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夜晚寂静,百花飘香,
# 百花:各种花的总称。百为约数。,西宫:指长信宫。因在昭阳宫西面,又称西宫。此指班婕妤失宠后的居处。西:一作空。
"欲卷珠帘春恨长":想要卷起珠帘外出赏花,又怕春恨绵绵徒增烦恼。
# 恨:怨恨。,珠帘:用宝珠缀成的门帘。《拾遗记》:越贡二美人于吴,“吴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
"斜抱云和深见月":斜抱着云和在月下独自凝望夜空,
# 深:一作浑。,云和:山名,以产琴瑟著称,因以为琴瑟琵琶等乐器的通称。《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郑众注:“云和,地名。”郑玄注:“山名。”
"朦胧树色隐昭阳":只看见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不见昭阳宫。
# 昭阳:汉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及宠妃赵合德所居。《汉书·外戚传》: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皇后既立,宠少衰;而弟(飞燕女弟合德)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隐:一作隔。,朦胧: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朦:一作胧。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宫怨诗。它以花月良宵为背景,描绘西宫深夜静谧、花香之景,借深宫中失宠妃子的动作、意态,“欲卷珠帘”“斜抱云和”营造出凄凉氛围,表达了失宠妃子的怨愁,也隐含诗人怀才不遇、不受重用的伤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西宫夜静百花香”,描绘西宫夜晚静谧、百花飘香的美好春景,是乐景;而宫女“欲卷珠帘春恨长”,满心哀怨愁绪,以乐景衬哀情,用美好的环境反衬出宫女内心的孤寂、幽怨,强化“春怨”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此句开篇点明了环境与氛围。“西宫”明确了地点,是宫廷中幽闭女子之处,暗示了诗中主人公的身份与所处境遇。“夜静”描绘出夜晚的静谧,这种静不仅是环境的安静,更营造出一种压抑、冷清的氛围,为女子的孤独处境埋下伏笔。“百花香”则点明季节为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然而,这美好的花香在这寂静的西宫之中,却显得格外孤寂。从手法上看,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春夜的美好、花香的浓郁来反衬诗中女子的孤独凄凉。在内容上,它为下文女子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正是这随风飘入室内的花香,触动了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出了她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用词极为精妙,不写花的颜色,而只着重描写花的香气。这是因为在夜色的笼罩下,视觉上的色彩被弱化,而嗅觉上的香气却更加令人陶醉。况且诗中女子身处珠帘未卷的室内,在这样的情境下,能触发她春怨的自然更可能是那阵阵飘来的花香,这一细节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细。次句“欲卷珠帘春恨长”,生动地刻画了女子的内心活动。在百花争艳、如此迷人的夜晚,正值好动、爱美年纪的少女,本应到院中去尽情观赏这良辰美景。然而,她却将自己一直关在室内。她这般行为,可能是因为并不知晓户外景色的这般美好,但更有可能是有意逃避。因为她害怕这恼人的春色会勾起自己心中的万千心事,所以觉得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偏偏那浓郁的花香透帘而入,这就使得她又不禁动了观赏的念头。“欲卷”二字,精准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犹豫与挣扎。她虽有卷帘的想法,却最终没有真的去卷。究其原因,“春恨长”三字给出了答案。她深知,即便卷帘看到了春景,也不过是徒增烦恼,因为不见春景时,心中已是春恨绵绵,又何必再去自寻烦恼呢。此句细腻地展现了女子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将她心中的愁绪进一步深化,让读者仿佛能真切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这句诗细腻地描绘了女子在决心不卷珠帘之后,百无聊赖时的举动和情态。从“斜抱云和”和”可以看出,她应是一位具备音乐素养的少女。在这漫漫长夜,孤独与愁绪缠绕着她,她不禁拿起乐器,本想通过弹奏音乐来打发时间、排遣心中的愁恨。然而,她却欲弹辄止,只是将乐器斜抱在胸前,静静地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女子斜抱乐器的姿态,从外表上看是妩媚动人的,但她此时的心情却是极度痛苦的。这种矛盾的表现,深刻地反映出她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崔国辅的《古意》“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相类似,它们都精准地传达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们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她们虽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但本质上都是在深宫的禁锢下,内心充满哀怨与无奈的体现。尾句“朦胧树色隐昭阳”,此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诗中女子隔帘凝望,看到的是被朦胧树色所遮掩的昭阳宫。这里特别点明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其意义与作者的另一首《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中点出南宫是相同的。