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树绕吾庐":翠竹绿树环绕着我的茅草房屋,
"清深趣有余":清雅幽深情趣十二分地丰富。
"鹤闲临水久":白鹤水田中觅食久久也不飞走,
"蜂懒采花疏":蜜蜂采花忙了一阵又逐渐稀疏。
"酒病妨开卷":多喝了酒有些醉意不想开卷阅读,
# 开卷:读书。,酒病:酒后困乏。
"春阴入荷锄":春树形成浓阴正好扛上锄头松土。
# 春阴:春天的阴凉。
"尝怜古图画":我非常欣赏古代画家的作品,
# 怜:喜爱。
"多半写樵渔":那里面描绘的多半是樵夫渔夫。
# 樵渔:渔父樵夫,这里指隐于水边林下的隐士。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表达隐逸生活志趣的诗。通过描绘小隐之地竹树环绕的清幽环境,以及鹤、蜂的闲适状态,还有自身的日常活动,营造出宁静、自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小隐生活的热爱,享受这种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相伴的闲适生活,同时借对古画中樵渔的喜爱,进一步强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竹树绕吾庐”:巧用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的典故。原句写陶氏居所被草木环绕的田园之景,展现悠然心境。林逋化用此句,描绘自己隐居处竹树环绕的清幽环境,含蓄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将古人的田园情怀与自身隐逸志趣相勾连。“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借用古代以渔樵为主题的高士图、隐逸图典故。这类图画常表现文人超脱世俗、向往闲适的志趣。林逋借此暗示自己的隐居生活与古代隐士一样恬淡自在,委婉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增添诗歌文化韵味。借景抒情:诗歌前两联通过描写“竹树”“鹤”“蜂”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清幽闲静的画面,烘托出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如“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景物描写中,鹤之“闲”、蜂之“懒”,实则是诗人闲适心境的体现。白描:“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诗人未加过多修饰,直白勾勒出鹤长久静立水边、蜂疏懒采花的画面,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呈现景物本态,却融入自身闲适心境,营造出清幽静远氛围,尽显隐居之趣。
3. 分段赏析
首联直抒诗人隐居之乐。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曾写道“孟夏草木长,绕屋弄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林逋“竹树绕吾庐”一句,化用了这一意境。表面上只是描绘居所周边景致,却难掩其中流露出的欣然自得。“清深趣有余”更是全诗的核心,“清深”既描绘出竹树环绕下居所的清幽静谧,也点明隐居生活的独特意趣,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甫《江村》中“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悠然情境,这两句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颔联与颈联围绕“清深之趣”展开细致刻画。“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展现出自然之趣:白鹤静立水边,似在凝神思索;蜜蜂停驻花间,不再忙碌穿梭。这并非单纯的客观写景,而是融入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正是因为诗人自身的隐居生活闲适安逸,才会赋予景物这般悠然的特质。但诗人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在融入主观情感的同时,保持了景物的本真形态,避免过度夸张变形,这种创作手法为诗歌营造出平淡自然、清幽深远的独特风格。“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转而描写生活趣事。诗人酒后不适,难以静心读书,便扛起锄头下地劳作,恰逢春日绿荫遮蔽阳光,反而别有一番乐趣。对林逋而言,读书并非为了求取功名,仅是消遣娱乐的方式,正如陶渊明“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那般随性。因此,酒病虽影响读书,却不碍田间劳作,同样能感受隐居生活的闲适。尾联“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诗人借表达对古代描绘渔樵生活画作的喜爱,含蓄表明自己的隐居之趣与古人相通。古代的高士图常以渔樵生活为题材,展现文人远离尘嚣的恬淡心境。林逋借此暗示自己的隐居生活同样值得入画,却避免了自夸之嫌。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古人的倾慕,也道出了对自身隐居生活的满意,更让诗歌在结构上增添了含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诗歌风格浸染,或可视为效仿陶诗之作。虽在质朴自然的韵味上稍逊一筹,但无论是营造的诗歌意境,还是传达的精神旨趣,都与陶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整首诗以向人夸赞的口吻,运用别具一格的笔触,搭配轻快的节奏与简洁淡雅的语言,生动展现出隐逸生活的高雅情趣,结构浑然一体,艺术表达圆融自洽。正如梅尧臣所言“咏之令人忘百事”,此诗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沉浸其中,忘却尘世纷扰。
# 清·纪昀:全章自然洒脱,逸气袭人。正如纪昀所评:“可云静远。三、四句景中有人,拆读之句句精妙,连续之一气涌出。兴象深微,毫无凑泊之迹。此天机所到,偶然得之,非苦吟所可就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
上一篇:宋·黄公度《返照》
下一篇:宋·柳永《送征衣·过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