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破灭":六国的灭亡,
"非兵不利":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 兵:兵器。
"战不善":仗打得不好,
# 善:好。
"弊在赂秦":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赠送财物。
"赂秦而力亏":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破灭之道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 道:原因。
"或曰":有人问:“
# 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六国互丧":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
#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赂秦耶":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 率:全都,一概。
"曰":(回答)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盖失强援":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
#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不能独完":不能独自保全。
# 完:保全。
"故曰":所以说:
"弊在赂秦也":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
# 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小则获邑":小的贿赂就获得邑镇,
#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大则得城":大的贿赂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
"其实百倍":(前者)实际多百倍;
#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诸侯之所亡":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与战败而亡者":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
"其实亦百倍":实际也要多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那么秦国最想要的,
#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诸侯之所大患":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
"固不在战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 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暴霜露":冒着寒霜雨露,
# 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暴,同“曝”。
"斩荆棘":披荆斩棘,
"以有尺寸之地":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
# 视:对待。
"举以予人":全都拿来送给别人,
# 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如弃草芥":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日割五城":今天割掉五座城,
"明日割十城":明天割掉十座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起视四境":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
"而秦兵又至矣":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暴秦之欲无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 厌:厌:同“餍”,满足。
"奉之弥繁":(诸侯)送给他的越多,
# 奉之弥繁:六国送给秦越多。奉:奉送。弥: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侵之愈急":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 侵之愈急:秦侵犯六国越厉害。愈:是“更加”的意思。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 判:决定,确定。
"至于颠覆":到了覆灭的地步,
# 颠覆:灭亡。,至于:以至于。
"理固宜然":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云":古人说:“
"以地事秦":用土地侍奉秦国,
# 以地事秦:以地事等句: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事,侍奉。
"犹抱薪救火":就好像抱柴救火,
"薪不尽":柴不烧完,
"火不灭":火就不会灭。”
"此言得之":这话说的很正确。
# 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齐国不曾贿赂秦国,
"终继五国迁灭":(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
# 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继:相继。,终:最后。
"何哉":为什么呢?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 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亲近。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五国既丧":五国已经灭亡了,
# 既:连词,既然,已经。
"齐亦不免矣":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 免:幸免。
"燕赵之君":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 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这句中的“始”与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终”的“不终”,互相呼应。
"能守其土":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斯用兵之效也":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 斯:这。
"至丹以荆卿为计":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
# 至丹以荆卿为计:至丹二句: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始速祸焉":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 速:招致。,始:才。
"赵尝五战于秦":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二败而三胜":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秦击赵者再":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
# 再:两次。
"李牧连却之":(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 却:使……退却。,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夺取赵国都城邯郸,改为秦的邯郸郡。
"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陷害被诛杀,
# 谗诛:小人的坏话。,以:因为。,洎:及,等到。
"邯郸为郡":(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 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可谓智力孤危":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
# 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战败而亡":战败了而亡国,
"诚不得已":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 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向使:以前假如。
"齐人勿附于秦":齐国不依附秦国。
"刺客不行":(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
"良将犹在":(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
# 则胜负之数:胜负二句: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 指天数、命运。
"存亡之理":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
"当与秦相较":倘若与秦国相比较,
# 较:较量。,当:同“倘”,如果。
"或未易量":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 易量:容易判断。
"呜呼":唉!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
# 以:用。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 礼:礼待。名作动。
"并力西向":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 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悲夫":真可悲啊!
