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ǎn
zhòng
lùn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2
guǎn
zhòng
xiàng
huán
gōng
zhū
hóu
rǎng
zhōng
shēn
guó
qiáng
zhū
hóu
gǎn
pàn
guǎn
zhòng
shù
diāo
kāi
fāng
yòng
wēi
gōng
hōng
luàn
gōng
zhēng
huò
màn
yán
jiǎn
gōng
níng
suì
gōng
zhī
chéng
fēi
chéng
chéng
zhī
gài
yǒu
suǒ
yóu
huò
zhī
zuò
zuò
zuò
zhī
yǒu
suǒ
yóu
zhào
zhī
zhì
yuē
guǎn
zhòng
ér
yuē
bào
shū
luàn
yuē
shù
diāo
kāi
fāng
ér
yuē
guǎn
zhòng
shù
diāo
kāi
fāng
sān
luàn
rén
guó
zhě
yòng
zhī
zhě
wēi
gōng
yǒu
shùn
ér
hòu
zhī
fàng
xiōng
yǒu
zhòng
ér
hòu
zhī
shào
zhèng
mǎo
wēi
gōng
rén
shǐ
使
wēi
gōng
yòng
sān
zhě
guǎn
zhòng
zhòng
zhī
gōng
wèn
zhī
xiāng
dāng
shì
shí
zhòng
qiě
tiān
xià
zhī
xián
zhě
duì
ér
yán
nǎi
guò
yuē
shù
diāo
kāi
fāng
sān
fēi
rén
qíng
jìn
ér
zhòng
wéi
wēi
gōng
guǒ
néng
yòng
sān
zhòng
wēi
gōng
chù
nián
zhī
wēi
gōng
zhī
wéi
rén
wēi
gōng
shēng
jué
ěr
jué
ér
fēi
sān
zhě
suì
chū
zhī
suǒ
yòng
zhě
yǒu
zhòng
yān
ěr
zhòng
sān
zhě
tán
guān
ér
xiāng
qìng
zhòng
wéi
jiāng
zhī
yán
zhí
wēi
gōng
zhī
shǒu
guó
huàn
yǒu
sān
ér
huàn
zhòng
yǒu
zhòng
sān
zhě
sān
ěr
rán
tiān
xià
shǎo
sān
zhī
zāi
suī
wēi
gōng
xìng
ér
tīng
zhòng
zhū
sān
rén
ér
zhě
zhòng
néng
shù
ér
zhī
zhòng
wèi
zhī
běn
zhě
yīn
wēi
gōng
zhī
wèn
tiān
xià
zhī
xián
zhě
dài
zhòng
suī
ér
guó
wèi
wéi
zhòng
huàn
sān
zhě
yán
shèng
huán
wén
wén
gōng
zhī
cái
guò
huán
gōng
chén
yòu
jiē
zhòng
líng
gōng
zhī
nüè
xiào
gōng
zhī
kuān
hòu
wén
gōng
zhū
hóu
gǎn
pàn
jìn
jìn
wén
gōng
zhī
wēi
yóu
wéi
zhū
hóu
zhī
méng
zhǔ
bǎi
nián
zhě
jūn
suī
xiào
ér
shàng
yǒu
lǎo
chéng
rén
yān
wēi
gōng
zhī
hōng
luàn
huò
shì
guǎn
zhòng
ér
zhòng
tiān
xià
wèi
cháng
xián
zhě
gài
yǒu
yǒu
chén
ér
jūn
zhě
huán
gōng
zài
yān
ér
yuē
tiān
xià
yǒu
guǎn
zhòng
zhě
xìn
zhòng
zhī
shū
yǒu
jiāng
lùn
bào
shū
bīn
zhī
wéi
rén
qiě
shū
duǎn
shì
xīn
wéi
shù
zhě
jiē
tuō
guó
ér
yòu
zhī
jiāng
shū
dàn
màn
xìn
guān
shǐ
qiú
néng
jìn
ér
tuì
退
xiá
yǒu
shēn
hòu
zhī
jiàn
xiāo
qiě
cáo
cān
dài
chén
zhī
yòng
xīn
guó
rén
xīng
rén
wáng
xián
zhě
bēi
shēn
zhī
ér
yōu
guó
zhī
shuāi
yǒu
xián
zhě
ér
hòu
guǎn
zhòng
zhě
zāi

译文

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再看看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而已。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因为管仲在。一旦管仲去世,这三人就可以做官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住齐桓公了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而是担心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人,只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齐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值得困惑的,因为他仅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死了。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䲡,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逐句剖析

