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3
lěng
fēng
sāo
sāo
dòng
yuān
shēn
shēng
guài
lín
shuāng
jiàn
hēi
zhōng
yǒu
lóng
xiāng
duì
fēi
léi
hōng
xuě
juǎn
lín
yuè
huà
wéi
lóng
tán
dòu
shān
kōng
shí
yǒu
bǎo
guāng
yán
xià

译文

寒冷的风呼呼作响,树叶被吹得低垂下来,那山涧深渊幽深险阻,充满了怪异奇特的景象。那碧绿如美玉般的两条山涧深黑得看不到底,其中有像玉龙一样的水流相对飞腾着。水流发出如雷鸣般的轰响,激起的浪花如雪花翻卷着冲入树林,最后汇聚成一股水流,进入潭底消失不见。仿佛是宝珠争斗结束后,四周的山峦都变得空寂,时不时地有奇异的宝光从岩石下面散发出来。

逐句剖析

"冷风骚骚木叶低":寒冷的风呼呼作响,树叶被吹得低垂下来,

"洞渊阻深生怪奇":那山涧深渊幽深险阻,充满了怪异奇特的景象。

"碧琳双涧黑无底":那碧绿如美玉般的两条山涧深黑得看不到底,

"中有玉龙相对飞":其中有像玉龙一样的水流相对飞腾着。

"雷轰雪卷入林樾":水流发出如雷鸣般的轰响,激起的浪花如雪花翻卷着冲入树林,

"化为一龙潭底没":最后汇聚成一股水流,进入潭底消失不见。

"摩尼斗罢四山空":仿佛是宝珠争斗结束后,四周的山峦都变得空寂,

"时有宝光岩下发":时不时地有奇异的宝光从岩石下面散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双溪》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奇崛笔触描绘了双溪一带的险峻山水与神秘意境。全诗以冷风寒叶开篇,通过“玉龙相对飞”“雷轰雪卷”等夸张比喻,将两条深涧的湍急水流比作争斗的巨龙,展现自然力量的磅礴。后四句引入神话意象,以“摩尼斗罢”暗喻水势归于平静,岩下宝光的偶现更添奇幻色彩。诗中动静相生的手法尤为突出:前六句以动态的水势轰鸣与飞腾营造视觉冲击,后两句则以空寂山林与幽微宝光形成静谧反差。范成大突破其田园诗的平易风格,通过神话与现实交织的笔法,既展现了山水的壮美奇谲,又暗含对自然奥秘的探寻,体现了其诗歌题材的多样性与艺术表现力。此诗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被誉为范成大山水诗中兼具浪漫想象与现实观察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将碧绿的两条山涧比作美玉“碧琳”,形象地写出涧水的色泽;把湍急的水流比作“玉龙”,生动展现出水流飞腾的动态之美。又把水流的轰鸣比作“雷轰”,激起的浪花比作“雪卷”,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水流的磅礴气势。夸张:“黑无底”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山涧的深邃,增强了神秘的氛围;“雷轰雪卷”通过夸张的描写,突出了水流声如雷鸣、浪花飞溅的壮观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动静结合:“冷风骚骚木叶低”的动态与“碧琳双涧黑无底”的静态形成对比,凸显环境幽深与水流的动态张力。

2. 分段赏析

《双溪》四联层层递进,首联以“冷风骚骚”的听觉与“木叶低”的视觉相映衬,勾勒出幽冷空寂的环境,为全诗奠定奇险基调;颔联“碧琳双涧”以美玉喻水色,“黑无底”形成视觉冲击,“玉龙相对飞”的比喻将静态山涧转化为动态的神话意象,兼具画面感与想象空间;颈联“雷轰雪卷”运用通感手法,将水流声比作雷鸣,浪花喻为雪浪,通过“入林樾”的空间转换展现水势的奔腾不息,最终以“潭底没”收束动态,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尾联“摩尼斗罢”承接前文水势,将自然现象幻化为神话争斗,“四山空”与“宝光岩下”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通过动静对比强化了诗境的神秘色彩。全诗以神话意象贯穿现实山水,在夸张比喻中展现自然伟力,结构上环环相扣,既有局部细节的精雕细琢,又有整体意境的营造,体现了范成大突破传统田园诗风的艺术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敖陶孙《倦夜》

下一篇:宋·钱时《双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