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青山对结庐":生前在西湖边青葱的山岭上构筑庐舍,
# 结庐:构筑房舍。,青山:青葱的山岭。此指西湖孤山。
"坟头秋色亦萧疏":死后坟头上应该是秋色萧索。
# 萧疏:寂寞,凄凉。
"茂陵他日求遗稿":哪一天皇帝要搜求我的遗稿,
# 遗稿:指前人遗留下的手稿。,茂陵:汉武帝陵墓,这里即指汉武帝。
"犹喜曾无封禅书":我应该庆幸从来没有写过什么谈封禅之书。
# 封禅书:指司马相如言封禅事的遗书。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言志诗。通过对眼前景的描写和历史典故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以及不慕名利、坚守高洁品格的志向。
2. 写作手法
用典:“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句,巧用司马相如封禅书典故。典故原意是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从其家中得封禅书,内容歌颂帝王功德,是谄媚邀宠之作。林逋反向用典,假设他人求遗稿,强调自己文稿无阿谀之词,借“犹喜”“曾无”表达庆幸,借此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3. 分段赏析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两句,以“结庐”与“坟前”为切入点,巧妙勾勒出林逋从生前到身后的人生轨迹。作为清苦的隐逸诗人,林逋钟情于西子湖的潋滟波光与湖心孤山的翠竹幽影,那依山傍水的庐舍,便是他栖息生活的精神家园。据《宋史》本传记载,林逋虽生活贫寒,却生性恬淡、不慕荣利,即便杭州城近在眼前,他仍坚持“二十年足不及城市”,这份安贫乐道的操守令人敬佩。诗句首句聚焦“庐”,描绘其生前生活场景,次句围绕“坟”,设想身后景象。庐与青山相映,坟伴萧疏修竹,不仅展现出画面的和谐交融,更通过虚实结合,于清苦冷落中暗含诗人的自许与自得。林逋生前便在庐舍旁营造墓穴,足见他渴望永远沉醉于湖光山色的心愿,“亦萧疏”三字道出身后的孤寂,恰恰彰显出隐士超然物外的本色。“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二句,诗人以遗稿中无阿谀谄媚之作为荣,借此展现自身高洁品格。此句化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典故,汉武帝在司马相如死后,从其家中获取歌颂汉皇功德、鼓吹封禅大典的文稿。林逋反用此典,坚决表明自己不屑于趋炎附势、希宠求荣。“犹喜”“曾无”等词饱含庆幸之情,情感表达强烈。这两句诗在北宋时期意义非凡,当时大臣王钦若等人伪造符瑞,怂恿宋真宗东封泰山以邀宠,林逋此句正是对此现象的有力批判,立意高远。秦观曾盛赞其“识趣过人如此,其风姿安得不高妙也!”后世文人对司马相如草封禅书这一典故用法各异,王禹偁在《谪守黄冈谢表》中“茂陵封禅之书,惟期死报”为正用,相比之下,林逋的反用更受推崇。虽胡仔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但林逋这两句诗流传之广远超王禹偁之句却是不争的事实。林逋身处北宋盛世,虽诗文出众,却始终坚守布衣身份,淡泊名利,诗中流露的高逸淡远之气,皆是他真实心境的写照。
# 自非学力高迈,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宋严有翼《艺苑雌黄》
下一篇:宋·方岳《农谣五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