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处凭阑思眇然":黄昏时分,凭栏何处,思绪才如此飘渺无际,
# 眇:通“渺”。高远,辽远。一作𦕈。,阑:栏杆。一作栏。,底处:何处。
"孤山塔后阁西偏":就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的僧房。
# 偏:边。
"阴沉画轴林间寺":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退了色的古画,
# 阴沉画轴林间寺:意谓色泽黯淡的林间寺庙像一幅画。阴沉画轴:诗人身处佛地,古木参天而暮色苍茫,眼前图景如一幅褪色的画。阴沉:黯淡。
"零落棋枰葑上田":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
# 零落棋枰葑上田:意谓零星飘在水面上的一块块架田就像棋盘上的方格子。棋枰:棋盘。枰(píng):棋盘。此处以棋盘方格喻架田。葑上田:葑,菰根,即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秋色苍然,万物萧索,只有归鸟偶尔掠过,
"夕阳无事起寒烟":夕阳西沉,安谧、朦胧,但见寒烟缕缕升起。
"迟留更爱吾庐近":更爱它与我的庐舍邻近,
# 吾庐:指作者在孤山上的居所。庐:房舍。
"只待重来看雪天":等那雪花纷飞之时,我要重来,观赏那银装素裹的风景。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出游写景诗。描绘了诗人在孤山寺瑞上人房凭栏而望所见到的秋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中既有如画卷般的林间寺庙、错落有致的葑田,又有独飞的鸟和寒烟,展现出秋日景色的独特韵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这一宁静环境的留恋,体现出一种闲适悠然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零落棋枰葑上田”,把水面上飘荡的架田比作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架田的形状,比喻十分贴切。想象:“阴沉画轴林间寺”,诗人将看到的佛寺在暮色中的景象想象成退了颜色的画,把眼前景想象成画中之景,使画面更具诗意和美感,想象奇特。直抒胸臆:末联“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孤山寺这块胜地的喜爱和不舍之情,以及还想再来观赏雪景的愿望。
3. 分段赏析
首联:“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开篇破题,点明诗人凭栏远眺的地点为孤山塔后寺阁西侧的端上人房。“底处”“眇然”巧妙设问,以“思眇然”奠定悠远深邃的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对诗人思绪缘起的好奇,同时也为后文展开丰富的景色描写与情思抒发埋下伏笔。颔联:“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诗人将目光投向周围景致,运用精妙的比喻描绘出两幅画面。把树林中若隐若现的寺院比作色调暗沉的画轴,形象地展现出暮色中寺院的朦胧与静谧;又把水面上零星分布的架田喻为散落的棋盘格子,贴切地描绘出架田整齐又错落的形态。一静一动,一深一浅,尽显佛门之地的清幽与田园的宁静。颈联:“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视角转向天空与远方。“独鸟”在秋空偶尔飞过,“寒烟”于夕阳下悠然升起,“独”与“寒”二字,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捕捉瞬间景象,动静结合,将秋日傍晚的寂寥与苍茫展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幽思。尾联:“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直抒胸臆。诗人直言因此地离自己的居所近而流连忘返,更期待冬日雪落时分再来观赏。“更爱”凸显对当下景色的喜爱,“只待”表达对未来雪景的憧憬,由眼前之景延伸至对未来的期许,情感真挚自然,在悠然的氛围中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律凭借精湛的写景技艺闻名遐迩,不仅完美诠释了“诗中有画”的境界,更以高超的表现手法令人叹服。颈联匠心独运,通过巧妙调整词序,打破常规表达,让原本静谧的画面跃动着鲜活的灵气,赋予景物别样的生机与韵味。而颔联更是凭借奇绝的想象与精妙绝伦的比喻脱颖而出,成为后世诗人激赏的焦点,引得众多文人争相效仿,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 吴中陂湖间茭蒲所积,岁久根为水所冲荡,不复与土相着,遂浮水面,动辄数十丈,厚亦数尺,遂可施种耕凿,人据其上,如木筏然,可撑以往来,所谓葑田是也。林和靖诗云:“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正得其实。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湖上田”写景最工。
清王士祯《寒厅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