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cǎi
fāng
rén
yǎo

朝代:宋作者:张炎浏览量:2
cǎi
fāng
rén
yǎo
dùn
jué
yóu
qíng
shǎo
kàn
chūn
duō
cǎo
cǎo
zǒng
bèi
shī
chóu
fēn
liǎo
nián
yàn
tiān
jīn
nián
yàn
shuí
jiā
sān
yuè
xiū
tīng
jīn
shì
cuī
huā

译文

采集花草的姑娘已经无踪无影,我也顿时失去游山玩水的心情。流落异乡总是以写诗诉说愁苦,哪有心思细细欣赏春天的光景。去年的燕子已飞向辽远的南方,今年的燕子该落在谁家的梁栋?暮春三月不要听那夜间的风雨,雨声不催花开,但见遍地落红。

逐句剖析

"采芳人杳":采集花草的姑娘已经无踪无影,

# 杳:没有踪迹。,采芳人:指游春采花的女子。

"顿觉游情少":我也顿时失去游山玩水的心情。

# 游情:游玩的心情。,顿觉:顿时觉得。

"客里看春多草草":流落异乡总是以写诗诉说愁苦,

# 草草:草率。

"总被诗愁分了":哪有心思细细欣赏春天的光景。

"去年燕子天涯":去年的燕子已飞向辽远的南方,

# 天涯:形容很远的地方。,燕子:词人自喻。

"今年燕子谁家":今年的燕子该落在谁家的梁栋?

# 谁家:何处。

"三月休听夜雨":暮春三月不要听那夜间的风雨,

"如今不是催花":雨声不催花开,但见遍地落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采芳人杳》宋代张炎创作的一首词。该词围绕着词人在暮春时节的羁旅愁思展开。上阕“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写采集花草的人已不见踪影,词人的游玩兴致也随之减少,在他乡看春也显得草率匆忙,且常常被诗愁所干扰。“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下阕以燕子的迁徙为线索,发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疑问,暗示着世事的无常。“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对暮春景色的独特感受,认为此时的夜雨已不再是催开花朵的力量,体现出词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铁蹄踏入临安城。世居于此的张炎遭遇剧变,家族府邸被抄,至亲惨遭掳杀,他被迫以逃亡宋臣的身份颠沛流离。岁月流转,当那场家破人亡的灾祸在众人记忆中渐渐褪色,张炎终于得以重返故地。彼时正值春日,曾经繁华的临安城满目萧条,不复往昔盛景。而历经沧桑的他,也早已失去安身之所,在这座承载无数回忆的旧都里,成了一名无处落脚的漂泊者。面对此情此景,积压多年的复杂心绪如潮水般奔涌,他挥毫泼墨,将满腔悲怆与慨叹,化作笔下这篇饱含深情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题材的词。描绘了词人客中看春的草草心境,以“采芳人杳”点明游兴索然。借燕子去年与今年不知归处,暗喻自身漂泊。又通过对三月夜雨看法的转变,表达出时光变迁、身世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以燕子自比,暗示自己去年还漂泊在天涯,今年回到临安,却已无家可归。通过自身在不同时间的境遇对比,深刻地表现出词人的身世飘零和人生无常,抒发了其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比喻:“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将自己比作燕子,以燕子的漂泊无依来比喻自己身世的飘零,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居所。

3. 分段赏析

上阕起笔的“草草”二字,恰似一柄锋利的刻刀,将张炎彼时落魄又悲怆的心境展露无遗。就像饥肠辘辘之人,面对他人施舍的霉馊残羹,勉强入口便觉翻江倒海、难以下咽。此时的他,唯有手中那支看似无用的笔,能稍稍倾泻心中郁积的愁绪。往昔临安的春日,西湖畔游人如织,堤岸之上比肩接踵,处处洋溢着赏春的欢愉。可经元兵洗劫后,曾经的繁华盛景化作一片萧瑟,早已物是人非。“采芳人杳”四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无尽沧桑。词人孤身漫步,往昔与今朝的景象在脑海中交织,满心孤寂,不禁“顿觉游情少”。一个“顿”字,生动地展现出他内心的巨大触动,兴致全无,游览之意荡然无存。曾经他是这座城的主人,如今却沦为匆匆过客,即便回到故地,也只能潦草游历一番,满腔的愁绪化作诗词,满纸皆是家国沦丧的悲叹,再无半点赏春的闲情逸致。下阙中“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燕子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也寄托着人们对家的眷恋。词人在游览途中,或许偶然瞥见燕子飞过,又或是忆起往昔与燕子相关的往事,触景生情之下,以燕子自比。去年的自己漂泊异乡,如今重返故都,眼前却是一片荒芜,竟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的容身之所。此地于他而言,不过是暂留之地,甚至连过夜都不愿。因为三月的夜雨,不再是滋润万物的甘霖,而是摧残春花的无情之手。每当夜雨淅沥,只会勾起更多伤心往事,令人悲痛难抑。“三月休听夜雨”一句,用词精妙,含蓄委婉,尽显典雅韵味,将词人复杂的情感表达得细腻而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于对对比与比兴手法的精妙运用。全词自始至终贯穿着物是人非的强烈反差,昔日临安春日的繁华盛景与眼前劫后萧条的残垣断壁相互映照,令人唏嘘不已。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词人以“燕子”自喻,将自身漂泊无定、居无定所的凄凉境遇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借“夜雨”暗喻元朝军队的残酷暴虐,他们如无情的风雨般,摧毁了南宋昔日的美好与安宁。在行文结构上,词人巧妙地构建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情感脉络。开篇先勾勒出临安城衰败的景象,继而引入自身的羁旅之思,再借燕子、夜雨等意象寄托情感,由景及人,由人及物,由物及情,步步深入,每一次转换都别出心裁,新意迭出。正如前人所评:“将漂泊羁旅的愁思,寄托于燕子这一形象;把朝代更迭的悲怆,融入对夜雨的描写,每一句都饱含深意,绝无浮浅之语。”这种深刻的艺术表达,使得词作蕴含的情感更加深沉厚重,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羁泊之怀,托诸燕子;易代之悲,托诸夜雨,深人无浅语也。

清文学家俞陛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藻《春日》

下一篇:宋·陆游《感事六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