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言举进士时":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
"吾始数岁":我才只有几岁,
"未学也":还没开始学习。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
# 先府君:亡父的尊称。
"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
"家居相近":两家住得很近,
"又以亲戚故":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
"甚狎":所以彼此十分亲昵。
# 狎:亲近,亲密。
"昌言举进士":昌言应考进士科目,
"日有名":一天比一天出名。
"吾后渐长":我后来渐渐长大,
"亦稍知读书":也稍稍懂得要读书,
"学句读、":学习断句、
# 句读:断句。古人读书要自行断句,“句读”是古代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属对、":对对子、
"声律":四声格律,
"未成而废":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
"昌言闻吾废学":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
"虽不言":虽然没有说我什么,
"察其意":而细察他的意思,
"甚恨":是很遗憾的。
# 恨:遗憾,不满意。
"后十余年":后来过了十多年,
"昌言及第第四人":昌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
"守官四方":便到各地去做官,
"不相闻":彼此也就断了音讯。
"吾日益壮大":我日益成长壮大,
"乃能感悔":能够感到悔恨了,
"摧折复学":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
# 摧折:挫折,打击。
"又数年":又过了几年,
"游京师":我游历京城,
"见昌言长安":在长安遇见了昌言,
"相与劳问":便彼此慰劳,
"如平生欢":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
"出文十数首":拿出文章十多篇,
"昌言甚喜称善":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
"吾晚学无师":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
"虽日当文":虽天天作文,
"中甚自惭":内心一直十分惭愧;
# 甚:非常。,中:内心,心中。
"及闻昌言说":等听到昌言的话后,
"乃颇自喜":于是颇为自喜。
"今十余年":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
"又来京师":再次来到了京城,
"而昌言官两制":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
# 官两制:身居两制。
"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
# 虏庭:亦作“虏廷”,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
"建大旆":要树立大旌旗,
# 旆:古代旒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从骑数百":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
"送车千乘":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
"出都门":走出京城大门,
"意气慨然":情绪慷慨激昂。
"自思为儿时":我自思忖在孩童时代,
"见昌言先府君旁":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
"安知其至此":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
"富贵不足怪":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
"吾于昌言独有感也":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
"大丈夫生不为将":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
"得为使":能当名使臣,
"折冲口舌之间足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 折冲:使敌方的战车折返,意谓抵御、击退敌人。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
# 彭任:字有道,身长七尺,有胆量,曾自请随富弼出使契丹。
"为我言曰":曾对我说:“
"既出境":出了国境之后,
"宿驿亭":住宿在驿亭。
# 驿亭:古代供旅途歇息住宿的处所。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
"剑槊相摩":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
# 剑槊:剑和槊,泛指兵器。
"终夜有声":整夜不绝于耳,
"从者怛然失色":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
# 怛然:惊恐的样子。
"及明":等到天亮了,
"视道上马迹":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
"尚心掉不自禁":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
# 中国:指中原地带。
"多此类":多为这类事情。
"中国之人不测也":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
# 不测:出乎意外。
"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
# 失辞:失言,说了不应该说的话。
"以为夷狄笑":让外族人嗤笑。
"呜呼":唉!
"何其不思之甚也":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
# 冒顿:汉初匈奴族一个单子的名字。
"壮士健马皆匿不见":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
"是以有平城之役":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
"今之匈奴":现在的契丹,
"吾知其无能为也":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
"孟子曰":孟子说:“
"说大人则藐之":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
# 藐:藐视。
"况与夷狄":更何况对待外族呢!
