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相桓公":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
# 桓公:即齐桓公。桓,南宋版避宋钦宗赵桓讳而均作“威”。,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霸诸侯":齐桓公称霸于诸侯,
"攘夷狄":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
# 攘:排斥。
"终其身齐国富强":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
"诸侯不敢叛":诸侯不敢再叛乱。
"管仲死":管仲死后,
"竖刁、":竖刁、
# 竖刁:齐桓公时期备受宠幸的近臣。
"易牙、":易牙、
# 易牙:齐桓公时期备受宠幸的近臣。
"开方用":开方相继得到重用,
# 开方:齐桓公时期备受宠幸的近臣。
"威公薨于乱":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
# 薨:古代称诸侯死。
"五公子争立":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
# 五公子:指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即公子武孟、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
"其祸蔓延":祸乱蔓延开来,
"讫简公":直到齐简公时期,
# 简公:齐简公。,讫:直到。
"齐无宁岁":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
"夫功之成":功业的完成,
"非成于成之日":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
"盖必有所由起":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
"祸之作":祸乱的发生,
"不作于作之日":不是发作时所产生,
"亦必有所由兆":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
# 兆:预兆,证候,迹象。
"故齐之治也":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
"吾不曰管仲":我不说是因为管仲,
"而曰鲍叔":而说是因为鲍叔牙。
# 鲍叔:姓鲍名叔牙,史称鲍叔,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大夫,善于知人,管仲之被重用,出自他的推荐。
"及其乱也":齐国发生祸乱,
"吾不曰竖刁、":我不说是因为竖刁、
"易牙、":易牙、
"开方":开方的原因,
"而曰管仲":而说是因为管仲。
"何则":为什么呢?
"竖刁、":竖刁、
"易牙、":易牙、
"开方三子":开方这三人,
"彼固乱人国者":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
"顾其用之者":再看看重用他们的人,
"威公也":是齐桓公。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
# 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
# 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少正卯是鲁国人,曾讲学而门徒众多,孔子当大司寇后将其杀害。但少正卯可能无其人而孔子杀少正卯也无其事。
"彼威公何人也":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
"管仲也":是管仲啊。
"仲之疾也":管仲病危的时候,
"公问之相":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
"当是时也":正当这个时候,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
"而其言乃不过曰":但他的话不过是:
"竖刁、":竖刁、
"易牙、":易牙、
"开方三子":开方这三个人,
"非人情":不合人情,
# 非人情:管仲认为他们不合人情。相传,竖刁为进齐宫而自阉,易牙杀子而迎合君主,开方原本是卫国的公子,后来抛弃了父母来到齐国侍奉齐桓公。
"不可近而已":不能亲近而已。
"呜呼":唉!
"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
"仲与威公处几年矣":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
"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
"威公声不绝于耳":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
"色不绝于目":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
"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他开始不重用他们,
"徒以有仲焉耳":只是因为管仲在。
"一日无仲":一旦管仲去世,
"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这三人就可以做官了。
# 弹冠而相庆:据《汉书》记载,王吉和贡禹是好朋友,取舍相同,世称“王吉在位,贡禹弹冠”,后用“弹冠相庆”形容即将做官。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住齐桓公了吗?
# 絷:用绳索绊住马足,这里是束缚的意思。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
"而患无仲":而是担心没有管仲。
"有仲":有管仲在,
"则三子者":那么这三人,
"三匹夫耳":只不过是普通人罢了。
# 匹夫:这里指普通人。
"不然":若不是这样,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
"虽威公幸而听仲":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
"诛此三人":诛杀了这三个人,
"而其余者":但其余的这类人,
"仲能悉数而去之耶":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
"呜呼":唉!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
"因威公之问":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
# 因:顺着,趁着。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
"则仲虽死":那么即使管仲死了,
"而齐国未为无仲也":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夫何患三子者":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
"不言可也":不说也罢。
"五伯莫盛于桓、":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
# 威:齐桓公。,五伯:春秋五霸。
"文":晋文公再强的了,
# 文:晋文公。
"文公之才":晋文公的才能,
"不过桓公":比不上齐桓公,
"其臣又皆不及仲":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
"灵公之虐":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
# 灵公:指晋灵公,因暴虐,在位14年时被杀。
"不如孝公之宽厚":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
# 宽厚:宽容仁厚。,孝公:指齐孝公,齐桓公之子。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在宋国的支持下夺得了王位。
"文公死":可晋文公死后,
"诸侯不敢叛晋":诸侯不敢背叛晋国,
"晋习文公之余威":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
"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
"何者":为什么呢?
