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鲰生藜苋肠":我生来肠胃适应粗茶淡饭,
"食事一饱足":饮食之事只求一饱就满足。
"腥腐色所难":河豚的腥味和腐气让我难以接受,
"况乃衷酖毒":何况它还内在含有剧毒。
"彭亨强名鱼":河豚形体膨大勉强被称作鱼,
"杀气孕惨黩":它好像孕育着肃杀和不祥之气。
"既非养生具":既然不是养生的食物,
"宜谢砧几酷":就应避免遭受砧板上的残酷命运。
"吴侬真差事":吴地之人真是行事怪异,
"网索不遗育":用网捕捞不放过任何一条河豚。
"捐生决下箸":不顾性命坚决要品尝,
"缩手汗童仆":童仆都吓得缩手出汗。
"朝来里中子":早上同里的一个人,
"馋吻不待熟":馋得等不及河豚煮熟。
"浓睡唤不应":沉沉睡去叫都叫不醒,
"已落新鬼录":已经死去进入新鬼的名录。
"百年三寸咽":人活百年不过三寸咽喉(能进食),
"水陆富肴蓛":水中陆上有丰富的食物。
"一物不登俎":少了一种食物不上餐桌,
"未负将军腹":也不会辜负肠胃。
"为口忘计身":为了口腹之欲不顾自身安危,
"饕死何足哭":因贪吃而死有什么值得哭泣。
"作俑者谁欤":开创这种(食河豚)风气的人是谁呢?
"至今走末俗":到现在还流传着这种不良习俗。
"或云先王意":有人说这是先王的意思,
"除恶如艺菽":铲除邪恶如同种植豆子(要彻底)。
"逆枭与毒獍":像逆枭和毒獍这类恶物,
"岁岁参币玉":每年都用币玉祭祀。
"芟夷入荐羞":把它们铲除作为祭品,
"盖欲歼种族":大概是想灭绝它们的种族。
"生死有定数":生死自有定数,
"断命乌可续":断了的性命怎么能续回。
"适丁是时者":正好遇到这种时候的人,
"未易一理局":难以简单地判定这件事。
"鼋鼎子公怒":子公因没吃到鼋羹而发怒,
"羊羹华元衄":华元因羊羹没分给车夫而战败。
"异味古所珍":奇异的食物自古就被珍视,
"无事苦畏缩":没必要苦苦畏惧退缩。
"骈头讧此语":众人一起反对这种说法,
"戒谕袛取渎":告诫的话只会被他们亵渎。
"聋盲死不悟":他们像聋子瞎子一样至死不悟,
"明知谅已烛":明明知道他们大概已明白(却仍不醒悟)。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自己“鲰生藜苋肠,食事一饱足”的简朴饮食习惯与吴侬“捐生决下箸”为食河豚不顾生死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为食河豚而冒险行为的不认同。用典:“鼋鼎子公怒,羊羹华元衄”,运用子公因未吃到鼋羹发怒、华元因羊羹没分给车夫而战败的典故,说明因食物引发的事端自古就有,丰富了诗歌内涵,为论述人们对食物的态度提供历史依据。
2. 分段赏析
前八句:“鲰生藜苋肠,食事一饱足。腥腐色所难,况乃衷酖毒。彭亨强名鱼,杀气孕惨黩。既非养生具,宜谢砧几酷”,诗人表明自己简单的饮食需求,强调河豚不仅有腥味,还含剧毒,并非养生之物,不应遭受被宰杀的残酷命运,为后文对人们食用河豚行为的批判埋下伏笔。中间十句:“吴侬真差事,网索不遗育。捐生决下箸,缩手汗童仆。朝来里中子,馋吻不待熟。浓睡唤不应,已落新鬼录。百年三寸咽,水陆富肴蔌。一物不登俎,未负将军腹”,描写吴地人对河豚捕捞食用的疯狂,有人因贪吃河豚丧命,诗人感慨世间食物丰富,没必要为了河豚冒险,直接批判了人们为口腹之欲不顾生死的行为。后十二句:“为口忘计身,饕死何足哭。作俑者谁欤,至今走末俗。或云先王意,除恶如艺菽。逆枭与毒獍,岁岁参币玉。芟夷入荐羞,盖欲歼种族。生死有定数,断命乌可续。适丁是时者,未易一理局”,诗人先批判因贪吃丧命不值得同情,接着探讨这种习俗的源头,猜测是先王为除恶要灭绝河豚种族,但又感慨生死有定数,遇到这种情况难以简单评判,引发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最后六句:“鼋鼎子公怒,羊羹华元衄。异味古所珍,无事苦畏缩。骈头讧此语,戒谕袛取渎。聋盲死不悟,明知谅已烛”,通过典故说明因食物引发事端自古有之,虽有人认为不应畏惧食用异味,但诗人批判那些不听劝告执意食河豚的人,认为他们死不醒悟。
上一篇:宋·陆游《春近》
下一篇:宋·吴文英《宴清都·连理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