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3
cháng
shān
duō
qīng
shān
qiáo
xíng
cāng
rán
wèi
chóu
méi
huā
jiàn
lóng
cōng
zhào
máo
wǎn
lái
fēng
guā
xiǎng
jiàn
piāo
xiāng

译文

常山有很多清澈的溪流,玉山有很多高大的树木。旅途的景色浓郁青翠,也很能安慰我愁苦的眼睛。梅花隔着篱笆可以看见,洁白明亮映照着茅草屋。傍晚时分狂风刮地,可以想象梅花像飘着的香玉般绽放。

逐句剖析

"常山多清溪":常山有很多清澈的溪流,

"玉山富乔木":玉山有很多高大的树木。

"行色郁苍然":旅途的景色浓郁青翠,

"颇亦慰愁目":也很能安慰我愁苦的眼睛。

"梅花隔篱见":梅花隔着篱笆可以看见,

"珑璁照茅屋":洁白明亮映照着茅草屋。

"晚来风刮地":傍晚时分狂风刮地,

"想见飘香玉":可以想象梅花像飘着的香玉般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山道中》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在他的诗集《石湖诗集》里。全诗共八句四十个字,用“常山多清溪”“玉山富乔木”这类地理特点的描写,展现了旅途所见的浓郁自然景色。中间两联里的“梅花隔篱见,珑璁照茅屋”和结尾两句“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呼应——前句写眼前的梅花映着茅屋,后句由夜晚的大风联想到可能飘落的玉般雪片,用玉山的雪景来隐含高洁的品格。这首诗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关注现实的传统,同时在遣词造句上吸收了江西诗派讲究锤炼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乾道八年(1172年)十二月,范成大从临安出发前往广西静江担任知府,途中经过浙西常山县与信州玉山县之间的玉常古道。这条宋代的赣浙交通要道因地貌独特,为他提供了创作素材。据大余县地方志记载,范成大于乾道八年(1172年)十二月从临安启程,次年正月取陆路经浙西常山县,沿着玉常路步行十九天后抵达信州玉山县境内。在此他看到"梅花隔篱见"的冬末早春景象,联想到自己仕途漂泊的愁绪,便写下了一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行旅诗。通过描写常山清溪、玉山乔木的郁苍景致,以及隔篱可见的梅花映照茅屋之景,想象晚风刮地时梅花飘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见自然美景的慰藉之情,及对梅花的欣赏与向往,冲淡了行旅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晚来风刮地”是实写,以“刮地”二字直绘傍晚风势之猛,如刀割般凌厉,是眼前可见的动态场景;后句“想见飘香玉”则由实入虚,借“想见”转入想象,狂风掠过,梅花纷纷飘落,似“香玉”在空中飞舞。“香玉”既指梅花洁白如玉石的质感,又暗合其清香,虚写的落花画面虽未直接呈现,却因风势的铺垫更显灵动。意象组合:首联“清溪-乔木”以两地典型景物开篇:“清溪”突出常山水流的灵动,“乔木”强调玉山林木的茂盛,简练概括江南山水的风貌,一“多”一“富”,已见地域特色。颈联“梅花-茅屋”则以具体场景深化意境:梅花隐现篱笆后的朦胧与茅屋的素朴相映,梅花的清绝因茅屋的平凡而不显孤高,反添几分烟火气中的雅致,平凡与雅趣交融,更贴近乡村生活的真实感。铺陈:“常山多清溪,玉山富乔木”用直白的话概括了两个地方的特点,常山有很多清澈的溪流,玉山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把江南山水的灵秀劲勾出来了,让人一下就能想象出溪水哗啦、树木茂密的山野画面。双关:“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里的“飘香玉”最妙。表面看,“香玉”是说玉山的风雪,可玉山那边也有梅花,梅花开放时又香又白,风吹花落的样子像“飘香玉”,一个词同时藏着两种意思:既写雪的洁白,又暗指梅花的清香,把两种景物叠在一起,使画面生动有趣。通感:“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中“香”是鼻子能闻到的(梅花的香气),“玉”是眼睛能看到的(雪花的洁白、梅花的质感),以“玉”喻花,既形容花瓣如玉石般温润的质感,又赋予其高洁的象征意义,多感官的描写让画面更形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常山多清溪,玉山富乔木”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两地特征,“多清溪”写出常山水流的灵动,“富乔木”突出玉山林木的茂盛,仅十字便勾勒出江南山水的整体风貌。颔联“行色郁苍然,颇亦慰愁目”承接上文,“郁苍然”形容沿途草木浓郁的色调,这种苍翠之景与作者内心的愁绪形成对照,“慰”字巧妙点出自然景色对愁情的抚慰作用,暗含旅途偶得的片刻安宁。颈联“梅花隔篱见,珑璁照茅屋”转向具体景物的刻画。“隔篱见”写出梅花隐现于篱笆后的朦胧感,似有若无的姿态更添诗意;“珑璁”一词形容梅花晶莹剔透的模样,如宝石般明亮,与朴素茅屋相映成趣,画面温馨而雅致。此处以“茅屋”这一寻常意象入诗,既贴近乡村生活,又反衬出梅花的清绝,平凡中见精巧。尾联“晚来风刮地,想见飘香玉”由实入虚,“晚来风刮地”写傍晚风势之猛,为下文蓄势;“想见”二字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狂风掠过,梅花纷纷飘落,如“飘香玉”般在空中飞舞。“香玉”既指梅花的洁白,又暗合其清香,以玉喻花,既突出其质感,又赋予高洁之意。此句虽未直接写花落之景,却通过想象延伸了画面,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得白傅之畅达而兼江西之瘦硬。

明胡应麟《诗薮》

# 颔联顿挫,颈联流转,具见章法。

清纪昀

# 该诗将宦游愁思融入山水描写,标志着范成大诗风从书斋咏物向纪行抒怀的转变。

现代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陆游《梅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