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帻都旁若":诗狂旁若无人地推起头巾,露出前额,
# 岸:一作岩。
"穷搜无遁形":尽情地探寻、思索,万物都难逃他的眼睛。
"写嫌僧阁窄":提笔写作时嫌弃僧房的书桌太窄,
"吟怕酒船停":吟咏诗句时,又担心酒杯停下来,打扰了诗兴。
"绝顶寒曾上":曾为寻诗独自登上那高耸入云、寒气凛冽的山顶,
"闲门夜不扃":平日里门庭清闲,在夜间也无需上闩。
"兴阑犹拍髀":即使诗兴将尽,依然情不自禁地拍打着大腿,
"毫末视青冥":在细微之处窥见浩瀚天宇。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分段赏析
开篇“岸帻都旁若,穷搜无遁形”勾勒出一位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岸帻”这一放浪动作,瞬间展现出其不拘礼法、傲视群伦的狂态,呼应题中“诗狂”;“穷搜”二字既显搜索之彻底,又暗含创作之艰辛;以夸张笔法将诗人搜尽天地、不放过细微灵感的创作痴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展现出其对诗歌创作全身心投入的痴迷。在“写嫌僧阁窄,吟怕酒船停”两句中,“僧阁”狭小空间与诗人汹涌的诗思,暗喻诗情要冲破现实的桎梏;“酒船”象征流动的诗思,凸显诗人对诗歌创作永不停歇的渴望。而“绝顶寒曾上,闲门夜不扃”两句,借踏雪登顶,凸显其超越世俗、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高度。“绝顶”和“寒”两个意象相结合,描绘出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峰绝顶的画面,“绝顶”突出了高度,象征着一种超越平凡的境界,“寒”不仅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更增添了一种冷峻、孤高的氛围,暗示诗人在精神上的超凡脱俗,凸显其超越世俗、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高度。“闲门”与“夜不扃”则构建出一个静谧而又开放的场景,夜晚的门虚掩着,没有关闭,“闲门”显示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夜不扃”则暗示诗人向外界敞开的胸怀,象征着诗人在创作时内心的开放与包容,将诗狂的生活经历与精神境界巧妙融合。“兴阑”表明诗人诗兴已尽,然而“犹拍髀”这一动作,将诗人兴尽而意犹未尽的状态生动展现出来。“拍髀”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作,仿佛诗人在诗兴退去后,仍沉浸在创作的余韵中,以拍打大腿的方式来抒发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投入与痴迷,即便兴致阑珊,仍不愿从那种沉醉的状态中走出。“毫末视青冥”是一种以小观大、以微观见宏观的写法。“毫末”指笔尖细微处,象征着艺术创作中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入微观察;“青冥”既指高远的苍穹,又代表着诗歌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诗人将笔尖的细微与浩瀚的苍穹并置,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意境反差,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诗狂”的主题。
上一篇:宋·赵长卿《卜算子·十载仰高明》
下一篇:宋·杨公远《诗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