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半含箨":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
# 含箨:包有笋壳。箨:笋壳。,绿竹:嫩绿的竹子。
"新梢才出墙":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
"色侵书帙晚":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下来,
# 书帙:书套。帙:包书的布套。
"阴过酒樽凉":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
# 阴过:竹影移过。
"雨洗娟娟净":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
# 娟娟:美好。
"风吹细细香":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 细细香:淡淡的清香。
"但令无剪伐":只要不被摧残,
# 剪伐:剪伐:指摧残。剪:一作翦。,但:只。
"会见拂云长":一定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刻画了新竹蓬勃的生长态势,对其色泽与香气等特点进行了精妙描绘。诗人借对新竹的赞美,抒发了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流露出期望新竹能够得到保护、自在生长的愿景。也折射出诗人自身渴望获得他人赏识与提拔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竹抒情,以竹的形象象征严郑公高洁的情操,也借此含蓄表达自身情志与渴望得到赏识、扶持的心理,使诗歌具有深层寓意。以动衬静:“雨洗”“风吹”是动态刻画,雨水冲洗竹子,使其洁净;微风吹拂,带来竹子淡淡的清香。这两句诗赋予了竹子动态的美,让画面活了起来。雨洗风吹本是动态的自然现象,在其作用下,竹子的洁净、清香被凸显,周围环境仿佛也因这清新的竹子而愈发宁静。一动一静中,描绘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此句生动描绘了新竹初发的姿态。“半含”与“才出”精准地捕捉到春笋茁壮成长的关键阶段,将那原本难以察觉的竹之生长过程鲜活呈现。竹子的生长悄然无声,然而诗人巧用“含”“出”二字,化静态为动态,赋予竹子蓬勃的生命力,仿佛能看到春笋正奋力冲破笋壳,崭露头角。颔联“色侵书帙晚”,那竹的翠绿之色浓郁得似乎要将人的视线都浸染,映照在书卷之上,恍惚间竟让人觉得天色都黯淡了几分。“阴过酒樽凉”,竹影随风摇曳,葱郁的竹色之下,晃动的竹影悄然移过酒器,丝丝凉意愈发明显。颔联着重从竹“色”给人的直观感受入手,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置身于竹荫之中,悠然品味着清凉的美酒。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绵绵春雨轻柔地将竹子洗刷得一尘不染,那清新的模样惹人怜爱;微微春风轻轻拂过,携来丝丝缕缕淡雅的竹香。颈联进一步从视觉与嗅觉两个维度,细腻地刻画了竹子的动人之处。尾联里,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眼前仿佛已然浮现出那修长的竹子直插云霄,在云端轻轻摇曳的壮美画面,满含着对竹子未来蓬勃生长的殷切期许。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4. 作品点评
作者以灵动之笔驾驭静谧之竹,从动态发展的视角切入,精心选取竹子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独特特征,生动展现出竹子于各异环境中的独特风韵。与此同时,作者巧妙融入自身生活经历,使得对竹的喜爱之情愈发真挚深沉。在这首咏竹诗里,“新梢”二字堪称全诗的精妙关键所在。杜甫所吟咏的竹子乃是新竹与幼竹,这恰似初至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任职的杜甫自己。此竹不仅能为“书峡”增添一抹亮色,为“酒蹲”带来丝丝凉意,其身姿洁净、散发清香,杜甫正是借咏竹含蓄寄托自身的才学与品德,殷切期盼能够获得严武的赏识与栽培,进而如竹子般“拂云”,得以崭露头角,实现抱负。
# 色侵阴过,静时景也。雨洗风吹,动时景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诗寓依人意,托意又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松竹皆公自喻幕中效职之意,不能无望于郑公之培植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写嘉竹之形貌品格,充满深切的爱意。
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林岫女士《竹堪医俗不妨多》
上一篇:唐·戴叔伦《松鹤》
下一篇:唐·王维《春中田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