"管仲相桓公":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

# 桓公:即齐桓公。桓,南宋版避宋钦宗赵桓讳而均作“威”。,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霸诸侯":齐桓公称霸于诸侯,

"攘夷狄":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

# 攘:排斥。

"终其身齐国富强":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

"诸侯不敢叛":诸侯不敢再叛乱。

"管仲死":管仲死后,

"竖刁、":竖刁、

# 竖刁:齐桓公时期备受宠幸的近臣。

"易牙、":易牙、

# 易牙:齐桓公时期备受宠幸的近臣。

"开方用":开方相继得到重用,

# 开方:齐桓公时期备受宠幸的近臣。

"威公薨于乱":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

# 薨:古代称诸侯死。

"五公子争立":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

# 五公子:指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即公子武孟、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

"其祸蔓延":祸乱蔓延开来,

"讫简公":直到齐简公时期,

# 简公:齐简公。,讫:直到。

"齐无宁岁":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

"夫功之成":功业的完成,

"非成于成之日":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

"盖必有所由起":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

"祸之作":祸乱的发生,

"不作于作之日":不是发作时所产生,

"亦必有所由兆":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

# 兆:预兆,证候,迹象。

"故齐之治也":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

"吾不曰管仲":我不说是因为管仲,

"而曰鲍叔":而说是因为鲍叔牙。

# 鲍叔:姓鲍名叔牙,史称鲍叔,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大夫,善于知人,管仲之被重用,出自他的推荐。

"及其乱也":齐国发生祸乱,

"吾不曰竖刁、":我不说是因为竖刁、

"易牙、":易牙、

"开方":开方的原因,

"而曰管仲":而说是因为管仲。

"何则":为什么呢?

"竖刁、":竖刁、

"易牙、":易牙、

"开方三子":开方这三人,

"彼固乱人国者":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

"顾其用之者":再看看重用他们的人,

"威公也":是齐桓公。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

# 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

# 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少正卯是鲁国人,曾讲学而门徒众多,孔子当大司寇后将其杀害。但少正卯可能无其人而孔子杀少正卯也无其事。

"彼威公何人也":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

"管仲也":是管仲啊。

"仲之疾也":管仲病危的时候,

"公问之相":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

"当是时也":正当这个时候,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

"而其言乃不过曰":但他的话不过是:

"竖刁、":竖刁、

"易牙、":易牙、

"开方三子":开方这三个人,

"非人情":不合人情,

# 非人情:管仲认为他们不合人情。相传,竖刁为进齐宫而自阉,易牙杀子而迎合君主,开方原本是卫国的公子,后来抛弃了父母来到齐国侍奉齐桓公。

"不可近而已":不能亲近而已。

"呜呼":唉!

"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

"仲与威公处几年矣":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

"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

"威公声不绝于耳":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

"色不绝于目":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

"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他开始不重用他们,

"徒以有仲焉耳":只是因为管仲在。

"一日无仲":一旦管仲去世,

"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这三人就可以做官了。

# 弹冠而相庆:据《汉书》记载,王吉和贡禹是好朋友,取舍相同,世称“王吉在位,贡禹弹冠”,后用“弹冠相庆”形容即将做官。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住齐桓公了吗?

# 絷:用绳索绊住马足,这里是束缚的意思。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

"而患无仲":而是担心没有管仲。

"有仲":有管仲在,

"则三子者":那么这三人,

"三匹夫耳":只不过是普通人罢了。

# 匹夫:这里指普通人。

"不然":若不是这样,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

"虽威公幸而听仲":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

"诛此三人":诛杀了这三个人,

"而其余者":但其余的这类人,

"仲能悉数而去之耶":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

"呜呼":唉!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

"因威公之问":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

# 因:顺着,趁着。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

"则仲虽死":那么即使管仲死了,

"而齐国未为无仲也":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夫何患三子者":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

"不言可也":不说也罢。

"五伯莫盛于桓、":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

# 威:齐桓公。,五伯:春秋五霸。

"文":晋文公再强的了,

# 文:晋文公。

"文公之才":晋文公的才能,

"不过桓公":比不上齐桓公,

"其臣又皆不及仲":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

"灵公之虐":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

# 灵公:指晋灵公,因暴虐,在位14年时被杀。

"不如孝公之宽厚":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

# 宽厚:宽容仁厚。,孝公:指齐孝公,齐桓公之子。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在宋国的支持下夺得了王位。

"文公死":可晋文公死后,

"诸侯不敢叛晋":诸侯不敢背叛晋国,

"晋习文公之余威":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

"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

"何者":为什么呢?

