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yǐng
·
·
méi
yǐng

朝代:宋作者:张炎浏览量:2
huáng
hūn
piàn
yuè
suì
yīn
mǎn
hái
gèng
qīng
jué
zhī
běi
zhī
nán
yǒu
bèi
dēng
nán
zhé
qiàn
hún
chù
huǎn
chū
qián
cūn
shí
jié
kàn
shēn
zhú
wài
héng
xié
yīng
guò
yún
míng
miè
kuī
jìng
é
méi
dàn
wéi
róng
zài
mào
bào
jié
shì
huā
guāng
miáo
chūn
hén
qiáo
chuī
chè
hái
jīng
hǎi
shàng
rán
zhào
shuǐ
shān
huó
zuò
nòng
jiǔ
xǐng
tiān
hán
kōng
duì
tíng
xiāng
xuě

译文

当一片凉月在黄昏中升起来时,它就像那洒满地上的碎阴,而且比这更清绝。无论是北枝还是南枝,看上去都似有似无。好几次想去折取一枝,可是一背着灯光,就寻找不到了。当那位倩女的精魂轻飘飘地离开躯体,迈着慢悠悠的步子,从前村走出来的时候。看见梅花在深夜里,横斜在竹林旁,随着云彩飘过,她想必会嫉妒吧。对着镜子,淡淡画出蛾眉。是啊,修饰仪容,不在于外貌美艳,而在于心灵的孤高纯洁。莫非这盈盈的光影,本是美人眉心那朵梅花妆的印迹,因此任凭高楼上《梅花落》的曲子吹了又吹,它都全不在意。它又像人们在大海上燃亮犀角时,照亮水底时,吃惊地发现水中的珊瑚忽然活动起来。我看着、猜着、想着,在寒冷的天气里慢慢醒酒了,眼前只有满庭香雪似的梅花开放着。

逐句剖析

"黄昏片月":当一片凉月在黄昏中升起来时,

"似碎阴满地":它就像那洒满地上的碎阴,

"还更清绝":而且比这更清绝。

"枝北枝南":无论是北枝还是南枝,

"疑有疑无":看上去都似有似无。

"几度背灯难折":好几次想去折取一枝,可是一背着灯光,就寻找不到了。

"依稀倩女离魂处":当那位倩女的精魂轻飘飘地离开躯体,

# 倩女离魂:唐陈玄佑传奇小说《离魂记》中载:张镒在衡州做官,把女儿倩娘许给他的外甥王宙,两人亦互相爱慕。后张镒又把倩娘许给别人,王宙知道后愤而离去。夜半,倩娘忽到王宙船中,两人遂一同逃往四川。五年后,倩娘回娘家探亲,谁知起来迎接的正是她自己本人,两身遂合而为一。原来在家的是躯壳,回来的是灵魂。

