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天欲晓未明间":天气放晴东方欲晓已到要亮不亮的时候,
# 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满目奇峰总可观":隐隐约约可以见到奇异秀丽的山影。
# 可观:壮观。,满目:满眼。
"却有一峰忽然长":忽然一座山峰顷刻间高大起来,
# 长:长大,生长。
"方知不动是真山":才知道屹然不动的才是真正的山峰。
# 方知:才知道。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在雨后天将破晓还未大亮之时,诗人眼中所见的云山景象。众多奇峰都值得观赏,然而其中一峰突然“生长”,诗人由此才分辨出静止不动的是真正的山。诗中借云山云雾动态与山峰静态的对比景象,写出了山静云动的独特意境,体现了自然景色的奇妙,也展现出诗人在观景过程中的趣味与思索。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描绘了雨后天将破晓但天色仍未大亮时,众多奇峰皆在眼中的静态画面,展现出云山的整体风貌。“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则通过“忽然长”的动态描写,生动呈现出云雾涌动时山峰看似生长的错觉,与静态的真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山静云动的独特意境。对比:将云雾缭绕下看似在“生长”的山峰与真正静止不动的山进行对比,在真与假、幻觉与现实的对立关系中,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云山景色的奇妙,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与表现力。借景抒情:全诗围绕清晨望云山的景象展开描写,诗人将自己对云山景色的新奇之感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融入到对云山动态与静态画面的描绘之中,借由所望之景抒发内心的独特感受。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霁天”“未明间”两个词语,生动地交代了清晨天气放晴且未大亮的朦胧氛围,属于炼字,为全诗奠定了朦胧的基调。同时,从描写手法上看,这是景物描写,勾勒出了晓行时看到的云山初景。“满目奇峰总可观”,既点明了看到的景象,又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探究这些奇峰究竟如何。第二句“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忽然长”三个字将动态的云彩变化表现得十分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内容主题上看,这两句通过对奇峰变化的描写,揭示了真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奇妙变化的惊叹之情,也让整首诗充满了情趣,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晓行望云山》是杨万里诗作中颇具特色的一篇,其价值不仅在于对自然景致的生动描摹,更在于蕴含的深刻哲理。诗中通过对清晨云山景象的描写,巧妙展现出真假混杂的现象,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以灵动的笔触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该诗语言平易晓畅,却能于寻常处见深刻,帮助读者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领悟到看待事物需透过表象看本质,不要被假象迷惑的道理。它揭示出只要细心观察,假的事物终会露出破绽,真相自会明晰。这种对生活哲理的挖掘与表达,使诗歌跳出单纯写景的局限,富有启迪意义,体现了杨万里诗歌善于从生活点滴中提炼哲思的独特写作特色,也让其在文学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读来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上一篇:宋·陆游《菱歌》
下一篇:宋·俞桂《送人之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