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君北方来":您从北方来,
"手出《邠州碑》":手中拿出《邠州碑》墨迹。
"为是鲁公写":因为这是颜鲁公的真迹,
"遗我我不辞":赠予我时我绝不推辞。
"鲁公实豪杰":鲁公实在是豪杰之士,
"慷慨忠义姿":一身慷慨忠义的气概。
"忆在天宝末":回想起天宝末年,
"变起渔阳师":渔阳叛兵发动叛乱。
"猛士不敢当":勇猛的将士不敢抵挡,
"儒生横义旗":儒生却毅然举起正义之旗。
"感激数十郡":他的义举感动数十郡响应,
"连衡斗羌夷":联合起来与叛贼对抗。
"新造势尚弱":新组建的义军势力还薄弱,
"胡为力未衰":胡人的气焰仍未衰减。
"用兵竟不胜":最终用兵未能取胜,
"叹息真数奇":实在令人叹息命运多舛。
"杲兄死常山":他的兄长颜杲卿战死在常山,
"烈士泪满颐":志士们泪水沾满面颊。
"鲁公不死敌":若鲁公当时死于敌手,
"天下皆熙熙":天下或许能早归太平。
"奈何不爱死":为何甘冒死难,
"再使踏鲸鳍":再入敌手蹈鲸波。
"公固不畏死":鲁公本就不畏惧死亡,
"吾实悲当时":我实在为当时的时局悲痛。
"缅邈念高谊":追思他高尚的道义,
"惜哉我生迟":可惜我生得太迟未能亲见。
# 我生:康熙本作生我。
"近日见异说":近日听到奇异的说法,
"不知作者谁":不知是谁传出此言。
"云公本不死":称鲁公其实并未死难,
"此事亦已奇":这事实在令人称奇。
# 此事亦已奇:自注: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大概天下人心中,
"人人属公思":都深深怀念着鲁公。
"加以不死状":加上编造他未死的传闻,
"慰此苦叹悲":来慰藉人们的悲叹。
"我欲哭公墓":我想前往哭祭公墓,
"莽莽不可知":却因荒莽难寻而不得。
"爱其平生迹":我爱慕他平生的事迹,
"往往或孑遗":常常希望寻得片纸遗迹。
"此字出公手":这幅墨迹出自公手,
"一见减叹咨":一见便让我减少叹息。
"使公不善书":假使鲁公不擅长书法,
"笔墨纷讹痴":其笔墨或许会杂乱讹误、缺乏灵韵。
"思其平生事":但一想到他平生的忠义事迹,
"岂忍弃路岐":人们又怎忍心将其笔墨当作陌路之物轻易舍弃。
"况此字颇怪":何况这字迹十分奇伟,
"堂堂伟形仪":堂堂正正如君子之姿。
"骏极有深稳":笔势骏逸中透着沉稳,
"骨老成支离":风骨老成却不显支离。
"点画迺应和":点画相互呼应,
# 迺:一作乃。
"关连不相违":关联自然不相违背。
"有如一人身":如同一个人的身体,
"鼻口耳目眉":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形态各异却彼此联结,
"各自相结维":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体。
"离离天上星":又像天上的星辰,
"分如不相持":分散时看似互不关联。
"左右自缀会":但左右自行缀合,
"或作斗与箕":形成斗宿与箕宿的形状。
"骨严体端重":字体骨力严整、体势端重,
"安置无欹危":布局安稳无倾侧。
"篆鼎兀大腹":如同篆书鼎器般厚重,
"高屋无弱楣":又如高屋般没有弱梁。
"古器合尺度":恰似古器合乎尺度,
"法相应矩规":笔法处处符合规矩。
# 相:康熙本、四部丛刊本作物。
"想其始下笔":想见他下笔之时,
"庄重不自卑":态度庄重而不自我轻慢。
"虞柳岂不好":虞世南、柳公权的书法岂不精妙,
"结束烦馽羁":只是太过拘谨。
"笔法未离俗":笔法尚未脱离世俗窠臼,
"庸手尚敢窥":平庸之辈尚可模仿。
"自我见此字":自从我见到这幅字,
"得纸无所施":觉得其他纸张都失去意义。
"一车会百木":如同百木汇聚成车,
"石斤斧易为":有了良材则斧斤易施。
# 石斤斧:康熙本作斤斧所。
"团团彼明月":那一轮团团明月,
"欲画形终非":想要描画却始终难现其形。
"谁知忠义心":谁知忠义之心,
"余力尚及斯":余力犹能书此。
"因此数幅纸":因着这几张纸墨,