"其君虽不肖":它的君主虽不贤明,

# 肖:这里是贤明的意思。

"而尚有老成人焉":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 老成人:原指“年老成德之人”,后指阅历多而办事稳重的人。

"威公之薨也":齐桓公死后,

"一乱涂地":齐国一败涂地,

"无惑也":这没有什么值得困惑的,

# 惑:这里指困惑不解。

"彼独恃一管仲":因为他仅依靠一个管仲,

"而仲则死矣":而管仲却死了。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

"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

"桓公在焉":齐桓公在世时,

"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

"吾不信也":我不相信。

"仲之书":管仲的书《管子》里,

# 仲之书:指《管子》。

"有记其将死论鲍叔、":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

"宾胥无之为人":宾胥无的为人,

"且各疏其短":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

"而又逆知其将死":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

"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

# 诞谩:荒诞无稽。

"吾观史鰌":我看史䲡,

# 史鰌:字子鱼,也叫史鱼,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以不能进蘧伯玉":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

# 蘧伯玉:即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时贤臣,天下闻名,孔子很敬重他。

"而退弥子瑕":斥退宠臣弥子瑕,

# 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大夫,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

"故有身后之谏":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

# 身后之谏: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史䲡死后,让儿子不依照礼制停放尸体,国君如果问,便说自己未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

