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忽西落":夕阳的余晖匆匆向西落,
# 落:一作“发”。,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渐东上":池塘方向的明月渐渐东上。
# 东上:从东面升起。,池月:池边的月色。
"散发乘夕凉":披散开头发来迎接晚凉,
# 散发:古人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放浪不羁的惬意。
"开轩卧闲敞":开窗高卧多么闲适敞朗。
#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闲敞:开阔宽敞。,开轩:开窗。
"荷风送香气":微风掠过荷花送来清香,
"竹露滴清响":露珠暗滴竹叶发出清响。
# 清响:极微细的声响。
"欲取鸣琴弹":本想取出鸣琴弹奏一曲,
# 鸣琴:琴。用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诗意。
"恨无知音赏":却遗憾没有知音来欣赏。
# 恨:遗憾。
"感此怀故人":想到此怀念起我的老友,
# 感此:有感于此。
"中霄劳梦想":夜半梦中还苦苦把他想。
# 梦想:想念。,劳:苦于。,中霄:中夜,夜半。中,一作“终”。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诗。描绘了夏日南亭纳凉时的夕阳、素月、荷风、竹露等景致,体现了诗人乘凉时的悠闲惬意,表达了对老友辛大的深切思念,营造出清幽闲适又略带孤寂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荷风送香气”为动,微风轻拂送荷香,带来灵动气息;“竹露滴清响”亦动,竹露滴落声清脆,与荷香动静相衬,从嗅觉、听觉展现夏夜闲适。“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欲弹未弹是静,内心怅惘起微澜为动,动静间流露知音难觅之感。多感官描写:诗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视觉上,“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目睹夕阳西沉、素月东升;嗅觉层面,“荷风送香气”,让读者似与诗人一同轻嗅淡雅荷香;听觉范畴,“竹露滴清响”,清脆的滴露声传入耳畔。诗人通过这些,全方位展现夏夜纳凉的惬意情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借景抒情:开篇描绘夏日傍晚的山光池月、荷风竹露等美景,营造出闲适清幽之境,这是借景。后半部分,由“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借弹琴之意,抒发知音难觅的怅惘,进而“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将对友人的思念融入其中,以景衬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第一部分,将夏夜水亭纳凉时的悠然惬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看似信手拈来的写景之句,实则蕴含精妙。“忽”与“渐”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精准传递出夕阳西沉的匆匆、素月东升的缓缓,这般昼夜交替的节奏,不仅是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更折射出诗人内心对酷热夏日速去、柔美明月徐来的期盼,洋溢着心理上的畅快。“池”字点明水亭依水而建,得天独厚,近水楼台既能率先沐浴月光,又率先褪去暑热。诗人洗浴之后,敞开水亭门户,披散头发悠然卧于窗边,这三、四句勾勒的场景,尽显身心双重的闲适自在。继而,诗人从嗅觉、听觉维度深入挖掘这份愉悦,“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香气幽微,须得清风徐送方能察觉;竹叶上的露水滚落池面,清脆作响。滴水声清晰可闻,细微香沁人心脾,周遭仿若万籁俱寂,独留这夏夜里最真切的感官触动,不着一笔视觉描绘,却将夏夜氛围烘托至极致。诗至第二部分,笔锋一转,倾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竹露滴清响”的清音雅韵,仿若叩响诗人心弦,使其不禁联想到抚琴之趣,萌生出“欲取鸣琴弹”的念头。琴,作为古雅的乐器,向来与恬淡心境相得益彰,古人弹奏前常沐浴焚香、摒弃杂念,此刻于水亭纳凉的诗人,已然沉浸于这般闲适心境,虽有操琴之念,却“欲取”未取,慵懒惬意间,单是想想便觉意趣盎然。然而,这一丝关于“鸣琴”的思绪,却如投入心湖的石子,泛起层层怅惘涟漪。从清幽之境联想到弹琴,又由弹琴渴盼“知音”,进而痛感“恨无知音赏”的遗憾,情感的纽带自然而然地将水亭纳凉的悠然与怀人念友的惆怅相连。此时,诗人是何等期望友人相伴,于这良宵共享清谈之乐。奈何期盼落空,惆怅之感油然而生,直至睡下,思念仍未停歇,竟在梦乡与挚友重逢。全诗以这饱含深情的梦境收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4. 作品点评
孟浩然有着捕捉生活诗意的敏锐触角。在这首诗里,他仅呈现出闲适自得之感,捎带无人懂己的喟叹,虽没承载极深刻厚重的思想,却将各类感官体验雕琢得精妙入微,满溢诗韵。行文似行云自在、流水畅达,层层推进,从外界之境到心中之意,最终交融为一,韵味悠长。诗作在写法上还借鉴近体诗音律、形式优势,中间六句看似对仗又不尽然,透着一种质朴天然的形式美感。
# 周珽曰:此倒薤垂露书也。大小篆皆出其下,何况俗书!陈继儒曰:风入松而发响,月穿水而露痕,《兰山》、《南亭》二诗深静,真可水月齐辉,松风比籁。
明陈继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写景自然,不损天真。
明郝敬《批选唐诗》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韦诗多似此。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卧闲敞”字甚新奇。“荷风”二句一读,使人神思清旷。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荷风”、“竹露”,佳景亦佳句也。外又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一时叹为清绝。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荷风”、“竹露”亦凡写夏景者所当有,妙在“送”字、“滴”字耳。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清旷,与右丞《送宇文太守》同调,气色较华美。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爽朗(“散发”二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刘云:起处似陶,清景幽情,洒洒楮墨间。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周家歌者》
下一篇:唐·齐己《夏日草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