"其君虽不肖":它的君主虽不贤明,
# 肖:这里是贤明的意思。
"而尚有老成人焉":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 老成人:原指“年老成德之人”,后指阅历多而办事稳重的人。
"威公之薨也":齐桓公死后,
"一乱涂地":齐国一败涂地,
"无惑也":这没有什么值得困惑的,
# 惑:这里指困惑不解。
"彼独恃一管仲":因为他仅依靠一个管仲,
"而仲则死矣":而管仲却死了。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
"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
"桓公在焉":齐桓公在世时,
"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
"吾不信也":我不相信。
"仲之书":管仲的书《管子》里,
# 仲之书:指《管子》。
"有记其将死论鲍叔、":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
"宾胥无之为人":宾胥无的为人,
"且各疏其短":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
"而又逆知其将死":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
"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
# 诞谩:荒诞无稽。
"吾观史鰌":我看史䲡,
# 史鰌:字子鱼,也叫史鱼,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以不能进蘧伯玉":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
# 蘧伯玉:即蘧瑗,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时贤臣,天下闻名,孔子很敬重他。
"而退弥子瑕":斥退宠臣弥子瑕,
# 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大夫,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
"故有身后之谏":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
# 身后之谏: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史䲡死后,让儿子不依照礼制停放尸体,国君如果问,便说自己未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
"萧何且死":汉代萧何临死前,
# 萧何且死:“萧何”二句: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萧何死前推举曹参为相。
"举曹参以自代":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
"大臣之用心":大臣的用心,
"固宜如此也":本来就应该如此啊。
"夫国以一人兴":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
"以一人亡":因一个人而灭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
"而忧其国之衰":而忧虑国家的衰败,
"故必复有贤者":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
"而后可以死":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
"彼管仲者":那管仲,
"何以死哉":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咏史的散文,描写了管仲在世之时以及去世之后,齐国的强盛和动乱都与他密切相关。
2.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可能未明言的因果论,启下对管仲与齐国治乱的具体分析。上句“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承接“功之成有所由起”,强调功成背后有他人(鲍叔)的推举之功,下句“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承接“祸之作有所由兆”,指出乱因根源于管仲的用人失察。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头先讲管仲活着时候的功劳。他帮着齐桓公治理国家,让齐国变得很强大,打败了周边的敌人,其他诸侯国都不敢造反。那时候齐国很富裕,在诸侯国里说一不二。但是话锋一转,又说到管仲死后齐国发生的乱子。齐桓公重用了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奸臣,结果自己死在叛乱中。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王位打得不可开交,这场内乱一直延续到齐简公的时候,整个齐国乱了一百五十多年都没消停。这段文字表面是在说管仲的功劳,实际上重点是说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带来的祸患。管仲活着时候的功绩只是铺垫,死后引发的动乱才是重点。这样写是为了给后面要说的道理做铺垫。第二段主要讲的是作者如何分析齐国动乱的责任问题。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明确指出:齐国后来的乱子,其实要怪管仲。作者很聪明,他不是一上来就骂管仲,而是先说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意思是说,成功不是突然来的,祸患也不是突然发生的,都有前因后果。这个开头特别精彩,既总结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后面的观点,写得非常巧妙。接着作者用“故”字引出管仲,说出了关键观点:“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意思是说,齐国治理得好,功劳要算鲍叔牙的;齐国后来乱了,责任要算管仲的。前半句说的是成功的根源,后半句说的是祸患的源头,重点还是在管仲身上。然后作者又深入分析:齐桓公重用奸臣当然不对,但根本原因在于管仲临死前没推荐贤能的人接班。当时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以接任宰相,管仲只是说那三个奸臣做事太极端、不能重用,却没有推荐合适的人选。结果管仲一死,齐国就乱了。作者这样写很有技巧:先批评齐桓公,再批评管仲,最后用历史事实来证明。这样层层推进,把责任都归结到管仲没有推荐接班人这件事上。后面的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个观点展开的,越说越深入。