"萧何且死":汉代萧何临死前,

# 萧何且死:“萧何”二句: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萧何死前推举曹参为相。

"举曹参以自代":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

"大臣之用心":大臣的用心,

"固宜如此也":本来就应该如此啊。

"夫国以一人兴":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

"以一人亡":因一个人而灭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

"而忧其国之衰":而忧虑国家的衰败,

"故必复有贤者":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

"而后可以死":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

"彼管仲者":那管仲,

"何以死哉":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管仲论》是北宋文豪苏洵的一篇政论散文。全文采用五段式结构:开篇总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功绩与身后齐国内乱的因果;继而笔锋直指,断言齐国衰败的根源正在管仲;第三段批判其未能把握治国根本要义;第四段通过对比晋文公与齐桓公的治绩,论证管仲对齐国衰亡难辞其咎;末段则聚焦管仲未能举荐贤才接替相位的历史教训,以警后世。文章以跌宕起伏的论证结构、变幻莫测的修辞手法,展现出苏洵特有的雄辩风格与磅礴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仁宗时期(苏洵所处时代)正值王朝鼎盛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独特的政治文化图景:对外通过“澶渊之盟”等和议维持边疆稳定,对内推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国策,不仅宰相必选经纶满腹之士,连枢密院等军事要职也多由文臣执掌。这种“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既造就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盛况,也催生了文人“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在朝廷优渥文教的政策滋养下,涌现出范仲淹、欧阳修等兼具文韬武略的名臣,形成“庆历士风”的独特精神气象。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涌动:三冗问题导致国库空虚,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岁币政策助长边患危机。这种表面繁荣与深层危机的悖论,促使士大夫群体掀起改革思潮。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自任的文人们,或如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或如苏洵撰写《管仲论》等史论文章,通过臧否历史人物来针砭时弊。他们突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传统约束,形成“政事堂上论兵机,翰墨场中议漕运”的议政风尚。苏洵此文正是这种时代精神产物,借管仲用人得失,直指北宋官僚体系的核心症结,其创作虽无明确纪年,但字里行间跃动着庆历、嘉祐年间特有的改革激情与忧患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咏史的散文,描写了管仲在世之时以及去世之后,齐国的强盛和动乱都与他密切相关。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可能未明言的因果论,启下对管仲与齐国治乱的具体分析。上句“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承接“功之成有所由起”,强调功成背后有他人(鲍叔)的推举之功,下句“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承接“祸之作有所由兆”,指出乱因根源于管仲的用人失察。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头先讲管仲活着时候的功劳。他帮着齐桓公治理国家,让齐国变得很强大,打败了周边的敌人,其他诸侯国都不敢造反。那时候齐国很富裕,在诸侯国里说一不二。但是话锋一转,又说到管仲死后齐国发生的乱子。齐桓公重用了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奸臣,结果自己死在叛乱中。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王位打得不可开交,这场内乱一直延续到齐简公的时候,整个齐国乱了一百五十多年都没消停。这段文字表面是在说管仲的功劳,实际上重点是说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带来的祸患。管仲活着时候的功绩只是铺垫,死后引发的动乱才是重点。这样写是为了给后面要说的道理做铺垫。第二段主要讲的是作者如何分析齐国动乱的责任问题。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明确指出:齐国后来的乱子,其实要怪管仲。作者很聪明,他不是一上来就骂管仲,而是先说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意思是说,成功不是突然来的,祸患也不是突然发生的,都有前因后果。这个开头特别精彩,既总结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后面的观点,写得非常巧妙。接着作者用“故”字引出管仲,说出了关键观点:“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意思是说,齐国治理得好,功劳要算鲍叔牙的;齐国后来乱了,责任要算管仲的。前半句说的是成功的根源,后半句说的是祸患的源头,重点还是在管仲身上。然后作者又深入分析:齐桓公重用奸臣当然不对,但根本原因在于管仲临死前没推荐贤能的人接班。当时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以接任宰相,管仲只是说那三个奸臣做事太极端、不能重用,却没有推荐合适的人选。结果管仲一死,齐国就乱了。作者这样写很有技巧:先批评齐桓公,再批评管仲,最后用历史事实来证明。这样层层推进,把责任都归结到管仲没有推荐接班人这件事上。后面的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个观点展开的,越说越深入。第三段主要分析管仲在治国方面的重大失误。作者通过三个层次的分析,层层深入,最终点明管仲“不懂治国之本”的核心问题。第一层,作者用“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这个问题开头。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很清楚齐桓公贪图享乐的本性。管仲更明白,如果没有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就没人能满足齐桓公的享乐需求。所以齐桓公后来重用这三人是必然的。既然如此,管仲临死前不推荐贤能的人接班,这就是他的责任。第二层,作者继续追问:“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意思是说,管仲以为临终遗言就能约束齐桓公吗?答案是否定的。齐国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没有管仲这样的贤臣,而不是那三个小人。有管仲在,那三人就掀不起风浪。这说明奸臣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家没有贤臣辅佐。所以管仲想用遗言来约束齐桓公是不可能的。作者进一步说,就算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除掉这三人,但天下像他们这样的奸佞之徒能杀得完吗?这个反问更凸显了管仲不推荐接班人的错误。前两层都是从齐桓公用人的角度来分析,说明选拔贤能的重要性。第三层则是总结,作者在充分论证后,直接指出“管仲不懂治国之本”。结合前面齐桓公“问相”的事,作者设身处地为管仲考虑,反而更突出了推荐贤能接班人的重要性,这正是管仲最根本的失误所在。第四段通过对比晋文公和齐桓公的治国之道,进一步论证了管仲对齐国败乱的责任。作者先用晋国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晋国因为一直有贤臣辅佐,所以能够保持强大。然后再说齐国,因为没有贤臣接班,最终走向衰败。通过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对比,更加清楚地说明了贤臣治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把话题拉回到管仲身上:虽然管仲很贤能,齐桓公也很倚重他,但管仲毕竟已经去世了。这样一来,齐国怎么可能不陷入混乱呢?所以,齐国后来的败乱,管仲是无论如何都推卸不了责任的。这段文字的结构很巧妙:先举晋国的正面例子,再说齐国的反面例子,最后归结到管仲的责任上。通过这样的对比,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贤臣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管仲不推荐接班人的严重后果。第五段文字主要总结了管仲未能推荐贤能接班人的深刻教训,给后人以警示。作者首先提出一个基本观点:“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意思是说,天下从来不缺贤能之人,问题在于有贤臣却得不到君主的重用。基于这个观点,作者进一步指出:“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这句话表面上是批评齐桓公不识人才,实际上是在责备管仲没有尽到推荐贤能的责任。接下来,作者批评了《管子》这本书的观点。书中记载,管仲临终前评价了鲍叔牙等大臣,认为他们都有缺点,不能托付国事。虽然推荐了隰朋,但又说隰朋活不长。这种认为齐国后继无人的看法,作者认为是站不住脚的,甚至觉得《管子》这本书的内容不可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两个历史例子:春秋时期卫国的史鳅和汉朝的萧何,他们在临终前都推荐了贤能之人。这说明能否推荐贤才,关键在于有没有这个心。相比之下,管仲临终时的言论和《管子》的记载,都显示出他缺乏这份用心。最后,作者总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意思是说,真正的贤臣不应该担心自己的生死,而应该忧虑国家的未来,必须找到接班人才能安心离世。文章以“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这个有力的反问作结,既点明了主题,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结尾,让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精彩,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全文行文跌宕起伏,论证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论述管仲这个历史人物时,能够突破前人的窠臼,提出独到见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论证严密而富有变化。作者善于运用历史材料进行多角度对比,通过正反论证、层层递进的方式,使观点不断深化。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巧妙地采用借宾论主的手法,让论点更加鲜明有力。整篇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却又充满变化,展现出雄辩恣肆的文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论述时既能准确把握核心论点,又能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这种“顺势运斤”的写作技巧,使得文章既保持了论证的一贯性,又不失变化之美。通过反复对照、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最终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充分彰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老苏文率多是权书,惟此文句句的当,前亦可学,后不可到。此篇义理的当,抑扬反复,及警策处多。

