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shàng
zǎo
qi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绿
cēn
xīn
qiū
shuǐ
mǎn
chí
zǎo
liáng
shēng
běi
jiàn
cán
zhào
xià
dōng
bǎo
chán
shēng
lǎn
fēng
gān
liǔ
shuāi
guò
pān
èr
shí
suì
gèng
chóu
bēi

译文

荷花和菱角在绿色中参差不齐,初秋的新水涨满了池塘。早秋的凉意从北面的栏杆生出,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东边的篱笆上。露水充足让蝉声慵懒,秋风吹干使柳树的生机衰败。已经过了潘岳伤秋的年纪二十年,又何必再忧愁悲伤。

逐句剖析

"荷芰绿参差":荷花和菱角在绿色中参差不齐,

# 参差:高低不平的样子。,芰:即菱。

"新秋水满池":初秋的新水涨满了池塘。

# 池:指北池,又名后池,在木兰堂后。

"早凉生北槛":早秋的凉意从北面的栏杆生出,

# 北槛:北边的栏杆。

"残照下东篱":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东边的篱笆上。

"露饱蝉声懒":露水充足让蝉声慵懒,

"风干柳意衰":秋风吹干使柳树的生机衰败。

"过潘二十岁":已经过了潘岳伤秋的年纪二十年,

# 过潘二十岁:潘岳《闲情赋》云“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花白头发)。”这年白居易五十五岁,说“过潘二十岁”,是取其整数。潘,指西晋文学家潘岳。

"何必更愁悲":又何必再忧愁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池上早秋》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早秋池上景色展开,通过描写荷芰、秋水、早凉、残照等景象,营造出秋意渐浓氛围。写作手法上,先写景后抒情,前六句绘景细腻生动,以景衬情,后两句感慨人生,自然流畅。前四句描绘早秋池景,后两句由景及人,抒发岁月沧桑之感。作品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的典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敏锐感知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池上早秋》是白居易在宝历二年(826)秋,于苏州所写。彼时诗人经历了宦海沉浮,已过知天命之年,对人生有了诸多感悟。在苏州的生活中,诗人于早秋时节漫步池边,面对荷芰、秋水等早秋之景,有感于岁月流逝,触景生情,遂写下此诗,借景抒情,抒发内心的沧桑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早秋时节池上荷芰参差、秋水满池、早凉残照、蝉声柳意等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历经人世沧桑后的岁月之感,以及面对衰老和未知命运时内心复杂的情感,虽有解脱旷达之语,实则难掩其中的愁苦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颈联在描写蝉因露饱而声懒、柳遭风干而意衰的实景时,巧妙地将诗人自身多年为官后噤若寒蝉以及年老体衰的沧桑之感融入其中,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前六句先精心描绘早秋池上的多样景色,营造出秋意渐浓的氛围,后两句顺势抒发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使景与情自然融合,相互映衬。

3. 分段赏析

《池上早秋》首联“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以细腻笔触描绘早秋池塘,荷芰错落、秋水满盈,勾勒出一幅清新宜人的画面,尽显秋意初起之美,为全诗奠定闲适基调。颔联“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通过“早凉”“残照”等意象,既点明早秋天气转凉,又以池边栏干、东篱等周边景物丰富画面,营造出秋意渐浓的氛围,从视觉与触觉角度强化秋之感受。颈联“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表面写景,实则运用虚实相生手法,以蝉声慵懒、柳意衰败的实景暗喻诗人自身历经宦海沉浮后噤若寒蝉以及年老体衰的境况,蕴含无限沧桑悲愁。尾联“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看似超脱旷达,实则饱含无奈与苦涩,以故作洒脱之语,展现诗人面对命运未知与岁月流逝时的复杂心境,将全诗情感推向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下一篇:唐·王昌龄《西宫春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