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南面汉江流":古安阳县城的位置在汉江北岸,南面流着汉江,
"江涨开成南雍州":汉江将古安阳城与安康县城隔开,登上安阳城可南望安康。
# 南雍州:地名。,涨:一作嶂。
"才子乘春来骋望":地方文士当春放眼眺望,
"群公暇日坐销忧":地方长官乘暇日消遣忧烦。
# 群公:敬称,众人。
"楼台晚映青山郭":站在楼台上能看见处在青山之中的城郭,
"罗绮晴骄绿水洲":士女们的华美衣裙服饰使晴和的绿水芳洲更加妩媚。
# 骄:一作娇。,罗绮:华丽的丝织品。
"向夕波摇明月动":傍晚汉江的粼粼水波照得明月随之而动,
# 向夕:夜晚。
"更疑神女弄珠游":水波中流动的明月像神女在弄珠。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临写景抒情诗。介绍了诗人孟浩然登上安阳城楼后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县城南面汉江悠悠流淌,江水勾勒出南雍州独特地貌的雄浑壮阔之景,以及春日里才子们登高骋怀、群公闲坐消忧的闲适画面,还有傍晚楼台映衬青山城郭、晴天佳人在绿水洲的明艳场景。营造了一种既恢弘大气又闲适浪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以及对盛唐时期社会风貌的生动展现,通过将自然景观、人文活动与神话传说相融合,尽显诗歌的独特魅力,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首联“县城南面汉江流,江嶂开成南雍州”,点明方位。诗人于安阳城楼俯瞰,县城南面,汉江奔腾不息,江岭环绕,勾勒出南雍州般独特地势,为全诗奠定地理基调。颔联“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消忧”,描绘人文场景。春日,才子们登楼远眺,官员于闲暇时来此排忧。展现出当时文人雅士的闲情,也暗示社会环境安稳。颈联“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娇绿水洲”堪称写景妙笔。傍晚,楼台投影青山城郭,相互映衬,尽显古朴巍峨;晴日里,绿水沙洲上,身着罗绮之人往来,为景色添灵动娇美,融合自然与人文,尽显安康城活力。尾联“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黄昏时,江波晃,明月影摇曳,诗人仿若置身仙境,疑是神女弄珠,为安康夜景添浪漫奇幻。
# 登城楼,临汉江,望南雍州,看他何等眼界,何等胸襟。
明末清初金圣叹《唐才子诗》
# 孟浩然县城南面之篇,不作奇事丽语,以平调行之,却是一喟三叹。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其“轻俊”而“不凉俭”,诗写得气概豪迈,风格绮丽。写眺望中的春景,楼台历历,士女熙熙,衬托着青山绿水的可爱;夕波动月,神女弄珠,更增添了美丽的浪漫色彩。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刘云:老成素净,但“江”、“嶂”、“山”、“水”、“晚”、“夕”、“珠”、“绮”,不免叠意。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襄阳诸体并佳,惟七言绝响,余以名家不可阙,采其仅可一章列于篇。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季曰:七言律最难得此清妙,而气味浑融,自是盛唐之音。
不详《唐风怀》
# 艳生于气(“罗绮晴骄”句下)。一结倍见无尽。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先叙事而后写景,得悠远不尽之妙。
不详《唐体余编》
# 结句之妙,与崔司勋“日暮乡关”、李翰林“欲栖珠树”鼎足而三。
不详《唐诗笺要》
# 较俊,幸不凉俭。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下一篇:唐·王建《赠郭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