它暗示了诗中女子所凝望的正是皇帝的居处,而这也正是她怨情的指向所在。然而,西宫与昭阳殿之间不仅隔着重重门户,距离遥远,而且此时又被夜幕笼罩。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中女子所能望见的仅仅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作者采用了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女子想要将自己的怨情倾注向昭阳宫,可连昭阳宫都望不见,这就加倍地凸显出了她处境的可怜。她的怨情不仅源于失宠,更源于这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使得她的孤独与哀怨在这朦胧的树影中被渲染得更加深沉,让读者也能深刻感受到她内心无尽的悲伤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西宫春怨》是王昌龄宫怨诗的绝句作品。写作特色运思深婉,以春夜花月为背景,借景抒情,用花香、夜色等营造出孤寂氛围,烘托失宠女子哀怨。刻画入微,通过“欲卷”“斜抱”动作描写,细腻展现女子内心纠结痛苦,将其幽闭深宫的孤寂、对命运的无奈与怨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凝练含蓄,短短四句,不着一“怨”字,却处处是怨,尽显王昌龄七绝含蓄蕴藉之风格。此类题材多借宫廷女子不幸遭遇,借咏班婕妤,隐喻诗人怀才不遇,丰富了宫怨诗内涵,反映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
# 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现代沈德潜《说诗晬语》
# 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斜抱”字多情态、“深”字吊下句“朦胧”有力,愈见恍惚,愈添情想。
明高棅《唐诗正声》引吴逸一
# 幽怨在“深”、“隐”字。末句好夜景,又含春。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胡元瑞谓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予谓宫怨之作主于抒情,要在情景融合,二人各兼其妙,第太白意尽语中,王意含蓄耳。引桂天祥曰:情思容冶中间多少怨恨,与《西宫秋怨》作俱盛唐佳制。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诗意凡七转换,专做“怨”字,而“怨”中不露,盛唐含蓄之妙如此。
明沈子来《唐诗三集合编》
# “奉帚平明”篇固佳,终是譬喻,不及《西宫》之作。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妙在不说着自家。谭云:“斜抱云和”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予犹谓“朦胧树色”句反浅一着耳。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太白《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江宁《西宫曲》:“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李则意尽语中,王则意在言外。然二诗各有至处,不可执泥一端。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
明胡应麟《诗薮》
# “春恨”方长,帘欲卷而不卷,则身在帘内矣,故曰“深见月”、“深”字从上句生来。“斜抱”只形容其态耳。《诗解》云:瑟从旁出。故云斜。宫殿沉阴,月不易睹,故云深。岂不忍卷帘,反能抱云和而出帘乎?旦宫殿深沉意只在“朦胧”二字见,不宜又赘“深”字矣。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引吴敬夫
# 李太白《清平调》《行乐词》,皆用“飞燕”、“昭阳”事。然予睹王少伯宫词,如“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皆为太真而作,皆用“昭阳”事。盖当时唐人之言多如此,不独太白。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 “欲卷”,不欲卷也。曰深、曰隐、曰朦胧,皆从帘内见月之语,是终于不卷也。“斜抱云和”四字似见,然是诗中装衬之法。三四解明次句,言本欲卷帘望月,恐照见昭阳,转增春恨耳。语脉深曲,自是盛唐家数。琢句欲实不欲虚,用笔欲润不欲枯,蓄意欲厚不欲薄,如二句著“斜抱云和”四字,则句为之实,笔为之润,意为之厚。凡诗皆宜如此,在七言尤为要耳。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只写到“昭阳”二字便住,妙有可望不可即之思,彼之多少恩宠,在所不言。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一起一落,使人志满神移。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与供奉《长门怨》当玩其深婉之韵,然李之深婉标举,王之深婉笃沉,是二家同工异致处。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不言怨而怨自深,诗可以怨,其在斯乎!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夜静不寐,但望昭阳树色,不言怨而怨自深。此诗品格最高,神韵绝世。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西宫冷落,逐层递写。夜静花香,珠帘欲卷,乃由春恨。欲卷还停,因而斜抱云和,将以自遗。而帘中见月,朦胧树色,将映昭阳,暄凉异致,又有不忍见萦绕。夜静恨长,不情不绪,更极怨意之曲。总为“春恨长”三字烘染。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首句“西宫”二字略读,君王不来故夜静,惟静故闻百花之香,描写“春怨”二字其细。
清朱宝莹《诗式》
上一篇:唐·白居易《池上早秋》
下一篇: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