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è
qiáo
xiān
·
·
wén
juā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2
máo
yán
rén
jìng
péng
chuāng
dēng
àn
chūn
wǎn
lián
jiāng
fēng
lín
yīng
cháo
yàn
zǒng
shēng
dàn
yuè
cháng
cuī
chéng
qīng
lèi
jīng
cán
mèng
yòu
jiǎn
shēn
zhī
fēi
shān
yóu
kān
tīng
kuàng
bàn
shì
piāo
rán

译文

茅草屋檐下一片寂静,蓬草做的窗下灯光昏暗,晚春时节,风雨笼罩着江面。树林中的黄莺和巢里的燕子都没有声音,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让人清泪欲洒,惊醒了我的梦,又挑选幽深的树枝飞走了。在故乡听了都尚且难以忍受,何况半生以来漂泊不定,客居他乡。

逐句剖析

"茅檐人静":茅草屋檐下一片寂静,

"蓬窗灯暗":蓬草做的窗下灯光昏暗,

# 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柜。”宋刘克犀《打夕诗》:“蓬窗亦有精勤士。”《剪灯新话·至正妓人行》:“土炕蓬窗愁寂夜,挑灯快读解愁颐。”皆可证。

"春晚连江风雨":晚春时节,风雨笼罩着江面。

# 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

"林莺巢燕总无声":树林中的黄莺和巢里的燕子都没有声音,

"但月夜、常啼杜宇":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 杜宇:即杜鹃。

"催成清泪":让人清泪欲洒,

"惊残孤梦":惊醒了我的梦,

"又拣深枝飞去":又挑选幽深的树枝飞走了。

# 深枝:树林深处的枝条。

"故山犹自不堪听":在故乡听了都尚且难以忍受,

# 故山:故乡的山林,即故乡。

"况半世、飘然羁旅":何况半生以来漂泊不定,客居他乡。

# 羁旅:寄居他乡。羁,停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鹊桥仙・夜闻杜鹃》乃宋代词人陆游的佳作。此词为即景抒情之作,词人于寂静夜中听闻杜鹃那如泣如诉的啼叫,瞬间勾起了心中浓浓的羁旅漂泊之愁绪。彼时,词人所处的客居环境荒僻寂寥、清冷艰苦。回顾自身,陆游一生经历波折起伏,身世境遇满是凄凉。甚至在未闻杜鹃啼鸣之前,他便已在睡梦中踏上了思念故乡的旅程。而当那杜鹃的啼声真切传入耳中后,更是引得他泪水潸然,满心皆被惆怅所萦绕,久久无法释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鹊桥仙・夜闻杜鹃》由陆游创作。陆游创作此词,是借夜闻杜鹃啼鸣来抒发内心愁苦。当时,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抗金前线南郑,次年春天于成都任职,随后又在西川滞留长达六年。在这段远离抗金战场、仕途不得意且漂泊异乡的日子里,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羁旅题材的词。描绘了暮春时节,风雨交加的夜晚,词人于简陋寓所中,听闻杜鹃啼鸣的情景。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介绍了杜鹃啼鸣这一引发愁绪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表达了词人半生漂泊的羁旅愁苦、岁月流逝而志业未遂的无奈与失意,以及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杜鹃在古代文化中常是哀怨、思归的象征,词人借杜鹃啼叫,抒发自己半生漂泊羁旅的愁苦、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身世飘零之感。直抒胸臆:“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直接表明在故乡听杜鹃啼叫都难以忍受,何况自己半生漂泊,直白地表达出内心的愁苦和感慨。动静结合:“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以林莺、巢燕的无声为静景,杜鹃月夜啼叫为动景,动静结合,同时用无声衬有声,突出杜鹃啼声的清晰和悲切,强化其带给人的触动。自然环境描写:“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出暮春风雨夜中,茅檐寂静、灯光昏暗的居所环境,渲染出孤寂、凄凉的氛围,为后文杜鹃啼鸣所引发的愁绪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描绘杜鹃在夜间啼鸣的场景。词人从周遭景物入手:“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这里的“茅檐”与“蓬窗”,是对其简陋居所的形容。当然,陆游实际的住处未必如此寒酸,这般描写不过是为了凸显客居生活的落寞,读者无需过于较真。在这样的寓所之中,“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词人独坐于昏黄黯淡的灯光下,那份孤寂之感,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词人仿佛还能听到“连江风雨”的呼啸,以及“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满心的愁绪也由此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此时,词人听到了杜鹃的啼叫,却并未直接点明,而是先采用反衬的手法:林莺与巢燕的悄然无声,愈发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清晰刺耳;早春时,林莺与巢燕极为活跃,可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没了声响。词人对这“无声”的埋怨,实则是对杜鹃“有声”啼叫的厌烦。一个“总”字,将那种埋怨、无奈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又泛泛写道:“但月夜、常啼杜宇。”这里所说的“月夜”,显然并非当晚风雨交加的这个夜晚,在月夜中杜鹃的啼鸣,往往更为凄切。“常啼”二字,表明这种惊扰已非一日两日,这般表述,意在强化此夜听闻杜鹃啼鸣时的深刻感受。词的下片则聚焦于词人愁苦的情状以及内心的痛楚。“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声声啼叫,竟好似故意为之,催生出词人的几行清泪,惊扰了他那本就孤寂的梦境,随后又挑选深密的树枝飞去。“孤梦”一词,点明了词人客居他乡,百无聊赖,只能将心思寄托于梦境,可偏偏这梦还被“惊残”。“催成清泪”,是因为杜鹃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而用“催”字形容。即便如此,杜鹃仍不停歇,“又拣深枝飞去”,继续着它那哀伤的啼鸣。一个“又”字,尽显作者面对杜鹃夜啼时的无可奈何。杜鹃的啼鸣,除了从整体上给人带来悲凄之感,形成一种心理重压外,还因其蕴含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时节啼鸣,让人感觉春天仿佛是被它送走的,其啼叫常使人产生时光匆匆之感。再者,这种鸟的叫声听起来宛如在说“不如归去”,所以也常常引发人们的羁旅愁思。正因如此,作者在后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指的是故乡。“半世”,陆游抵达成都时已四十九岁,因此才有此说法。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阐明了自身处境,抒发感慨,将他此时听闻杜鹃啼鸣后,内心深处的想法揭示了出来。在故乡听闻杜鹃啼叫,本就触动了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心绪,已然让人难以忍受,如今客居他乡,又徒增了一重羁旅愁思,此处“犹自……况”的表述,强化了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

4. 作品点评

通览全词,词人开篇精心勾勒周围景致,以细腻笔触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黯然神伤的氛围。在这氛围烘托之下,巧妙运用对比之法,将林莺巢燕的悄然无声与杜鹃的凄厉夜啼相对照,使得杜鹃的啼鸣愈发突兀、刺耳。紧接着,词人为我们生动呈现了杜鹃啼声在其内心所激起的层层涟漪,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内心的愁苦情状。最终,凭借丰富的联想,将个人遭际融入其中,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整首词布局精巧、结构缜密,各个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条理清晰,充分彰显出词人卓越不凡的构思能力,令人拍案叫绝,由衷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赠外孙》

下一篇:宋·邓剡《唐多令·雨过水明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