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shì
èr
wài
shēng
qiú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tuì
退
chéng
shān
wèi
zhēn
shū
wàn
juàn
shǐ
tōng
shén
jūn
jiā
yǒu
yuán
jiǎo
yàn
jiā
gèng
wèn
rén
zhǐ
xíng
shū
liǎng
jué
shī
suì
liáng
bìn
dāng
huǒ
chuán
jiā
jiàn
chéng
xuán
jiàn
shí

译文

用尽无数的笔,堆成山一样高,这并不值得珍贵,只有通过读万卷书,才能让书法真正达到神妙的境界。你们家本来就有着柳公权那样的书法传统,就像“元和体”一样珍贵,不要嫌弃家族的书法风格,而总是去羡慕别人的东西。一张纸上的行书,配上两首绝句,褚遂良的书法虽然精美,但他的须发已经变得像丝一样白了。你们应该赶紧把家族的书法传统传下去,我真希望能看到你们像柳公权那样,用书法来表达正直的品格和劝谏的精神。

逐句剖析

"退笔成山未足珍":用尽无数的笔,堆成山一样高,这并不值得珍贵,

# 笔成山:练习书法而写坏的毛笔头堆得像一座小山。

"读书万卷始通神":只有通过读万卷书,才能让书法真正达到神妙的境界。

"君家自有元和脚":你们家本来就有着柳公权那样的书法传统,就像“元和体”一样珍贵,

# 元和脚:唐刘禹锡戏称柳宗元的书法。后亦指柳公权书法。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

"莫厌家鸡更问人":不要嫌弃家族的书法风格,而总是去羡慕别人的东西。

# 厌家鸡:比喻贱近贵远。也称“家鸡野鹜”,出自东晋著名书法家庾翼。

"一纸行书两绝诗":一张纸上的行书,配上两首绝句,

"遂良须鬓已如丝":褚遂良的书法虽然精美,但他的须发已经变得像丝一样白了。

# 须鬓已如丝:褚遂良有一帖中说自己“须鬓尽白”。,遂良:褚遂良,唐代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何当火急传家法":你们应该赶紧把家族的书法传统传下去,

# 家法:指自己(苏轼)的书法。

"欲见诚悬笔谏时":我真希望能看到你们像柳公权那样,用书法来表达正直的品格和劝谏的精神。

# 诚悬笔:是个典故,柳公权字诚悬,他在穆宗皇帝李恒请教他如何练好书法时,借此机会谏言说,先要心正然后笔正才能字正,也就是说,你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也同此理,皇帝听了心领神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为晚辈亲戚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分别从书法技艺与个人修养的角度展开,体现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家族传承的期望,具有深刻的励志与劝诫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曾前往江苏靖江看望堂妹,期间在堂妹家住了三个月。堂妹的两个儿子,即柳氏二外甥——柳闳和柳辟,是苏轼妹婿柳仲远之子,书法家柳瑾的孙子。这两个孩子非常好学,趁苏轼来访的机会,向他求取书法作品以便临摹。苏轼不仅欣然应允,还特意为他们写了两首诗,既作为赠诗,又可供临摹。这两首诗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书法技艺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对家族传承和文化教育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也是两首赠别与劝诫的诗。前一首主要探讨书法技艺与学识修养的关系。苏轼认为,仅有勤奋练习(“退笔成山”)是不够的,书法的高境界需要通过广泛阅读(“读书万卷”)来提升内在修养,从而达到“通神”的艺术高度。后一首:着重强调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苏轼希望外甥们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更要学习柳公权正直不阿的高尚人品。诗中提到“笔谏”,即通过书法表达正直的品格。这两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见解,也展现了他对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具有很强的励志和劝诫意义。

2. 写作手法

用典:“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里提到“退笔成山”是一个用典,比如历史上书法家用坏笔的故事,比如智永禅师退笔成冢的典故。对比:“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中“读书万卷”,用了对比手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喻:“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中“家鸡”可能比喻自家的传统或技艺,这里用了比喻手法,劝人不要轻视自家所长。夸张:“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中用“须鬓如丝”形象化描述,可能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其年迈或辛劳。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的:第一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这句以“退笔如山”为喻,指出了单纯依靠勤奋练习(如用尽无数笔墨)并不能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峰。“未足珍”三字表明,仅靠苦练是不够的,书法的精髓在于内在修养。第二句“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句强调了学识修养对书法的重要性。苏轼认为,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才能达到“通神”的境界。这里的“通神”不仅是技艺的高超,更是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三四句“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这两句劝诫外甥们要尊重家族的书法传统。“元和脚”指柳公权的书法风格,代表了家族的书法传承。苏轼希望外甥们不要嫌弃家族的“家鸡”,而要珍惜并继承家族的书法艺术。第二首的第一二句:“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这句以“一纸行书两绝诗”开篇,点明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提到“遂良须鬓已如丝”,暗示了褚遂良(唐代书法家)的书法成就背后是岁月的积累和长期的磨练。这里的“如丝”既指须发,也象征着书法的细腻与精妙。第三四句:“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这句表达了苏轼对家族书法传承的期望。“何当火急传家法”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希望外甥们能尽快继承家族书法技艺。“欲见诚悬笔谏时”则引用了柳公权“笔谏”的典故,希望外甥们不仅能学习书法技艺,更要学习柳公权正直不阿的品格。

4. 作品点评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是苏轼结合自身书法实践和文化修养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强调书法技艺与学识修养的关系,第二首则着重于书法传承与品德修养。这两首诗不仅体现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家族传承和文化教育的重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

下一篇:宋·苏泂《举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