地方极其幽静美妙,

"所住皆静者":所居住的人也都是内心平静、远离尘世喧嚣的修行者。

# 住:一作“往”。

"云簇兴座隅":云朵簇拥着在我们座位的角落涌起,

"天空落阶下":开阔的天空仿佛垂落在台阶之下,仿佛伸手可及。

# 天空落阶下:以上二句一作“密筱夹路傍,清泉流舍下”。

"上人亦何闻":符公上人听闻了怎样高深的佛法呢,

# 闻:一作“闲”。,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尘念都已舍":他已经将尘世的种种杂念都舍弃干净了。

# 尘念:尘世俗念。

"四禅合真如":通过修习四禅领悟到了真如的境界,

# 四禅: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佛家语。真如:佛法谓天地宇宙的真实本性,以别于常人眼中所见虚假不实的幻想。

"一切是虚假":才明白世间的一切不过是虚幻不实的。

"愿承甘露润":我多么希望能承蒙佛法的甘露滋润我的心灵,

# 甘露:甘美雨露。

"喜得惠风洒":也满心欢喜地得到那如同惠风般的佛法的吹拂和教诲。

# 惠风:和风。甘露惠风喻佛法滋润广被。

"依止托山门":我愿意依托在这佛门之中,从此修行,

# 山门:寺庙大门泛称。,托:一作“此”。

"谁能效丘也":谁还会去效仿孔子那样在仕途上奔波呢。

# 丘:即孔丘,孔子,儒家创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古诗。彼时,孟浩然仕途之路坎坷,屡遭不顺,在这人生的低谷期,他与友人薛八一同前往符公兰若。在此行中,诗人借由对清幽佛门之地的描绘,以及对佛理的感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份于佛理之中寻得的静谧与欣然,展现出其在困境中自我调适、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段“谓予独迷方……问法寻兰若”:诗人说自己独自迷失方向,却在郊野遇到了友人薛八。“独迷方”暗示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而与友人的相遇则是一种机缘。“结交指松柏”表明两人的友谊如同松柏一样坚贞,“问法寻兰若”则点明了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前往符公兰若寺庙寻求佛法,以解心中的困惑,同时也为下文对兰若的描写做了铺垫。中段“小溪劣容舟……天空落阶下”:这几句描写了前往兰若途中的景色以及兰若的环境。“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小溪狭窄,勉强能容纳小船,怪石嶙峋,多次惊吓到马匹,生动地描绘出了路途的艰险与崎岖。“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到达兰若后,诗人感受到这里的环境极为幽静,居住的都是静心修行的人。“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进一步渲染了兰若的清幽氛围,云朵聚集在座位的角落,天空仿佛落在台阶之下,让人有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也体现出了寺庙的宁静与高远。后段“上人亦何闻……谁能效丘也”:“上人亦何闻,尘念俱已舍”,诗人询问符公上人听闻了什么佛法,得知上人已经舍弃了尘世的杂念。“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这是对上人的佛法见解的进一步阐述,即通过四禅(佛家参禅入定的四种境界)达到真如的境界,领悟到世间一切都是虚假的。“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诗人表达了希望承受佛法的甘露滋润,喜悦地得到惠风的吹拂,也就是渴望得到佛法的启迪与教化。“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最后诗人表示愿意依托于寺庙的山门,在此修行,不再想去效仿孔丘追求世俗的功名,表达了诗人在佛法的感悟下,对世俗名利的看淡和对禅寂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龟蒙《范蠡》

下一篇:唐·郑谷《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