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多清溪":常山有很多清澈的溪流,
"玉山富乔木":玉山有很多高大的树木。
"行色郁苍然":旅途的景色浓郁青翠,
"颇亦慰愁目":也很能安慰我愁苦的眼睛。
"梅花隔篱见":梅花隔着篱笆可以看见,
"珑璁照茅屋":洁白明亮映照着茅草屋。
"晚来风刮地":傍晚时分狂风刮地,
"想见飘香玉":可以想象梅花像飘着的香玉般绽放。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行旅诗。通过描写常山清溪、玉山乔木的郁苍景致,以及隔篱可见的梅花映照茅屋之景,想象晚风刮地时梅花飘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见自然美景的慰藉之情,及对梅花的欣赏与向往,冲淡了行旅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晚来风刮地”是实写,以“刮地”二字直绘傍晚风势之猛,如刀割般凌厉,是眼前可见的动态场景;后句“想见飘香玉”则由实入虚,借“想见”转入想象,狂风掠过,梅花纷纷飘落,似“香玉”在空中飞舞。“香玉”既指梅花洁白如玉石的质感,又暗合其清香,虚写的落花画面虽未直接呈现,却因风势的铺垫更显灵动。意象组合:首联“清溪-乔木”以两地典型景物开篇:“清溪”突出常山水流的灵动,“乔木”强调玉山林木的茂盛,简练概括江南山水的风貌,一“多”一“富”,已见地域特色。颈联“梅花-茅屋”则以具体场景深化意境:梅花隐现篱笆后的朦胧与茅屋的素朴相映,梅花的清绝因茅屋的平凡而不显孤高,反添几分烟火气中的雅致,平凡与雅趣交融,更贴近乡村生活的真实感。铺陈:“常山多清溪,玉山富乔木”用直白的话概括了两个地方的特点,常山有很多清澈的溪流,玉山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把江南山水的灵秀劲勾出来了,让人一下就能想象出溪水哗啦、树木茂密的山野画面。双关:“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里的“飘香玉”最妙。表面看,“香玉”是说玉山的风雪,可玉山那边也有梅花,梅花开放时又香又白,风吹花落的样子像“飘香玉”,一个词同时藏着两种意思:既写雪的洁白,又暗指梅花的清香,把两种景物叠在一起,使画面生动有趣。通感:“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中“香”是鼻子能闻到的(梅花的香气),“玉”是眼睛能看到的(雪花的洁白、梅花的质感),以“玉”喻花,既形容花瓣如玉石般温润的质感,又赋予其高洁的象征意义,多感官的描写让画面更形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常山多清溪,玉山富乔木”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两地特征,“多清溪”写出常山水流的灵动,“富乔木”突出玉山林木的茂盛,仅十字便勾勒出江南山水的整体风貌。颔联“行色郁苍然,颇亦慰愁目”承接上文,“郁苍然”形容沿途草木浓郁的色调,这种苍翠之景与作者内心的愁绪形成对照,“慰”字巧妙点出自然景色对愁情的抚慰作用,暗含旅途偶得的片刻安宁。颈联“梅花隔篱见,珑璁照茅屋”转向具体景物的刻画。“隔篱见”写出梅花隐现于篱笆后的朦胧感,似有若无的姿态更添诗意;“珑璁”一词形容梅花晶莹剔透的模样,如宝石般明亮,与朴素茅屋相映成趣,画面温馨而雅致。此处以“茅屋”这一寻常意象入诗,既贴近乡村生活,又反衬出梅花的清绝,平凡中见精巧。尾联“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由实入虚,“晚来风刮地”写傍晚风势之猛,为下文蓄势;“想见”二字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狂风掠过,梅花纷纷飘落,如“飘香玉”般在空中飞舞。“香玉”既指梅花的洁白,又暗合其清香,以玉喻花,既突出其质感,又赋予高洁之意。此句虽未直接写花落之景,却通过想象延伸了画面,余韵悠长。
# 得白傅之畅达而兼江西之瘦硬。
明胡应麟《诗薮》
# 颔联顿挫,颈联流转,具见章法。
清纪昀
# 该诗将宦游愁思融入山水描写,标志着范成大诗风从书斋咏物向纪行抒怀的转变。
现代学者
下一篇:宋·陆游《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