"请以为赠":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序,也是一篇送别赠言题材的文章。介绍了作者与石昌言自幼相识,石昌言科举成名及如今将出使北方的情况。通过彭任所述出使见闻,以及奉春君的典故,体现出对夷狄威慑手段的认识。表达了对石昌言的赞赏,对他出使能从容应对夷狄、不辱使命的期望,展现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国家外交事务的见解。
2.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便以细腻笔触,生动展现作者与石昌言之间深厚情谊,字里行间满溢感激、钦敬与仰慕。作者采用追叙手法,巧妙交织两条线索:其一围绕石昌言科举入仕、履职升迁,直至以朝廷重臣身份肩负使命出使契丹的历程;其二则叙述自身从幼年、求学、弃学、悔悟苦读,再到赴京求官的人生轨迹。在这漫长岁月中,石昌言始终给予作者关爱、激励与认可,使二人情谊兼具亲情与知己情的双重特质。“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一句,堪称全文点睛之笔,不仅自然串联上下文,更实现了内容与情感的巧妙过渡。此句蕴含深意:一方面,高度赞誉石昌言才华卓越,肯定其获取富贵实至名归,尤其赞赏他身负国家重任出使敌国,在外交舞台上展现非凡能力;另一方面,以此为诫,提醒石昌言个人荣辱事小,国家利益为大,望其出使之际,以民族大义为先,摒弃个人生死得失之虑。文章第二部分紧扣前文“有感”二字,围绕石昌言出使契丹一事,淋漓尽致地抒发对其羡慕、期许、激励与劝诫之情。此部分层层递进,蕴含三重深意:首重以蜀人彭任所述契丹见闻为引,直指宋朝使者与统治者面对契丹时的怯懦与退让,犀利指出敌方不过是虚张声势。这番论述看似针对契丹的威慑之态,实则暗含对宋王朝屈辱外交政策的深刻批判。次重援引汉代娄敬出使匈奴的历史典故,借古喻今。当年匈奴冒顿以老弱之姿迷惑娄敬,娄敬识破其示弱阴谋并劝阻刘邦,未被采纳的后果是刘邦深陷白登山之困。今契丹如出一辙的虚张声势之举,恰印证其外强中干的本质。第三重则以孟子的处世风范为标杆激励石昌言。一介布衣的孟子尚能凭借品德学问睥睨权贵,身为皇朝使者、朝廷重臣的石昌言,出使蕞尔契丹,更应坚守气节、捍卫国威,以卓越风姿完成使命,不辜负国家重托。
3. 作品点评
《送石昌言使北引》在艺术造诣上展现出苏洵非凡的行文功力。首先,文章结构精妙,逻辑严谨。石昌言作为苏洵的亲友,亦是其敬仰的爱国之士,作者巧妙布局,前半部分以细腻笔触铺陈私人情谊,后半部分升华至家国大义,将私情与公义自然融合,精准诠释二人深厚关系。其次,情理交融是文章另一亮点。作为赠序,鉴于作者与石昌言私交甚笃,且同怀报国之志,加之出使对象为强悍敌国,文中情感丰富而多元,既有对友人的感激钦慕,也饱含殷切期望与谆谆告诫。全文抒情浓郁,前半部分侧重情感抒发,后半部分则以说理见长,层次分明。再者,文章选材精当,语言妥帖。作者依循石昌言的多重身份,先述亲缘旧谊,再论国事大义,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在语言运用上,前半部分如叙家常,温润亲切;后半部分则气势磅礴,言辞铿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的爱国热忱与精神风骨。
# 文有生色,直当与韩昌黎《送殷员外》等序相伯仲。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老泉文钞》
# 今日送昌言,却写自幼狎昌言。凡作四番情事,而后写到此使。后幅自欲赠言,却写往年彭任为我言,因而借意便收,真奇笔也。
明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 出使不辱君命,本是一桩大难事。时南北虽弭兵,然增币后,契丹未必不以宋为弱。若使者失辞,必至辱国矣。篇中前段琐琐叙来,止借来作冒言,得为使的引子。把为使一节算作大丈夫第一等功业,其正意总在后段。中间“折冲口舌”四字,是一篇主脑。盖不失辞,由于不震惧;不震惧,由于勘破契丹伎俩,原不足畏。兵法云:强而示之弱,弱而示之强。知冒顿示弱之强,则知契丹示强之弱矣。妙在欲言今事,却言富公旧事;言时事,却引汉朝故事,且不斥言契丹,而日今之匈奴。下语具有斟酌,千古奇构。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二编》
# 不辱君命,丈夫一生节目,故郑重言之。末段强而示之弱,弱而示之强,深于兵法。
清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
上一篇:宋·孟大武《春日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