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清游不暇慵":我一路畅游,兴致高昂,丝毫不觉疲倦,
"双旌换得一枝筇":把官场的忙碌换成了手持竹杖的闲适。
"来从井络直西路":我从蜀地的西部出发,沿着直路前行,
"上到江源第一峰":登上了江源的第一高峰。
"海内闲身输我佚":在这世间,能有闲暇之身的人少之又少,而我却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
"山中佳气为人浓":山中的美景和祥瑞之气,仿佛也为我而变得更加浓郁。
"题诗试刻岩前石":我在岩石上题诗,试着刻下文字,
"付与他年藓晕重":希望多年以后,这些字迹会被青苔覆盖,增添岁月的痕迹。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紧密结合,“万里清游不暇慵,双旌换得一枝筇”,通过描绘旅途的轻松与自在,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比:诗中通过“海内闲身输我佚,山中佳气为人浓。”对比了尘世的忙碌与山中的闲适,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虚实结合:尾联“题诗试刻岩前石,付与他年藓晕重。”既有眼前题诗的动作,又有对未来的想象,虚实相生,增加了诗歌的韵味。
2. 分段赏析
首联:“万里清游不暇慵,双旌换得一枝筇。”诗人开篇描绘了自己万里迢迢来到清凉山的旅程,表达了对这次旅行的热忱和期待。“万里清游”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不畏劳苦的精神,“双旌换得一枝筇。”则巧妙地描绘了从官场的繁华到山林的清幽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颔联:“来从井络直西路,上到江源第一峰。”此联具体描写了诗人的行程路线和目的地。“井络”指四川地区,诗人从四川一路向西,最终抵达清凉山的最高峰。这里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颈联:“海内闲身输我佚,山中佳气为人浓。”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海内闲身输我佚。”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而“山中佳气为人浓。”则进一步强调了清凉山的灵气和美好。尾联:“题诗试刻岩前石,付与他年藓晕重。”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次旅行的纪念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将这首诗刻在岩石上,让后人也能感受到清凉山的美丽和自己的情感。
上一篇:宋·洪咨夔《沁园春·寿俞紫薇》
下一篇:宋·方岳《观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