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丝千尺挽韶光":袅娜的晴丝缓缓飘荡,仿佛要系住美好的春光,
# 韶光:美好时光。,晴丝:又叫游丝,是指虫类吐出的丝,常在空中飘扬,故称晴丝。
"百舌无声燕子忙":百舌鸟不再鸣叫,只有燕子在穿梭奔忙。
# 百舌:鸟名。以其鸣声反复如百鸟之音,故名。
"永日屋头槐影暗":长长的夏日里,屋旁的槐树下一片荫凉,
# 永日:长日。
"微风扇里麦花香":微风吹拂,送来麦花的清香。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初夏》是宋代诗人俞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描绘了空中的游丝似乎在努力挽留春天的景象,表现了对春光流逝的不舍之情,同时也为初夏的到来做了铺垫。诗人通过“百舌无声”(百舌鸟不再啼叫)和“燕子忙”(燕子忙碌筑巢)的对比,突出了初夏时节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初夏的自然特征。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初夏的宜人画面:槐树的浓荫遮蔽了房屋,微风轻拂,带来阵阵麦香。这两句通过对初夏田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惬意。诗中既有对春光流逝的不舍,也有对初夏生机的赞美,意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晴丝千尺挽韶光。”描绘了静态的晴丝,象征着对春光的挽留;而“百舌无声燕子忙。”则通过燕子的忙碌,展现了初夏的生机与活力。对比:诗人通过“永日屋头槐影暗。”与“微风扇里麦花香。”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宜人的初夏氛围。借景抒情:“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诗中通过对初夏景色的描写,如晴丝、燕子、槐影和麦花香,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
3. 分段赏析
首句:“晴丝千尺挽韶光。”“晴丝”指空中飘荡的游丝,诗人用“千尺挽韶光”夸张地描绘了晴丝的细长,仿佛要留住美好的春光。这一句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生机与美好。次句:“百舌无声燕子忙。”“百舌”是一种善于模仿百鸟之音的鸟,立夏后逐渐停止鸣叫,而燕子则忙于筑巢哺育后代。这一句动静结合,以“百舌无声”衬托“燕子忙”,暗示了初夏时节的忙碌与生机。第三句:“永日屋头槐影暗。”“永日”指夏日漫长,槐树的影子投在屋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暗。这一句通过静态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闲的氛围,展现了初夏午后的慵懒与舒适。末句:“微风扇里麦花香。”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微风中麦花的清香。这一句通过嗅觉描写,进一步丰富了初夏的田园画面,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
4. 作品点评
《初夏》这首诗从乡村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初夏景色的描写,巧妙地将自然的动静与光影的明暗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悠闲而惬意的氛围。这首诗洋溢着初夏的悠闲气息,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自得其乐,体现了范成大诗歌清新自然、贴近生活的风格。
上一篇:宋·家铉翁《雪中梅竹图》
下一篇:宋·宋祁《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