第三段主要分析管仲在治国方面的重大失误。作者通过三个层次的分析,层层深入,最终点明管仲“不懂治国之本”的核心问题。第一层,作者用“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这个问题开头。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很清楚齐桓公贪图享乐的本性。管仲更明白,如果没有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就没人能满足齐桓公的享乐需求。所以齐桓公后来重用这三人是必然的。既然如此,管仲临死前不推荐贤能的人接班,这就是他的责任。第二层,作者继续追问:“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意思是说,管仲以为临终遗言就能约束齐桓公吗?答案是否定的。齐国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没有管仲这样的贤臣,而不是那三个小人。有管仲在,那三人就掀不起风浪。这说明奸臣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家没有贤臣辅佐。所以管仲想用遗言来约束齐桓公是不可能的。作者进一步说,就算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除掉这三人,但天下像他们这样的奸佞之徒能杀得完吗?这个反问更凸显了管仲不推荐接班人的错误。前两层都是从齐桓公用人的角度来分析,说明选拔贤能的重要性。第三层则是总结,作者在充分论证后,直接指出“管仲不懂治国之本”。结合前面齐桓公“问相”的事,作者设身处地为管仲考虑,反而更突出了推荐贤能接班人的重要性,这正是管仲最根本的失误所在。第四段通过对比晋文公和齐桓公的治国之道,进一步论证了管仲对齐国败乱的责任。作者先用晋国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晋国因为一直有贤臣辅佐,所以能够保持强大。然后再说齐国,因为没有贤臣接班,最终走向衰败。通过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对比,更加清楚地说明了贤臣治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把话题拉回到管仲身上:虽然管仲很贤能,齐桓公也很倚重他,但管仲毕竟已经去世了。这样一来,齐国怎么可能不陷入混乱呢?所以,齐国后来的败乱,管仲是无论如何都推卸不了责任的。这段文字的结构很巧妙:先举晋国的正面例子,再说齐国的反面例子,最后归结到管仲的责任上。通过这样的对比,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贤臣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管仲不推荐接班人的严重后果。第五段文字主要总结了管仲未能推荐贤能接班人的深刻教训,给后人以警示。作者首先提出一个基本观点:“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意思是说,天下从来不缺贤能之人,问题在于有贤臣却得不到君主的重用。基于这个观点,作者进一步指出:“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这句话表面上是批评齐桓公不识人才,实际上是在责备管仲没有尽到推荐贤能的责任。接下来,作者批评了《管子》这本书的观点。书中记载,管仲临终前评价了鲍叔牙等大臣,认为他们都有缺点,不能托付国事。虽然推荐了隰朋,但又说隰朋活不长。这种认为齐国后继无人的看法,作者认为是站不住脚的,甚至觉得《管子》这本书的内容不可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两个历史例子:春秋时期卫国的史鳅和汉朝的萧何,他们在临终前都推荐了贤能之人。这说明能否推荐贤才,关键在于有没有这个心。相比之下,管仲临终时的言论和《管子》的记载,都显示出他缺乏这份用心。最后,作者总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意思是说,真正的贤臣不应该担心自己的生死,而应该忧虑国家的未来,必须找到接班人才能安心离世。文章以“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这个有力的反问作结,既点明了主题,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结尾,让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精彩,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全文行文跌宕起伏,论证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论述管仲这个历史人物时,能够突破前人的窠臼,提出独到见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论证严密而富有变化。作者善于运用历史材料进行多角度对比,通过正反论证、层层递进的方式,使观点不断深化。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巧妙地采用借宾论主的手法,让论点更加鲜明有力。整篇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却又充满变化,展现出雄辩恣肆的文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论述时既能准确把握核心论点,又能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这种“顺势运斤”的写作技巧,使得文章既保持了论证的一贯性,又不失变化之美。通过反复对照、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最终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充分彰显。
# 老苏文率多是权书,惟此文句句的当,前亦可学,后不可到。此篇义理的当,抑扬反复,及警策处多。
宋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下》
# 韩非子言,管仲将死,荐隰朋,而桓公不能用也,似亦未可深罪仲矣。又此文,桓公旧皆改威公,盖避钦宗讳也。老泉生在靖康之前,不应预知庙讳,必传写者追改之耳,今正之。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四》
# 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擒纵。场屋程文论,当用此样文法。先暗记侯王两集,下笔无滞碍,便当读此。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三》