宋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下》

# 韩非子言,管仲将死,荐隰朋,而桓公不能用也,似亦未可深罪仲矣。又此文,桓公旧皆改威公,盖避钦宗讳也。老泉生在靖康之前,不应预知庙讳,必传写者追改之耳,今正之。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四》

# 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擒纵。场屋程文论,当用此样文法。先暗记侯王两集,下笔无滞碍,便当读此。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三》

# 通篇只罪管仲不能临没荐贤,起起伏伏,光景不穷。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十二》

# 议论正而行阵甚坚。非常之才不恒有,仲荐一二老成人维持调护,以冀幸三子之不为变则可矣。如曰管仲之后复有管仲,则异日狐赵之徒,犹且莫与仲比肩,而况他人乎?

清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三》

# 正意全责仲不能举贤自代,独见其大,而行文极有法度。迂斋楼眆曰:老泉诸论中,惟此论纯正,开阖抑扬之妙,责管仲最深切,意在言外。闻脩王志坚曰:《余冬序录》云:吾观《管子》、《列子》、《吕氏春秋》诸书,载仲临死之言,所以荐隰朋者不一而足,然则仲曷尝不举贤以自代哉?明允称仲书论鲍叔、宾胥无之短,而不及隰朋之长,何也?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仲有以知桓公之不能用其言矣。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正集·卷四十七》

# 通篇总是责管仲不能临殁荐贤,起伏照应,开阖抑扬,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紧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 中段代管仲为谋,文章最高处。(谢叠山语)远远说起,逐节转换,逐层衬贴,逐段翻驳,千呼万唤,而后出之,遂使意无不尽,最可为学文楷范。(吕石门语)“不知本”一句,是前后关键。前以鲍叔陪起,鲍见管子,知本者也。后以史、萧二人衬结,史、萧荐贤,知本者也。两头夹出一管仲之不知本,亦是从《春秋》澄本清源之法生来。

清王应鲸《唐宋八大家公暇录·卷四》

# 责管仲临死不举贤自代,以致威公用三子以乱国,持论似正。若论管子,天下才。施伯决其得志于未用之先,诸葛武侯以古今有数人物,亦取以自比,乃欲其临死再举一仲,谈何容易?且仲治齐时,严蔽明蔽贤之戒,故曰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何尝不以举贤为心?但未得有如仲者出耳!况威公末年,政事怠荒,仲既言三子不可近,而竟用之,即荐有贤如仲者以自代,亦未必用也!开元天宝,总一明皇,用姚、宋而治,用李、杨而乱。宰相岂甘受不举贤之罪乎?苏家立论,多自骋笔力,未必切当事情。惟文字高妙,层层翻驳不穷,确是难得。

明末清初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 极是深文,却说得管仲无可置辩。看其开口喝破正旨,后用逐层推驳,笔之遒紧非常。

清谢有煇《古文赏音·卷九》

# 以齐乱坐实管仲,固是深文;然咎其不能荐贤,自是正论。此老泉文之醇者。仲劝公勿用三子,后卒致乱。人皆服其先见,此独责其不能举贤自代,翻进一层。笔如老吏断狱,一字不可移易。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 仲将死,劝公勿用竖刁三子,不听,卒致乱。人服仲之先见。老泉以其不能举贤自代论之。管仲天下才,固难多得,诚荐鲍叔、宾隰等自代,亦不致三人之乱着此。如此论,固云翻案,亦非深文。

清汪基辑《古文喈凤新编·卷七》

# 只不能举贤自代耳,而文特袅娜百折,情态不穷。

清刘大櫆《古文辞类纂评注》

# 说三子之所以不能去,即去三子,尚有继三子而进之人;流弊在威公多欲而狎群小。语语皆切中威公之病。至谓“天下不复有管仲,而吾不信”,则说得太容易矣。然非此亦不能自圆其说。妙在收处“管仲何以死哉”一语,奇极,耐人寻味不尽。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集孙《闲赋》

下一篇:宋·于石《吾家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