"有如此之势":有这样的有利形势,
# 势:优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 劫:胁迫,挟持。,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而:却。
"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 月:每月,名作状。,日:每天,名作状。
"以趋于亡":以至于走向灭亡。
# 以: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劫:胁迫,挟持。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
"其势弱于秦":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 于:比。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 可以:可以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如果凭借偌大国家,
# 下:降低身份。,以:凭借。,苟:如果。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一作“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降低身份。从,跟随。故事,旧事,先例。
"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 下:指在六国之后。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政论文,也是一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史论文章。介绍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历史教训,描绘了北宋当时面临辽和西夏威胁却采取妥协政策的严峻现实,体现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及其忧国情怀,表达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强烈愿望。
2. 写作手法
对偶:“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突出了秦国得寸进尺的贪婪本质。对比:“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先辈们艰苦创业与子孙们轻易割地的行为进行对比,深刻地批判了六国子孙的不珍惜土地、贪图一时安逸的行为,揭示了赂秦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六国灭亡的惋惜之情。比喻:“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把割让土地比作扔掉小草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六国子孙对土地的不珍惜,突出了赂秦行为的愚蠢。引用: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只会让火势越来越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设问:“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强调了不赂秦的国家也会因赂秦国家失掉强援而灭亡,进一步论证了“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借古讽今:作者感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直接点明主旨,以强烈的语气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发奋图强,团结抗敌,不要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软弱妥协。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使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文章开篇,苏洵以斩钉截铁之势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直接为六国灭亡定下结论。他明确指出,六国灭亡并非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而是因一味拿土地贿赂秦国,导致自身实力亏损,这便是破灭的根本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赂秦的危害。然而,并非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那么那些未“赂秦”的国家为何也破灭了呢?作者故意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随后给出答案“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表明,未赂秦的国家因失去赂秦国家的强援,也无法独自保全。归根结底,“赂秦”是六国灭亡的致命伤。此段论述简洁明了,直接切入主题,为后文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段深入剖析赂秦国家灭亡原因。此段围绕“赂秦”的国家展开论述,深入剖析其灭亡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描述了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艰辛,他们历经艰难险阻才获得了一片土地。然而,“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子孙后代却只顾眼前利益,轻易地将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揭示出秦国并不会因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正对应了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诸侯们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助长敌人的气焰,秦国的侵略欲望永无止境,这便是其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一味妥协,只会激起秦国更大的侵略野心。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苏洵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古语。这个比喻极为准确、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第三段论述不赂秦国家灭亡缘由。该段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何也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待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燕国虽小,但比韩、魏、楚等国家破灭得稍晚;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中取得三次胜利,还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秦,燕国和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于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最终与韩、魏、楚等国殊途同归。此段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笔锋一转,使论述更加深入,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阐述得更加透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四段感慨六国,讽谏北宋。作者在此段就上文论述发表感慨。开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对付秦国的策略。第三段末尾的设想仅从六国改变各自方针路线立论,所以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未作肯定。而此处进一步指出,六国必须发奋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如此,秦国即便想要吞并六国,恐怕也难以得逞。此段由论史转向讽今,为后文的现实针对性论述做铺垫。第五段借古讽今,警示北宋。此段作者继续抒发感慨,将文章的全部锋芒对准现实。苏洵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重大问题的借鉴。然而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连六国都不如。如此下去,必然会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这段文章虽仅六句,但作者用笔精练,内容高度概括,且在议论中饱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作者对北宋统治者的软弱妥协表示痛心疾首,希望通过历史的教训唤醒统治者,让他们认识到妥协退让的危害,奋起抵抗外敌,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苏洵以史为鉴,警示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避免因妥协退让而导致国家衰亡,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
4. 作品点评
《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独具匠心,运用借题发挥、借古喻今之法,针砭时弊;而且在论证逻辑与语言表达上也堪称典范。其论证严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语言生动,妙喻迭出,气势充沛。
# 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
# 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此篇当与《几策·审敌》参看。
清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
# 称悉情势,步步深入,归到大意,如千钧一发,壁垒皆新。杨慎曰: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曾不能出一师,以为秦患,故秦得以闭关避敌,养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胜而无弊。诸侯所以摈之,适所以成其王业耳。故老泉曰封谋臣,礼贤才,以并力西向,则臣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何景明曰: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宋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臣(高)士奇曰:赂秦必亡,理也。然韩、魏与秦最逼,齐、楚、燕、赵莫为之援,势不得不效地以自免,韩、魏亡而四国亦随之。小苏《六国论》尝及此意,茅坤谓两篇宜合看,良然。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正集》卷四十七
# 赂字篇眼,紧粘后祸,为鉴警时也。若就六国言六国,不如次公中肯,而警时则此较激切。以地赂,以金增赂,所赂不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
清浦起龙《古文眉铨》卷六十三
# 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若丧,是非利害,了然如指诸掌。至其气雄笔健,段落紧密,尤自出人头地。篇末一结,若预烛南宋之主和,而深为寄慨,识更远到。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七
# 观诸侯之割地赂秦,非谋诎智昏,出一不得已也,即不割亦未必不亡。老泉持论,不为无见。末数语,阴指契丹,特借题发挥耳。
近代林纾
# 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
朱川
上一篇: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