"使我重叹嘻":更让我感慨不已。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四句为叙事开端,写友人从北方携来颜真卿所书的《邠州碑》相赠,“鲁公”直接点明书者身份,“遗我我不辞”以直白语言表明自己对这份馈赠的珍视,自然引出后文对颜真卿其人其书的感怀。“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八句总赞颜真卿为豪杰,具慷慨忠义之姿,继而回溯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渔阳师”代指安禄山叛军,称“猛士不敢当”凸显叛军来势汹汹,而颜真卿以儒生身份高举义旗,联合数十郡共同抗敌,“横义旗”三字尽显其文人之躯担家国大义的英勇决然。“新造势尚弱,胡为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六句承接上文,交代抗敌局势。新组建的义军势力尚弱,叛军力量未衰,最终用兵不胜,令人叹息命运多舛。“杲兄”指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其在常山抗敌殉国,“烈士泪满颐”写作者听闻此事悲痛落泪,以个人情感流露强化颜氏一门忠烈的悲壮色彩。“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八句感慨颜真卿的命运。先假设若其未死于敌手,天下或可安宁,继而叹其终因忠义赴难,“踏鲸鳍”喻指死亡,“公固不畏死”肯定其视死如归的气节,“悲当时”“惜生迟”则抒发对时局的悲叹及未能亲见其人的遗憾,情感层层递进。“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八句提及民间“颜公未死”的奇异传说,虽不知传言出自何人,却认为此说反映了天下人对颜公的深切思念,“慰此苦叹悲”表明人们宁愿相信传说以慰藉对颜公逝去的悲痛,从侧面烘托颜公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六句写对颜公的追慕与对其手迹的珍视。“哭公墓”而不得,因墓地“莽莽不可知”而怅惘,转而“爱其平生迹”,得见其手书碑帖,“一见减叹咨”,可见颜公遗迹对作者的慰藉,自然过渡到对书法的具体赏析。“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歧。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六句以退为进论及书法价值。先假设若颜公不善书法,其笔墨或许杂乱拙劣,但念及他的平生忠义事迹,也不忍舍弃;何况此字风格独特,“堂堂伟形仪”形容其字体端庄雄伟,初步点出颜体的气象。“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八句细评书法笔法与结构。“骏极深稳”赞其笔力刚健沉稳,“骨老支离”形容字体苍劲而富有变化;“点画应和”“关连不违”强调笔画间相互呼应、和谐统一,以“人身”为喻,将字体结构比作人的五官,虽形态各异却彼此关联,生动展现颜体的精妙布局。“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攲危。”六句再以天象为喻。“天上星”看似分散,却自有规律相连,如北斗、南箕星群般彼此缀合,类比字体笔画虽独立却相互呼应;“骨严体端重”总写其风骨严整、体势庄重,“安置无攲危”强调结构稳健,无倾侧之弊,进一步凸显颜体的端庄大气。“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古器合尺度,法相应矩规。”四句以古器物作比。“篆鼎兀大腹”状似篆书铭文的鼎器,腹部厚实稳重;“高屋无弱楣”如高大房屋,门楣坚固无弱态,二者均以古器的尺度规矩为喻,称赞颜体笔法合于法度,既具古朴之美,又严谨规范,暗合颜公刚正不阿的人格特质。“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虞柳岂不好,结束烦絷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六句通过对比凸显颜体特色。想象颜公下笔时“庄重不自卑”的神态,认为虞世南、柳公权的书法虽好,却如被束缚的衣饰般略显繁琐拘执,笔法未能完全脱离时俗,连平庸书手都敢效仿;而颜体则超越时流,自具风骨,褒贬之间见作者对颜体的推崇。“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后斤斧易为。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十句收束全诗。自见颜公书法后,觉其他纸张再难施展笔墨,以“一车百木”喻其浑然天成,无需过多修饰;以“明月难画”喻其精妙难以企及,最终点出颜公将忠义之心融入笔墨,“余力尚及斯”强调其书法乃人格精神的自然流露,因这数幅书迹,作者再次发出深深赞叹,将对其人品与书艺的敬仰之情推向高潮。
下一篇:宋·陆游《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