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uì
wēi
tíng

朝代:宋作者:林逋浏览量:2
tíng
zài
jiāng
gān
qīng
liáng
gèng
cuì
wēi
qiū
jiē
xiǎng
sōng
shàng
tái
jué
jìng
cháng‌
nán
shēng
guī
huái
怀
shì
西
yān
xié
huī

译文

翠微亭在江边的寺庙旁,环境清凉,山色更加青葱。秋日的台阶上,松子掉落发出声响,雨湿的墙壁上,苔衣正在生长。如此清幽的绝境长久以来很难遇到,不想再回归尘世的浮生。身处旅途,不知如何排解情怀,西边的山峦渐渐进入斜阳的余晖之中。

逐句剖析

"亭在江干寺":翠微亭在江边的寺庙旁,

"清凉更翠微":环境清凉,山色更加青葱。

"秋阶响松子":秋日的台阶上,松子掉落发出声响,

"雨壁上苔衣":雨湿的墙壁上,苔衣正在生长。

"绝境长难得":如此清幽的绝境长久以来很难遇到,

"浮生不拟归":不想再回归尘世的浮生。

"旅怀何计是":身处旅途,不知如何排解情怀,

"西崦入斜晖":西边的山峦渐渐进入斜阳的余晖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翠微亭》是北宋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金陵清凉寺翠微亭的景色与诗人的感慨。首联点明翠微亭位于江边寺庙,环境清凉且山色青葱。颔联细腻地刻画了秋日台阶上松子掉落的声响和雨湿墙壁上苔衣生长的画面,尽显清幽。颈联抒发诗人对如此绝境难得的感叹,以及对浮生的厌倦,不想回归尘世。尾联则表达身处旅途不知如何排解情怀,只能看着西崦渐入斜晖,增添了一份迷茫与惆怅。全诗借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在翠微亭的所见所感,表达对清幽之境的向往与对尘世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亭在江干寺,清凉更翠微”,诗人开篇点明翠微亭的位置,它坐落在江边的清凉寺旁。“清凉”一词,既指寺庙本身的名字,又描绘出此地清幽凉爽的环境氛围。“翠微”则形容山色青葱,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让读者初步感受到翠微亭周边环境的魅力。颔联“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诗人将笔触深入到翠微亭周边的细微之处。在秋日的台阶上,松子掉落发出清脆的声响,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清幽寂静,仿佛能让读者听到那“簌簌”的松子落地声。而雨湿的墙壁上,苔衣正悄然生长,“上”字生动地描绘出苔衣蔓延的动态,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绿意和生机。这两句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翠微亭周边独特的秋日景象,进一步强化了清幽宁静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这静谧的世界中。颈联“绝境长难得,浮生不拟归”,诗人由前面所描绘的清幽景色,不禁发出感慨。如此清幽的绝境实在是世间难得,而尘世的浮生充满了纷扰与烦恼,诗人内心生出对浮生的厌倦,甚至不想再回归尘世。“绝境”与“浮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眼前清幽环境的喜爱和对尘世生活的反感,情感表达直接,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尾联“旅怀何计是,西崦入斜晖”,诗人的思绪从对环境与尘世的感慨,转向自身的旅途情怀。身处旅途,面对眼前的美景,却不知如何排解内心的情怀。此时,西边的山峦渐渐笼罩在斜阳的余晖之中,“西崦入斜晖”描绘出一幅略带惆怅的画面,借景抒情,将诗人旅途中的迷茫与惆怅之情融入这斜阳西下的景色之中,给读者留下悠长的回味,展现出诗人内心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书堂》

下一篇:宋·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