"缓步出、":迈着慢悠悠的步子,

"前村时节":从前村走出来的时候。

"看夜深、":看见梅花在深夜里,

"竹外横斜":横斜在竹林旁,

"应妒过云明灭":随着云彩飘过,她想必会嫉妒吧。

"窥镜蛾眉淡抹":对着镜子,淡淡画出蛾眉。

"为容不在貌":是啊,修饰仪容,不在于外貌美艳,

# 为容:修饰仪容。

"独抱孤洁":而在于心灵的孤高纯洁。

"莫是花光":莫非这盈盈的光影,

# 莫是:莫非。

"描取春痕":本是美人眉心那朵梅花妆的印迹,

# 春痕:指女子的眉。

"不怕丽谯吹彻":因此任凭高楼上《梅花落》的曲子吹了又吹,它都全不在意。

# 丽谯:华美的高楼。

"还惊海上然犀去":它又像人们在大海上燃亮犀角时,

"照水底、":照亮水底时,

"珊瑚如活":吃惊地发现水中的珊瑚忽然活动起来。

"做弄得、":我看着、猜着、想着,

# 做弄:作弄,指被梅影引起了前面各种想像与幻觉。

"酒醒天寒":在寒冷的天气里慢慢醒酒了,

"空对一庭香雪":眼前只有满庭香雪似的梅花开放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疏影·梅影》是南宋词人张炎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梅影:以满地斑驳碎影勾勒梅姿轮廓,用"疑有疑无"的朦胧光晕传递梅影幻态,赞扬梅的难于折曲的品格,化用传奇典故丰富梅影内涵,以过云写梅影;下片以镜中美女写梅影,以春痕写梅影,以水中珊瑚写梅影,以香雪比梅,突出其清雅气韵。全词观察细腻,感受独特,想象丰富,有虚有实,超脱了梅的形质本体,其意似在韵格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梅花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与赞咏,相关诗歌创作始于南北朝时期,在唐代逐渐兴盛。至宋代达到创作高峰,更衍生出大量以梅为题的词作。宋代文人群体尤为重视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高洁的特质尤为推崇,促使两宋时期的咏梅诗词数量激增,艺术表现上也趋于成熟,既精准捕捉梅花的形态神韵,又常借物抒怀寄托情志。南宋末年,众多文人流离转徙,以结社唱和方式延续创作传统,多选择梅、水仙等意象,既彰显气节操守,亦暗含对权贵当道、国事衰微的隐忧。在此背景下,词人张炎独辟蹊径创作《疏影·梅影》,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咏物词。全词以“梅影”为核心意象,通过描绘黄昏月下梅枝的朦胧清绝、竹外横斜的幽美姿态,以及借典喻梅的孤洁品格,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词人托物言志,以梅影写心志,在香雪寒天中寄托对坚贞孤高的赞美,同时流露出现实孤寂与超然物外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独抱孤洁”。赋予梅影以人的情态,暗示其孤高品格。用典:“依稀倩女离魂处”用唐陈玄祐《离魂词》中"倩女离魂"典故,以倩女之魂喻梅影,暗喻梅影的缥缈幽邃。“还惊海上然犀去”借《晋书》温峤燃犀角照水怪的典故,极写珊瑚玲珑剔透之美,实则借珊瑚之晶莹,映衬梅影的精妙绝伦,梅影在水中的灵动如珊瑚复活。托物言志​​:“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以梅影自喻,强调内在高洁而非外在形貌,表达了词人自己的气节。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即以“黄昏片月”起笔,写梅而先言片月,承袭古人咏梅传统——咏梅影必先写月,以月辉衬梅影,为梅影登场铺垫意境。接下来,词人精雕细刻,为月下梅影传神描摹。全篇从七个维度刻画梅影,可称“梅影七笔”。先以“碎阴”喻梅影轮廓,复用“还更清绝”状其超逸风姿,“清绝”二字既显梅影纤尘不染的品格,更见其绝世高标。“清”字点睛,道破梅之超凡脱俗。较之历代咏梅名家惯用的“雪”“冰”“玉”等意象,此"清"字更臻极致,且“清绝”之境予人无限遐想空间。以“枝北”三句勾勒"疑似影“:梅影既臻清绝,令词人倾慕难舍,遂于枝南枝北流连寻觅,及至“背灯”折取,却见影踪杳然。“背灯”谓离灯影处,“几度”“疑有疑无”等语,寥寥数笔勾画出词人对梅影的痴恋,直至难舍难分、迷离惝恍之境,堪称点睛妙笔。“依稀倩女”数句状“缥缈影”,化用唐陈玄祐《离魂词》中“倩女离魂”典故,以倩女之魂喻梅影,魂随倩女,影伴梅枝,比喻精妙令人叹服。“魂”字点化出梅影的缥缈灵动。“缓步”二句更使梅影鲜活如生,引人神往。结句“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天”摹写“竹外影”,“竹外”语出苏轼“竹外一枝斜更好”,“横斜”取自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以“横斜”状梅影,借忽明忽暗的云霭与岁寒三友之竹,烘托出梅影清绝风姿。下片转写镜中梅影,“窥镜蛾眉”三句状“淡洁影”。词人视角由月下竹外转向镜中,夜深人静,月华流照,梅影投映镜面。“窥”字赋予梅影以美人临窗的灵动感,“淡”字凸显天然雕饰的韵致。更以“独抱孤洁”收束,柳眉舒展而神韵独标,道尽梅影洁身自守、孤芳自赏的风骨。此句乃全篇主旨所系,词人身世之慨、心志之坚、对美的执着,皆深蕴其中,余韵绵长。“莫是花光”三句咏“贞固影”,花光即宋代画梅圣手僧仲仁。词人以问作答,疑此娟秀梅影乃花光禅师笔端春色?“丽谯”指城楼,“不怕丽谯吹彻”言梅影超然物外,虽城楼号角震天,仍葆其冰清玉洁。梅之傲霜斗雪的风骨,不知激励几多仁人志士。“还惊海上”三句摹“玲珑影”,用《晋书·温峤传》燃犀照水典,极写珊瑚玲珑剔透之美,实则借珊瑚之晶莹,映衬梅影的精妙绝伦。

4. 作品点评

通篇以梅影为核心意象,通过多角度铺陈展现其风姿。词人运笔巧妙,将无形之影化为可见之形,于虚实之间勾勒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至结尾处笔锋陡转,方知是酒醒时分,唯余满庭清影。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让读者顿悟,先前种种美好意境,实为醉眼观物所致——酒意朦胧中,现实与幻境浑然难辨,恰似水月镜花般清雅迷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笔实写“影”字,正妙不假敷佐,何等笔力。处处见笔力。清虚骚雅,竟似白石。

清陈廷焯《云韶集》

# 卷四:姿态横生。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

下一篇:宋·丘葵《养气》

猜你喜欢