# 通篇只罪管仲不能临没荐贤,起起伏伏,光景不穷。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十二》
# 议论正而行阵甚坚。非常之才不恒有,仲荐一二老成人维持调护,以冀幸三子之不为变则可矣。如曰管仲之后复有管仲,则异日狐赵之徒,犹且莫与仲比肩,而况他人乎?
清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三》
# 正意全责仲不能举贤自代,独见其大,而行文极有法度。迂斋楼眆曰:老泉诸论中,惟此论纯正,开阖抑扬之妙,责管仲最深切,意在言外。闻脩王志坚曰:《余冬序录》云:吾观《管子》、《列子》、《吕氏春秋》诸书,载仲临死之言,所以荐隰朋者不一而足,然则仲曷尝不举贤以自代哉?明允称仲书论鲍叔、宾胥无之短,而不及隰朋之长,何也?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仲有以知桓公之不能用其言矣。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正集·卷四十七》
# 通篇总是责管仲不能临殁荐贤,起伏照应,开阖抑扬,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紧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 中段代管仲为谋,文章最高处。(谢叠山语)远远说起,逐节转换,逐层衬贴,逐段翻驳,千呼万唤,而后出之,遂使意无不尽,最可为学文楷范。(吕石门语)“不知本”一句,是前后关键。前以鲍叔陪起,鲍见管子,知本者也。后以史、萧二人衬结,史、萧荐贤,知本者也。两头夹出一管仲之不知本,亦是从《春秋》澄本清源之法生来。
清王应鲸《唐宋八大家公暇录·卷四》
# 责管仲临死不举贤自代,以致威公用三子以乱国,持论似正。若论管子,天下才。施伯决其得志于未用之先,诸葛武侯以古今有数人物,亦取以自比,乃欲其临死再举一仲,谈何容易?且仲治齐时,严蔽明蔽贤之戒,故曰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何尝不以举贤为心?但未得有如仲者出耳!况威公末年,政事怠荒,仲既言三子不可近,而竟用之,即荐有贤如仲者以自代,亦未必用也!开元天宝,总一明皇,用姚、宋而治,用李、杨而乱。宰相岂甘受不举贤之罪乎?苏家立论,多自骋笔力,未必切当事情。惟文字高妙,层层翻驳不穷,确是难得。
明末清初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 极是深文,却说得管仲无可置辩。看其开口喝破正旨,后用逐层推驳,笔之遒紧非常。
清谢有煇《古文赏音·卷九》
# 以齐乱坐实管仲,固是深文;然咎其不能荐贤,自是正论。此老泉文之醇者。仲劝公勿用三子,后卒致乱。人皆服其先见,此独责其不能举贤自代,翻进一层。笔如老吏断狱,一字不可移易。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
# 仲将死,劝公勿用竖刁三子,不听,卒致乱。人服仲之先见。老泉以其不能举贤自代论之。管仲天下才,固难多得,诚荐鲍叔、宾隰等自代,亦不致三人之乱着此。如此论,固云翻案,亦非深文。
清汪基辑《古文喈凤新编·卷七》
# 只不能举贤自代耳,而文特袅娜百折,情态不穷。
清刘大櫆《古文辞类纂评注》
# 说三子之所以不能去,即去三子,尚有继三子而进之人;流弊在威公多欲而狎群小。语语皆切中威公之病。至谓“天下不复有管仲,而吾不信”,则说得太容易矣。然非此亦不能自圆其说。妙在收处“管仲何以死哉”一语,奇极,耐人寻味不尽。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
上一篇:宋·徐集孙《闲赋》
下一篇:宋·于石《吾家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