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岁登门最不才":不才如我垂久老矣竟忝列先生的门下,
# 晚岁:作者时年五十六岁,故称。
"萧萧华发映金罍":金灿灿的酒器映照着我满头萧萧的白发。
# 金罍:泛指酒盏。
"不堪丞相延东阁":惭愧呀魏公你如此看重又宴请了我,
"闲伴诸儒老曲台":我在曲台编的那本书消磨了几多年华。
# 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多少回重阳节从忧愁中过来的,
# 佳节:指重阳节。
"壮心偶傍醉中来":多少回酒醉中又壮心偶发。
# 醉中来:酒醉中醒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此番风雨之夜辗转无眠,
# 无睡:无眠。
"自把新诗百遍开":起来把新诗一遍一遍地写下。
# 百遍开:一遍一遍的写。,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怀才不遇与暮年壮志的七言律诗,借重阳宴饮归来的秋夜景象,抒发了诗人苏洵对仕途沉沦、抱负难展的深沉苦闷,以及烈士暮年壮心未泯的复杂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高度凝练,将诗人与韩琦多年的交游及宴会当日情景一并囊括。嘉祐元年,四十八岁的苏洵凭借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前往京城拜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彼时年近半百,故而称“晚岁登门”。雷简夫赞誉苏洵有“王佐才”“帝王师”之能,苏洵内心亦以此自期,可诗中却自谦为“最不才”。“萧萧华发”与宴会上闪耀的金罍相互映照,看似是谦卑之语,实则饱含着怀才不遇的失落。颔联由宴会延伸至五年来的时光。“不堪”紧承“最不才”,“延东阁”承接“金罍”,在表达对韩琦宴请感激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牢骚。以公孙弘开东阁延揽贤才的典故,暗指韩琦对自己的赏识。而诗人自谦中难掩不平,直言自己官微位低,不堪重用。嘉祐六年,苏洵受命于太常寺编纂礼书,耗时五年完成《太常因革礼》百卷。以辅佐帝王之才从事此等皓首穷经之事,“闲”“老”二字,将其虚度光阴、壮志难酬的心境展露无遗。嘉祐元年起,虽有欧阳修、韩琦举荐,但富弼主张“姑少待之”,拖延两年后,朝廷才召其试舍人院,苏洵拒绝,后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及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礼书,直至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此乃其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哀叹的缘由。颈联备受历代评论家推崇。重阳节本是赏菊赋诗、饮酒作乐的佳节,苏洵却在愁绪中度过。二十七岁前“游荡不学”或许无忧,此后发奋苦读,渴望有所作为,却屡试不第,即便名动京师,仍沉沦下僚。“久”字涵盖三十年的失意,五十七岁的他,难有大作为。“偶傍”表明平素雄心壮志鲜现,“醉中”说明清醒时深知壮志难酬。然而“傍”“来”二字,仍流露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其意气并未全然衰减。尾联以暮归后反复诵读韩琦新诗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韩琦诗中流露出久居高位的富贵之气,让苏洵更觉自身“闲伴诸儒”的困窘。韩琦的淡淡闲愁,更触动苏洵壮志未酬的哀怨。暮、雨、寒三字营造出昏暗凄冷氛围,“寒无睡”“百遍开”生动刻画了白发苍苍的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模样。
3. 作品点评
《九日和韩魏公》一诗,艺术风格尽显“婉而不迫,哀而不伤”之态,表意含蓄,韵味悠长,引人深思。此诗内涵深刻,言辞皆有所指,生动展现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
# 诗话谓韩魏公九日饮执政,老泉以布衣与坐。今味“闲傍诸儒老曲台”之句,即是修太常礼之时,非布衣也。盖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韩公首倡,见《安阳集》。是日有雨,所和诗非席上所赋,其曰“暮归冲雨寒无睡”乃是饮归而和此诗耳。五、六是佳句。朱文公《语录》颇不以为然,恐门人传录,未必的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
# 苏老泉诗:“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白乐天诗有“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之句,老泉未必祖袭,盖偶同耳。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四
# 文公以伊川之故,极不善苏氏父子,往往有意排斥。此明知其论之失平,而委其过于记录者,其实不然。老泉不以诗名,此诗极老健。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
上一篇:宋·周密《玉京秋·烟水阔》
下一篇:宋·周南《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